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同時面對港珠澳橋、第三跑道工程污染 為儲地 西部填海勢毀生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21/1820222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 報訊】政府今日展開維港以外填海第二階段公眾諮詢,五幅擬近岸填海的選址,每個規模由60公頃至300公頃不等。當局指這是日後土地儲備的重要來源;又指 選址已避開天然海岸線減低對生態影響。不過,環團批評填海選址集中在西部水域,要同時面對港珠澳大橋、第三條跑道等大型基建帶來的污染,勢令該區的環境生 態問題惡化,危及中華白海豚。
記者:梁德倫 麥志榮

政府前年提出發展岩洞及在維港以外填海,解決土地供應問題,當局在首階段提出 興建人工島、近岸填海等方案,但大部份市民都反對在自然海岸線填海。在1月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公佈五幅擬填海的選址,分別是龍鼓灘、小蠔灣、欣澳、馬料水 及青衣西南,另在大嶼山東部及港島西部之間的水域建人工島。政府今日展開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據了解,屆時會提及五幅填海選址的詳細資料,例如現時附近生態 特點、擬填海規模及與現時社區的連接等,並會初步了解市民對各選址日後的土地用途意向。


龍鼓灘範圍最大


消 息人士說,市民在首階段諮詢時都對自然海岸線填海反應極大,故今次五幅選址都屬人工海岸線。初步研究評估龍鼓灘可填海的範圍最大,可達200至300公 頃,馬料水則最細,約30至60公頃左右,但由於馬料水選址在沙田污水處理廠旁,故一併發展可提供60至90公頃土地,加上鄰近沙田新市鎮發展潛力極大。 但填海始終屬長遠造地方案,最快也要10多年後才有土地供應。

龍鼓灘、小蠔灣及欣澳等附近水域都有中華白海豚出沒,故當局日後會使用水底聲納探測、陸上經緯儀等監察海洋生態,並嘗試引入策略性環評,評估本港西部地區在已有港珠澳大橋及第三條跑道等工程下,填海工程的累計影響。

至於人工島,由於屬極長遠方案,消息稱仍有待進一步的策略性研究,但初步認為只要規模夠大,無論技術、環境及成本上都可行,但要仔細研究對現有的航線安全、水流的影響。

消息指雖然推算未來人口近年一直下降,「但可以睇到喺未來2、30年,人口都會增加100萬以上,無論點人口都係會增長,唔可以唔理呢個問題」。填海所得土地主要會放入土地儲備中,長遠而言有助解決住屋、商業及基建等問題。

海洋生物或滅頂

環保觸覺項目經何嘉寶指,環團一直指出北大嶼山不應再有填海工程,因為近年白海豚的數目一直下降,填海也會對整個西部水域的生態環境有極大影響,空氣污染、水質必超標,海洋生物也可能遭滅頂。此外,由於填海所得土地都是臨海,日後或極有可能建成一幢又一幢豪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21/18202223

擬重造自然海岸線
【減少反對】
為了減輕反對填海聲音,政府首次考慮在填海後重造自然海岸線,包括在填海區的海邊設置人工泥灘或人工魚礁,甚至建造人工濕地,填海後重新建立自然及海洋生態環境。

嘗試建立生態環境

政 府消息指出,以往填海工程側重考慮工程技術可行性,填海後的海岸線設計,最方便及節省成本就是將海岸線拉直,但近年社會對環保的訴求提高,有意見批評拉直 的海岸線太人工化。所以日後大型填海工程,政府會研究是否可以考慮填海對水流的影響,新海岸線不再簡單拉直,而是設計成彎彎曲曲,接近自然海岸的模式,初 步的研究顯示工程上可行。

消息人士稱,填海區的海岸線除不再拉直外,還會嘗試重建自然海岸線的生態環境,例如填海工程完成後,在部份合適的近岸地區重新敷設人工泥灘,又可嘗試建設一個類似米埔的濕地的環境,移植紅樹林等。

填海區的海邊亦可研究設立人工魚礁,培育漁業資源,同時又可吸引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回來覓食。外國亦有不少大型填海工程後重新建立自然生態的成功個案,香港可借鏡有關經驗。  
《蘋果》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