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25/19159517
【本
報訊】6月考試季節將至,莘莘學子壓力大增。有精神科醫生指,每年5至6月為考試焦慮求診高峯期,學生受分數標籤個人價值,加上面對考試未知之數影響,出
現焦慮反應,有中三男生在考試時因焦慮致急大小便,影響考試表現。心理學家表明考試壓力不能避免,但稍為調整心態,壓力自然變成動力。
記者:嚴敏慧
大
埔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李明沖指,約一成兒童患焦慮症,考試是其中一個引發因素,與學生讀書成績無關,臨床上最細6歲學童已有考試焦慮;常
見特徵包括呼吸急促、心跳手震、腸胃不適、手腳冒汗等,又會經常擔憂不懂回答題目,變得緊張煩躁,難集中精神,腦海一片空白,甚至逃避考試、不願上學。
考口試怕被取笑
若
考試焦慮未有妥善處理,隨時影響考試表現。有中三男學生本身成績中上,升中三後以升大學為目標,減去所有課外活動,社交圈子縮窄,反出現社交焦慮問題,經
常擔心他人目光。面對考試他焦慮加劇,最擔心口試,怕被笑聲音似女生,怕滿面暗瘡惹人注意,只專注他人想法,令其思想一片空白,口試時表現更差,只會面
紅、經常低頭、說話太細聲。李明沖指該名男生尤其在人多的禮堂考試時,腸胃反應嚴重,急大便小便,但又擔心別人目光,若舉手去廁所,會被認為「出貓」,結
果兩小時考試時間,僅考慮是否舉手去廁所便用了半小時。
影響生活應求醫
本港學生亦要應付不同課外學習,李指「?家人人兩文兩武,如果半年一個小比賽或者評核,可能每個月已經有一樣考核,個別挑戰壓力未必大,但三個星期一次就唔同」。他呼籲家長要考慮子女可承受壓力程度,調整心態與期望;若子女焦慮反應影響生活,應向醫生求助。
臨
床心理學家劉澤俊指考試焦慮、緊張、有壓力為正常反應,適當壓力更能提升專注力。他教路學生應調整心態接納壓力,切忌將想像誇大及災難化,勿在腦海中想
「如果」問題,「如果睇唔明題目,個腦會一片空白,咁諗只會諗到唔好結果」;反而多問如何,「如何溫多啲,如何分配時間」。家長不應對子女說「唔好咁緊
張」,應說「緊張好正常」;多鼓勵子女勿過份看待結果,過程其實更為重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25/19159519
小二生常獲讚 變極度怕輸
醫生李明沖(左)和心理學家劉澤俊認為小朋友的焦慮與性格有關。
【完美主義】
個人性格與焦慮有直接關係。有小二男生性格屬完美主義者,對自我要求極高,因為經常被人稱讚,所以極度怕輸及怕失敗,擔心自己「唔叻」。
男生的焦慮情況在考試前會更加嚴重,即使試前準備充足,卻會經常於睡覺前回想自己的不足,陷入重複自責,最終出現失眠、發噩夢,導致日間精神未能集中,影響成績,最終要求助精神科醫生。
專家:應讓孩子嘗失敗
那
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李明沖表示,該名男童非常聰明,由細到大親戚朋友都經常稱讚他「叻」,久而久之,「叻」成為其最重要的價值觀,不用
特別鼓勵會自動將事情做到完美,例如抄寫詞語簿,若在中間加減一個字,他會重新寫過,即使多花數倍時間,亦會重複抄寫至全篇正確為止。
李
明沖認為小朋友的焦慮與性格有關,他教導各位母親可以由減少稱讚方面開始,「刻意唔讚佢叻」,並給予空間讓他嘗試失敗,由檢查功課開始,媽媽不去指出錯
處,由老師修改,陪同他經歷及尋找解決辦法,該名男生焦慮情況有改善,「起碼會玩boardgame,輸咗唔會掃枱發脾氣」。
■記者嚴敏慧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25/19159523
考試在即 學校加操 學生爆煲
考試季節將至,令學子壓力大增,部份更可能出現焦慮情緒。資料圖片
【本報訊】學生壓力隨着考試季節來臨而上升,升學輔導機構學友社指,6月大多數學校舉行期終試,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升班或選科的必要條件。其中小六生面對全港性系統評估,學校加操,壓力尤大。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副總幹事吳寶城表示,臨近期終試,學生心理壓力較平日高,尤其是中三升中四,中三成績會影響中四選科的機會。他指家長及學校會施加壓力予學生,例如補課及操練太密集,學生長時間要面對學業難題,隨時難抵壓力,影響情緒。
學界倡改變考試制度
津
貼小學議會主席張勇邦認為,現時小學生最大壓力的是小六生,須遞交兩次呈分試成績,結果會影響中一升學選擇;另一壓力來源全港性系統評估
(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簡稱TSA),今學年全港小六生在本月中參加,應考中英數三科,雖然TSA已改為兩年一度,但有部份學校或會多加操練,導致小六生
壓力增加,長遠需要改變制度才可紓緩學童壓力。
吳寶城認為現時學生仍然處於被動,鮮有就自己的心理壓力向外求助,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佢哋細個,更加唔識得講出嚟,但唔代表佢哋無壓力」,他舉例若果子女表示「我唔想補習啦」,家長先了解箇中原因,毋須立即標籤子女懶惰。
■記者彭美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