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樣樣頂呱呱 弊在中文差 法律女精英在港冇得撈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6/16311578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PJ認為政府忽略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需要。羅君豪攝

【本 報訊】回歸前,英文吃香;回歸後,風光不再。印度裔女生 Prabhjyot Kaur( PJ)是地道香港人,操流利廣東話和英語,去年以法律系一級榮譽成績畢業,但求職碰壁,死因是「唔識中文」。她自幼被放逐到非主流學校,中文「半桶水」。 寒窗十年,成為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另類犧牲品。記者:王家文

念理科的 PJ,本來志願當物理治療師。中七時到大學參觀,有教授提醒她,物理治療的服務對象大多是長者,要撰寫和閱讀中文醫療報告,「但你唔識中文,好難搵工」。 她分析力強,英語能力好,以為是優勢,轉投城市大學法律系,去年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但實習機會少得可憐,同樣理由,「因為唔識中文」。

PJ 曾考獲獎學金,到過英國牛津大學交流,履歷亮麗。同學寄出十封求職信,平均有三、四次面試機會,她只得一次,「就算你幾叻都冇用」。回歸後本港法律界面向 大陸,試過面試全程考中文,「問埋我喺屋企講咩語言」。她能說流利廣東話,遇上中英文繙繹筆試卻要舉手投降,「我只能認少少字,但唔識寫」。

入讀少數族裔學校
政 府04年更改派位機制,放寬少數族裔入讀主流學校;95年 PJ升讀小一,只能入讀專為他們而設的指定學校,中文在校內是非主流教學語言,其他課堂也用英文,中文一片空白。初中三年則用普通話教學,學講「你好 嗎」、「你叫甚麼名字」;重複抄寫「天」、「你」或「我」這些簡單中文字,「寫完都唔知點解」。

中文唸到中三,實際可能只得小六程度, 「每個學生程度唔同,老師根本唔知點教,只係一字一字咁寫,唔係教緊一種語言」。 PJ在中學修讀英國會考法文科,取代中文科報考大學,「課程清晰,中一教乜,中三學到邊,中五就可應付考試」。她會考獲廿多分,法文取 A*成績,但始終不是中文,「出到社會冇乜實際作用」。


「究竟我係咪港人」

PJ 今年23歲,在印度出世,未滿一歲來港,祖父於50年代已來港打工,她算是第三代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父母出身基層,她自幼已想脫貧,「見到父母咁辛苦,好 想幫到佢哋」。她想過畢業後加入律政署,但回歸後投考公務員,必須識中文,曾向司法機構查詢,對方表明不能豁免,「我想貢獻社會但冇機會,究竟我係咪香港 人?」

PJ現於港大修讀法律專業證書課程,終找到實習職位,她計劃再到中大兼讀文憑課程進修中文,一年學費逾4萬元,「好遺憾以前冇得學」。她批評政府忽視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需要,多年來仍停留在起步點;過多十年也情況依舊,「會再有另一個 PJ出現」。

少數族裔最怕被人標籤。記者要求 PJ在攝錄機前試讀或試寫幾個中文字,她禮貌婉拒,「唔想俾人覺得我中文好差」。她表示,早已視香港為家,若有下一代,必定自幼教他學中文,「因為好重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6/16311579

缺乏支援
平機會:融合教育失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港大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教學顧問陳偉文展示非華語學生中文教材。羅君豪攝

本 港少數族裔中文水平偏低,有讀寫困難。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教學顧問陳偉文指出,程度差異是致命傷,有優秀的非華語學生升讀傳統名校,因中文程度追不 上,最終轉讀指定學校;但指定學校的新來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能力欠佳,兩者差距更大,教學上難以兼顧,結果兩敗俱傷。

[平機會總幹事王惠芬批評政府忽視少數族裔教育支援。] 平機會總幹事王惠芬批評政府忽視少數族裔教育支援。


老師培訓不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平機會總幹事王惠芬批評政府忽視少數族裔教育支援。

全 港約有3萬名少數族裔就讀全日制課程。統計處資料顯示,01年有981名少數族裔升讀大專院校,06年增至1,293人,但佔全港適齡學生的百份比由 1.1%下降至0.9%。陳偉文指與少數族裔多來自基層家庭有關,也因本港缺乏專為非華語學生而設的中文課程,即第二語言教學。

陳偉文曾任教指定學校十多年,認為本港教育界對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認識不多,老師培訓不足,也欠缺教材,「導致學生嘅學習動機和能力都較低」。

近年中、小學要縮班殺校,少數族裔反成這些主流學校的救命符;但在資源不足,拚命收生的情況下,少數族裔得不到特別照顧,依舊學不好中文,只會惡性循環。陳偉文認為,融合教育是較佳做法,「否則只會任由佢哋自生自滅」。

平等機會委員會去年發表報告,批評現行的融合教育失敗;融樂會也擬控告政府違反《族種歧視條例》。總幹事王惠芬指出,少數族裔多年來缺乏教育支援,「由期望等待到失望」。《蘋果》記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6/16311580

女回教徒來港苦學 改變命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Fatima Bibi(化名)在理大設計系取得一級榮譽畢業,曾獲多個設計大獎。

【本 報訊】來自巴基斯坦的 Fatima Bibi(化名)在回教家庭長大,父權至上,苦經游說才獲准上學。她憑努力取得理工大學設計系一級榮譽成績,原獲聘於內地一間跨國設計公司,但因護照問題 而告吹。她未有放棄,只因香港讓她走出女性回教徒的宿命,「若留在巴基斯坦,我的人生就是結婚生仔」。

Bibi來自巴基斯坦的小農村,女 孩只准讀到初中。她15歲來港,全職做家務,苦苦游說,哥哥和父親才首肯讓她以超齡18歲升讀中四。她不懂中英文,課餘到圖書館自修,「看英文兒童書、雜 誌」,又上 YouTube學廣東話。在中學首次接觸視覺藝術,她終找到夢想,也獲理大設計系招收,但遭父親催婚。

設計作品屢獲獎
 

回教習俗女性要早婚。兩、三年前 Bibi回鄉,親戚向她父母施壓逼婚,她學懂還擊,「我說要繼續讀書,完成學士再唸碩士」。大學成績優異,設計作品屢次獲獎,她畢業後獲上海一間跨國設計公司聘用。由於持巴裔護照每次須簽證,期限僅一個月,她索性申請入籍中國。

入境處每年接獲逾1,200人申請成為中國公民,以巴基斯坦人居首。 Bibi去年申請入籍,處方要求有入息證明,「我還未工作,怎會有入息?」喪失申請資格,工作也落空,「感到好挫敗」。 Bibi不諳中文,廣東話不流利,「我來自巴基斯坦」七個字,只認得「我」字,雖設計出色仍找工困難,「好多公司知道我不懂中文就拒絕」。

Bibi 最終改行當老師,但未有放棄理想,閒時替社區機構當義務設計師。她夢想做家具或珠寶設計師,將來與做生意的哥哥合組公司。她坦言,香港表面沒歧視,但非真 正落實平等政策,但仍感激香港讓她放眼世界,有能力改變命運,「好多巴基斯坦人覺得我講大話,一個女仔怎可能升讀大學,怎可能找到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