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憂無錢交流自卑 基層醫科生減少 公屋醫生:勿因家貧怕讀醫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30/1857151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兩間大學的醫學院近年發現,來自基層的醫科生減少。

【本 報訊】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近年發現,來自基層如公屋家庭的醫科生減少。有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因家境貧困而自卑,認為讀醫是富二代的專利,或擔心無錢 到外國交流等原因,不敢報讀醫科。兩位醫學院副院長,及公屋狀元醫生以自己的經歷,勉勵年輕人只要有能力及有行醫濟世的心,不需因家境而懼怕,應勇於報讀 醫科,實現理想。
記者:陳沛冰嚴敏慧

「我着中學校服面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胡志遠強調,醫學院收生只着重能力。楊柏賢攝

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胡志遠,1969年出生,是典型來自草根階層的醫生。他小時候居於西環的廉租屋觀龍樓,因為家境不好,父母用錢時很小心,不會亂花一分一毫。

胡志遠說,讀小學時曾因生病,父親帶他由西環乘小巴到灣仔,向來自內地的醫生求診,因收費特別便宜。候車期間很多每位一元的小巴到站,父親都沒上車;等了45分鐘後,父親才拖着他上了一輛,每位5毫的小巴。

「當時會諗點解一蚊小巴唔上?等成45分鐘咁耐,印象好深刻」。年紀漸長才明白父親用意,他由小學一年級考包尾,變成奮發向上,中學時不想增加父母負擔而沒補習。會考優異成績,獲中文大學醫學院以暫取生取錄。

基層生活體驗助行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胡志遠小時候居於西環的廉租屋觀龍樓。資料圖片

胡志遠表示,當年求學機會較平等,他能入讀現已轉為直資的聖保羅書院;在學校有機會與富裕的同學交往,「當時同學之間學識點樣相處,我會去人哋半山屋企玩,佢哋都會嚟我屋企玩」,令他不會對富貴階層有恐懼感。

但他指,隨着社會轉變,地域分野較大,居於新界偏遠地區兒童,較難入讀市區名校;甚至有兒童從沒到過中環,「覺得好似大鄉里出城」。生活經驗不足令他們階級觀念較重,自卑感及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也較嚴重。

他相信不少基層中學生,因而產生「醫科係貴族科目,有錢人先讀,我高攀唔起」的想法。過去兩年醫學院只有五分之一醫科生,來自公屋家庭,較以往有三分之一減少。「曾經有中學生覺得,我間學校十年都冇人入醫科,醫學院唔會收我」。

胡志遠強調,醫學院收生一視同仁,只考慮能力,「我當年面試都係着中學校服,醫生要學習謙虛,服務最有需要嘅人,要體諒阿婆排咗三年,見醫生得三分鐘」。基層生活體驗有助行醫時,明白病人的痛苦。

胡志遠表示,醫學院需要來自不同階層的醫科生,「基層、中產、上流社會可以互相學習,如果唔係個個有錢去大酒店飲茶,會減少同情心,體察唔到病人嘅困難」。但他指不論富有或貧窮學生,獲醫學院取錄後,平日上課或實習時都克盡己任。

反而作為中大逸夫書院副院長的他,曾與其他學系學生交流時,發現有基層學生有仇富及階級鬥爭的心態,「佢哋覺得我係草根,好多機會都冇,被人剝奪咗,過程中產生偏激思想,覺得社會應該補償番畀我」。他希望於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想法。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30/18571512

綜援狀元 靠知識脫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李 奇光(圖)為2002年十優會考狀元,幼年喪父加上靠綜援過活,被傳媒冠上「綜援狀元」之名;十多年過去,小伙子已從港大畢業成為醫生,正受訓向外科之路 進發。李從不為出身感自卑,冀讀醫改善家境,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例子。對於有人因家貧而不敢報讀醫科,他感到匪夷所思,「並非人人係醫生世家,呢個世界 有能者居之」。

今年28歲的李奇光,從港大醫學院畢業已經5年,實習後在屯門醫院任職,現於伊利沙伯醫院接受心胸肺外科訓練。一家三口本 身居於將軍澳公屋,大學時期要靠獎學金和學生貸款幫補,當上實習醫生,領取首份薪金後即時取消綜援,後來更遷出公屋租住私人樓。成功脫貧的他形容自己沒有 甚麼轉變,「冇話(生活變得)好奢侈,租樓住,都會返媽咪度食,平淡生活」。

「香港有機會 只要肯努力」

對 於兩間大學指基層出身醫科生減少,李奇光認為,可能是社會大環境較以前理想所致,但強調香港有足夠機會,「就算屋企好窮,領綜援住公屋,機會都唔會被剝 削,只要肯努力,就會入到想入嘅科,做到理想嘅職業」。他指,同學中有較富有的同學,亦有出生基層的同學,但不論窮富,大家一起於醫學院學習,其實沒有太 大分別,「聽筒就算你唔買,病房都會有,唔會有大影響」。

基層出身,李奇光更能感受基層病人苦況。他指,在醫院經常會遇到窮病人,「有啲檢查只需花費幾千蚊(去私家做),就唔使喺公立醫院等幾個月,因為(我)以前試過經濟拮据,所以會明白(佢哋畀唔到錢),會諗辦法幫佢哋,例如用唔用到社會資源,或者因應病情爭取早啲嘅期」。

李奇光寄語正在基層努力奮鬥的學生,「唔好諗自己家庭點比人輸蝕,好多名醫都係出身基層」。自強不息努力上進,窮書生終能出人頭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30/18571514

赴英學整麵包賺學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港大醫學院副院長劉澤星坦言,家境困難反成為他的推動力。馬泉崇攝

同樣來自基層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劉澤星,小時居於深水埗汝州街,父親於內地解放時來港。他說,父親來港後在工廠學師,將薪金買金戒指,開了一間小型工廠。但當他1980年到英國讀醫時,父親生意走下坡,須借錢為他交學費。

取錄時不考慮家境

劉 坦言,他入學後曾擔心無錢交學費,在英國期間做過不少兼職,如在外賣唐餐館做「炒鑊」,「炒足一個暑假,外國人飲醉酒會鬧你」;又曾於麵包公司做麵包, 「方包、提子包咩都整過,啲麵粉好重,一大盤黏住晒,好難攞」。這些困難反成為他的推動力,更努力讀書。他希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年輕人,不需因家境貧窮而 自卑,對醫學院卻步。

2013年港大醫學院新醫科生中,只有10%來自公屋家庭,較2000年的20%減少。父母為專業人士或管理層比例,由2000年約30%,增至2013年約50%。過去十年每年約10%醫科生,其父母雙方或單方是醫生。

劉澤星表示,家庭環境較差或會令中學生不敢報讀醫科。曾有學生於面試時,提及憂慮負擔到外國做交換生;也有學生指讀醫要五年,較其他學科時間長,擔心父母難以負擔。

他指,醫學院取錄學生時不考慮家庭背景,「唔係要收多啲有錢或者冇錢學生,而係唔應該因為家庭背景,減低年輕人應有嘅機會」。醫學院希望幫助有能力的學生,不會因家境困難而放棄做醫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30/18571516

人文醫學科激勵學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視帝黎耀祥曾出席港大醫學院人文醫學課程講座,與學生分享人生的高低起跌。資料圖片

【本 報訊】兩所大學醫學院因應基層學生比例越來越低,分別推出獎學金希望吸納有志行醫的基層學生。而港大醫學院去年起引入人文醫學科目(Medical humanities),透過不同界別人士分享人生經歷,探究白袍背後的真正意義。三屆視帝黎耀祥曾與學生分享演藝生涯的高低起跌。

黎耀祥分享奮鬥歲月

港大明年推出「醫學院飛躍獎學金」,讓有志行醫、但成長中曾經歷困難仍努力不懈的學生申請,由中學校長推薦;中文大學則計劃資助就讀最後一年醫科課程,卻有經濟困難的準醫生,畢業後到外國修讀碩士或博士。

港大醫學院副院長劉澤星表示,讀書或行醫總會遇到挫折,「希望醫科生預備會跌倒,知道跌倒之後點樣做」。人文醫學科目曾獲演員黎耀祥出席講座,分享他由閒角至奪得三屆視帝的奮鬥歲月,藉此鼓勵學生只要不灰心,總會達到理想。

課 程中老師會與學生一起看戲,如日本的《禮儀師之奏鳴曲》,及美國電視劇《醫神》(House)。曾與學生一起看戲的劉澤星說,《禮儀師》一劇展示人由生、 老、病、死也有尊嚴,應受人尊重;《醫神》除反映醫生對奇難雜症要抽絲剝繭外,亦展示病人與醫生、病人與病人,及病人與家人之間關係,希望啟發醫科生, 「做醫生唔係只係一啲數字,而係好多人性化嘅嘢要去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