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60322/19539694
舞台劇《第三謊言》的場刊由康文署印製,但該署要求刪去劇團成員台灣母校名稱「國立」二字。何家達攝
【本
報訊】港產舞台劇遭政治審查!無綫新聞前女主播魏綺珊演出的舞台劇《第三謊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印製場刊,劇目執行監製羅淑燕因畢業於國立臺北藝
術大學,竟被康文署要求刪去履歷內「國立」兩字,羅多番爭取無果,憤而抽起學歷,改為刊登手持有母校全名的學位證書照片抗議,劇團形容屬無奈選擇。北藝大
校長楊其文怒斥港府用政治意識形態進行自我審查,行為愚蠢、墮落,開時代倒車,「跟鴕鳥沒甚麼兩樣!」康文署則拒回應為何刪去國立兩字。
記者:廖梓霖
魏
綺珊擔任行政總監、資深舞台劇演員陳文剛任藝術總監的劇團糊塗戲班,前日完成舞台劇《惡童日記第三部曲-第三謊言》演出,由於節目由康文署主辦,故場刊亦
是由康文署印製。劇目導演陳文剛在謝幕時指,劇團的藝術行政主任兼執行監製羅淑燕因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被康文署禁止在場刊寫出「國立」兩字。該劇一
名姓戴演員披露,署方堅持只可選用「台北藝術大學」、或學校簡稱「北藝大」見刊,就算改為英文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刊登也不獲批准。
該名演員續指,羅淑燕大感憤怒,認為事件極不合理,決定抽起履歷,改為刊登羅手持寫有國立臺北藝
術大學的學位證書照片作抗議,並在旁寫道:「喺一個冇自由嘅國家生活,冇創作自由,冇言論自由,咁就足夠?」劇團昨午發聲明強調,團員畢業的母校名稱是基
本事實,刊出全名屬對學術與藝術的尊重,故寧願作無奈選擇,抽起資料,拒絕登出被刪減的個人簡歷,又指深切希望本港繼續享有言論及創作自由。
藝術界怒斥不尊重
《第三謊言》執行監製羅淑燕在場刊照片手持有母校全名的證書(左圖),並在旁寫上心聲(右圖)。
北
藝大校長楊其文得悉事件後回應指,港方舉動等如把藝術創作、演出用政治意識形態作審查,「這不是愚蠢是甚麼」,形容香港政府自我審查「跟鴕鳥沒甚麼兩
樣」,缺乏基本尊重,是開時代倒車。楊又稱,因康文署缺乏基本品味與素養,北藝大不會去跟不文明的單位抗議。北藝大其後再發聲明稱對康文署決定感遺憾,呼
籲署方尊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和「國立」兩字存在之事實。
由多名藝術界人士組成的「藝界起動」核心成員莊梅岩斥康文署舉動挑動創作人神
經,她指,場刊對於舞台劇相當重要,既可讓觀眾了解藝術家的心聲,亦令外界有渠道核實創作者資料,形容康文署此舉極不尊重藝術家、矮化台灣院校,更是誤導
觀眾,「觀眾睇完上網查,原來冇呢間院校,佢哋會有乜感受呢?」
台當局將與港府交涉
她憂慮會有台灣藝術家因本港自我審查而拒絕來港交流。她會搜集業界遭審查的事件,一併去信署方投訴,絕不會姑息事件。
康文署回應指,會深入了解事件,探討日後如何與相關團體加強溝通,但沒有解釋為何刪去國立兩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期望臺港雙方能夠相互尊重,勿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以免損害台港關係的發展,又指將與港府交涉相關事宜。
本
報翻查資料,自1997年回歸後,本港藝團屢因政治原因捲入「河蟹」風波,如2010年被指有法輪功背景的美國神韻藝術團,原定在演藝學院演出,但6名核
心演出人員卻在演出4天前被入境處拒發簽證,令演出被迫取消;2013年由港府資助的香港芭蕾舞團演出節目《紅樓夢-夢紅樓》亦因其中一段涉及文化大革命
情節,在首演後突然被刪走。
藝團捲入政治風波事件
【2010年1月】
有法輪功背景的美國「神韻藝術團」原定在灣仔演藝學院,舉行7場中國傳統歌舞表演,惟入境處拒向藝術團6名核心技術人員發簽證,令演出流產
【2013年10月】
香港芭蕾舞團在香港舞蹈節揭幕節目《紅樓夢—夢紅樓》被揭發自我審查,涉及紅衞兵及文革的情節在首演後因有人認為政治不正確被刪走。事件曝光後,港芭還原表演內容至完整版本
【2015年11月】
被視為社運基地的社區藝術團體油麻地上海街活化廳,2013年被藝發局終止資助,但未有交代原因。活化廳成員「斷糧」後仍留守2年,去年底終告別街坊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識睇睇留言
MeiWah So︰康文署應做唔做,管得太多又會做成社會反感,破壞一國兩制。
Atom Keung︰所有部門都要姓「黨」
Tony Chow︰一個推動文化嘅部門連尊重都未學識,學咩人搞藝術
Peter Cheung︰成日話人泛政治化,究竟咩人先係泛政治化
Dennis Chan︰?家係香港定強國呀?痴線
資料來源︰《蘋果》網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22/19539711
去年有前科 允港生更正卻食言
【本
報訊】康文署政治審查早有前科。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四年級的本港學生張家瑋(圖),去年暑假回港參與演出舞台劇《少年一心的煩惱》,她在署方協助核對場
刊時,兩次強調校名有「國立」兩字,但付印後發現被改為「台灣藝術大學」。張坦言,在臺藝大念了4年書,學位具認受性,回港卻連全名也不能刊登,感到不被
尊重、不舒服。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為國立藝術學校,早於1955年便已創立,國際知名導演李安、侯孝賢也是校友。
兩被提醒有「國立」兩字
現
時在該校就讀的港生張家瑋指,去年8月回港參演由凝動劇場主辦、以反國教和雨傘運動學生成長為主題的《少年一心的煩惱》。當時劇場獲康文署資助,張憶述,
署方職員在完成場刊排版後,曾將稿件交予她核對,她先後兩次提醒對方在其學歷前補寫「國立」兩字,職員曾指會更改,最終印刷本卻不見其字。
張稱曾以為署方疏忽,昨才意識原來是政治審查,但相信與職員無關,而是康文署最高決策所致。她坦言署方的行為等於不承認台灣是國家,換言之暗示台灣是中國一部份,若台灣的藝術家知悉事件,相信會覺得矮化了他們。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回覆指,教育應該回歸教育層面,藝術活動亦然,故不應以政治角度來看待,就康文署做法,大學希望由台灣政府相關單位與港府溝通,避免教育與藝術活動泛政治化。
■記者廖梓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22/19539732
吳倩蓮母校人才輩出
【話你知】
被康文署除去「國立」兩字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創立於1982年,集藝術、表演、人文研究、創作等科系於一身,著名校友無數,包括國際知名舞蹈家許芳宜、演員吳倩蓮、導演戴立忍、知名樂團蘇打綠鍵盤和中提琴手龔鈺祺及作家駱以軍等等。
北藝大敢言的校長楊其文身兼亞洲藝術校院聯盟主席,曾任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專長劇場設計、建築設計和文化藝術,亦曾經在多份報章撰文評議與文化發展有關的時事。
北藝大也和多間海內外大學締結為姊妹校,包括香港演藝學院,以及著名影星趙薇、導演張藝謀曾經就讀的中國北京電影學院等。
■記者廖梓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22/19539616
電影資料館擅改台機構名
去年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俠女》放映活動,其網頁鳴謝「台灣電影中心」。
【本
報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香港電影資料館,同樣涉「河蟹」台灣機構名稱,擅改台灣機構名稱中的「國家」字眼。去年該館曾舉辦胡金銓執導電影《俠女》的放
映活動,鳴謝時曾提及一個名為「台灣電影中心」機構,惟網上無法找到相關名稱的機構資料,相反另一間名為「國家電影中心」的機構接受查詢時,確認擁有《俠
女》版權,對方稱現正跟進事件。
「國家」被消失
台灣並無「台灣電影中心」,只有「國家電影中心」。互聯網
「國
家電影中心」由台灣文化部屬下基金會管理,屬台灣保存電影文化資產的官方機構。根據本港電影資料館的活動資料,2012年資料館曾舉辦胡金銓電影回顧展,
包括放映胡執導電影《俠女》。港府新聞公報亦提及影展獲「台北電影資料館」支援,借出胡氏的手稿及影片等物品。惟網上無法找到台北電影資料館資料,只有位
於台北的「國家電影資料館」紀錄,而資料館在2014年因升格而易名「國家電影中心」。本港電影資料館去年底再辦電影《俠女》放映活動,鳴謝機構亦由台北
電影資料館變成「台灣電影中心」,但網上同樣無法找到相關紀錄。
本報昨向台灣的「國家電影中心」查詢,對方確認《俠女》版權由中心擁有,初步相信香港電影資料館提及的很可能是其電影中心,中心職員未聽聞台灣有「台北電影資料館」等機構,正翻查是否曾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合作。香港康文署截稿前未有回覆。
■記者鄭啟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23/19541024
中大、話劇團有份刪「國立」
康文署總部昨被貼印有「姓黨」等單張。
【本
報訊】康文署要求糊塗戲班成員在舞台劇場刊刪去學歷「國立」兩字,全城譁然。本報續發現,台灣多間國立大學的校名在香港早已成為政治敏感詞,有就讀於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的畫家披露,5年前在港應徵藝術行政職位時,被港人僱主勸喻改寫履歷表。中文大學亦在網頁上刪去國立臺灣大學英文稱謂「National」一
字。藝術家憂慮政府邊緣化台灣學歷,將令在台畢業的本港學生被打壓。
記者:廖梓霖
康文署前日被揭發迫使糊塗戲班舞台劇《第三謊
言》舞台監督羅淑燕在場刊刪去其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中的「國立」兩字。2012年在北藝大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畢業的畫家麥秋(藝名)向
本報透露,曾在2011年回港應徵一間劇團的藝術行政工作時,遭本港僱主直指其學歷「國立」兩字涉政治敏感,勸喻她在履歷上刪去該詞,「佢話好政治敏感
喎」。
麥秋認為對方要求無理,之後亦沒在該機構工作,她指會繼續在履歷上寫出母校全名,因此舉完全與政治無關,惟憂慮這種強加的政治審查會繼續發生,長遠打壓本港藝術家、台灣大學畢業生的生存空間。
英文校名刪National
類
似事件不一而足,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去年11月在港參與音樂劇《布拉格·1968》執行舞台監督鄭暹珠亦在facebook披露遭康文署政治審查。她稱
署方付印的場刊寫上自己畢業於臺南大學,「國立」兩字消失不見。而中大聯合書院網頁的交換計劃列表上,國立臺灣大學的名稱是「Taiwan
University」,而不是正確校名「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香港話劇團也被指政治審查,該劇團網站於2014年宣傳表演《寶島一村》時,著名華人編劇家、導演賴聲川的履歷表寫成曾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但賴任教的大學原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康文署轄下的香港電影資料館亦曾擅改國家電影中心名稱為台灣電影中心。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發言人回覆稱,中心之中文與英文名稱並非直接對應,因此若各機構無使用中心正確中英文名稱,只要不涉及矮化「我國國格」的名稱,中心都會尊重,不會特別要求更正。但中心其後再回覆本報,刪除「不會特別要求更正」字眼。
香港話劇團則解釋,所有藝術家及合作者的簡介均由他們提供,藝術顧問賴聲川在網頁簡介中,已列出他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絕無刪改學歷字眼。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23/19541034
劉江華照讀康文署稿 兩分鐘走人
劉江華昨未有解釋康文署為何刪改字眼。夏家朗攝
【本
報訊】舞台劇《第三謊言》成員、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羅淑燕,被隸屬民政事務局的康文署要求在場刊中刪去母校「國立」二字。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昨被
記者問及事件時,未有解釋康文署為何刪改字眼、無就事件道歉,只照讀前晚署方新聞稿回應,全程只逗留兩分鐘,未有回應記者提問便「急閃」。
劉
江華昨先以中文發言,稱康文署一直與本港不同藝團保持溝通交流,互信、互相尊重,與藝團保持良好合作關係,又會檢視交流、協作情況並保持合作,之後再以英
語重複一次發言,隨即轉身急步離開,並無回答記者提問。本報發現,劉的演辭只是把前晚康文署發予傳媒的新聞稿誦讀一遍。
康文署總部被貼「姓黨」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批評劉江華說廢話,他稱台灣大學、以至國際社會已廣泛報道事件,但劉的回應完全無法幫助巿民了解政府立場,質疑劉是否稱職擔任局長,「冇魄力、冇承擔」。
另
外,社民連昨到康文署沙田總部外抗議,成員在總部外牆、石獅子貼上印有「姓黨」字句及中國國徽單張。社民連主席吳文遠指,康文署的做法不但嚴重妨礙台港兩
地文化交流,更為本港行政機關引入「敏感字」文化,呼籲康文署及其他政府部門官員勿自甘墮落,對已走在懸崖邊的香港再推一把。
■記者廖梓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23/19541046
涉主權 觸動中共神經
國立臺北大學
【話你知】
在
台灣,國立大學是由政府設立及資助的大學,目前台灣專科等級以上院校有159間,當中有51間是國立大學。從字面看,「國立」或英文「National」
稱謂,牽涉國家主權;台灣的國立機構可以理解為由中華民國設立的機構,但中國共產黨已經多次表明拒絕接受兩個中國,所以來自台灣的「國立」機構比任何其他
國家的國立機構都來得敏感。
在學術方面,曾經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讀碩士的麥秋指出,台灣的國立大學規模一般較大,由於受政府資助,師資及教學質素一般較有保證,亦受台灣政府監督。
國立大學的入學成績相對私立學校要求高,台灣僱主普遍喜歡僱用國立大學畢業生。麥秋形容,「國立」兩字等於本港的「Q嘜」,是台灣學術界信譽標誌,「喺國立大學出嚟,(學生)一般都唔會差得去邊!」
■記者廖梓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25/19544340
刪「國立」風波
劉江華:按規定辦事
劉江華(左)離去時未有回應記者追問刪「國立」事件。 李家皓攝
【本報訊】政府連日來仍然未有就「去國立」事件解畫,被指授權在劇團場刊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刪除「國立」兩字的康文署助理署長楊芷蘭,昨日原定出席立法會會議,不過最後沒有現身。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對記者追問繼續封口。
助理康文署長缺席立會
楊芷蘭原定昨早出席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會議,參與油麻地戲院擴建的議程。康文署解釋稱,前晚已通知立法會秘書處,楊芷蘭須參與緊急會議,故無法出席。
會
上多名議員追問劉江華,質疑去國立事件涉政治審查,並要求當局承諾日後同類事件不會重演。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洛批評,劉江華對傳媒只是「人肉錄音機」朗
讀聲明、迴避問題,又追問香港青年獲政府資助到台灣參加體育活動、比賽和交流,質問當局是否也要在官方活動資料刪去當地「國立體育大學」的「國立」字眼。
劉江華無進一步解釋,只表示過去舉辦的體育交流活動,名稱都有國際規定,當局都是按規定辦事,香港對外交流並無任何阻礙,政府也非常鼓勵青年多參加體育活動。劉江華離去時,在走廊被多名記者追問國立事件逾一分鐘,但他未有任何回應並急步離去。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昨與陳家洛分別去信民政事務委員會要求討論刪「國立」事件,對於劉江華會上未有進一步澄清表示可惜。葉續指,事件若再不解決,風波會越來越大,希望政府盡快澄清。
■記者白 琳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401/19553364
事主爆當局稱慣例 拒書面交代
康文署刪「國立」劇團總監:仲有法治?
糊塗戲班團員羅淑燕(左)稱沒因「去國立」事件感委屈;旁為魏綺珊(中)及陳文剛(右)。張柏基攝
【本
報訊】劇團糊塗戲班團員在舞台劇《第三謊言》場刊的履歷中,原先刊登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中「國立」二字,但遭康文署刪走。事件主角、該劇目執行監製羅淑燕
首度開腔,披露康文署多次強調刪除「國立」字眼是慣例,更拒以書面交代原因。劇團藝術總監陳文剛質疑當局未有明文規定,卻以潛規則作審查,「咁香港仲有法
治?」促當局嚴正交代。
記者:王家文 陳沛冰
康文署斥資主辦的舞台劇《第三謊言》,由糊塗戲班製作,於上月18至20日演出。該劇場刊在上月初印製,負責場刊的執行監製羅淑燕昨表示,首次把場刊內容交給康文署核對時,對方刪除了其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履歷中「國立」二字,並稱因慣例不會刊登「國立」字眼。
「極之擔心溫水煮蛙」
羅
多次追問「國立」是否屬敏感字眼,涉政治因素不能刊登,對方不作回應或領取指示後,重申是慣例,也不能使用學校英文全名「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提出以簡稱「北藝大」取代。羅斷然拒絕,其後再電郵署方要求書面解釋有否條例規定不能用「國立」二字,「佢用電話講唔會書面回應」。
羅說原打算抽起自己的履歷,免影響劇團,但獲團員力撐,便改為刊登手持母校的學位證書照片,保住母校尊嚴,並引用該劇對白:「喺一個冇自由嘅國家生活,冇創作自由,冇言論自由,咁就足夠?」作無聲抗議。她說最初感氣憤,但從不覺委屈。
羅
稱這是她首次遇上被審查,「作為藝術工作者,唔係你打我,我就要打番你一拳,咁係冇意思。既然我知道有乜規則,就要繞過佢,或用自己方法去做我堅持嘅
嘢」。審查被揭破,源於劇團藝術總監陳文剛在該劇第二及第三場謝幕時向觀眾披露,團員也在網上替羅抱不平。「我哋擔心如果連名稱都被審查,日後會唔會將審
查範圍收窄到作品、言論甚至創作上,呢個就好得人驚,我哋極之擔心一個溫水煮蛙嘅情況出現」。陳文剛表示,印製場刊跟演出時間非相接近,當時沒揭露因免表
演受影響,對演員和觀眾都是不負責任。惟事件曝光後,康文署至今仍拒絕交代原因,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僅稱作檢視,但拒道歉及承諾不重犯,特首梁振英也不
作回應。
魏綺珊:發聲非為對抗
陳
文剛促當局必須清楚交代,不能以潛規則行事,「我哋好擔心,如果冇條文仍可繼續執行,呢啲係可以引伸到其他任何嘢,咁香港仲有法治?」他指「去國立」非單
一事件,更擔心影響日後與台灣交往,甚至聘用台灣畢業的演員,呼籲業界團結捍衞創作自由。劇團行政總監魏綺珊強調,即使劇團受資助,跟政府也是對等關係,
今次發聲非為對抗,「如果咁理性發聲都被打壓,唔止我哋嘅團,業界甚至全香港都應該要擔心」。
業餘舞台表演者兼公民黨副主席陳淑莊指,若「去國立」是慣例,情況更加恐怖,「係唔係傳媒要跟黨姓,攞政府資助要跟政府姓?」康文署重申會深入了解事件,並探討如何與相關團體加強溝通。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401/19553371
康文署取消演出毋須理由
羅淑燕在場刊刊登手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學位證書照片作無聲抗議。
【本
報訊】本港現有47個從事戲劇、舞蹈及電影等團體接受藝術發展局資助,受資助團體每年最少1次要負責製作康文署主辦的節目。署方主要提供場地及宣傳等;藝
團則獲發製作費,負責演出、燈光及音響等。康文署會跟藝團簽訂合約,合約沒列明印刷品禁用某類字眼,但握有演出的「生殺大權」,有權隨時取消演出而毋須理
由。
演出前後不得接受其他聘約
根據康文署與資助藝團的合約,其中
一條款列明:「政府有權隨時取消或縮短表演者的演出或任何與演出有關的宣傳,而毋須敍明理由」;若取消演出,雖然政府仍會支付有關酬金,但同時代表政府的
責任即完全解除,「表演者亦無權再向政府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合約也有其他較嚴苛條件,如規定表演者除非獲政府同意,否則演出前後一個月期間,不得於香港
及澳門接受其他受薪或無薪聘約。
糊塗戲班行政總監魏綺珊坦言,經歷「去國立」事件後,對政府有權取消表演而毋須理由的條文更感不安,更覺刺眼。劇團藝術總監陳文剛也擔心日後可能出現刪減或取消表演的情況,「原來條條文喺度,呢個就得人驚」。
本身是律師的立法會議員涂謹申指,現時很多表演場地都屬康文署管轄,藝團本身已沒議價能力,政府更不應設立嚴苛條款,「就算政府有啲唔合理要求,劇團都有可能要屈服,因為肉隨砧板上,好容易用雞毛蒜皮嘅原因,限制表演自由」。
■記者王家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