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18歲美少女 患卵巢癌不氣餒  「活在當下 死而無憾」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60710/19689028

18歲美少女 患卵巢癌不氣餒 
「活在當下 死而無憾」



梁靖怡兩年前患上卵巢癌,但她把困難化為動力,活出不一樣的人生。謝榮耀攝

【本 報訊】生命故事的豐富不在於年齡,而在於經歷及態度,梁靖怡才18歲,就嘗盡人生的苦甜酸辣。小妮子生於癌魔纏擾的家族,長輩中最少4人先後患癌,她自己 則早在16歲就證實患上卵巢癌。接受化療要剃光頭、停學一年。旁人為她難過,她卻說:「唔想見到親人傷心難過,所以我要堅強。」罕有的經歷反令原本性格悲 觀的她,學會活在當下,「即使走到生命盡頭,我亦無憾」。記者:梁佩珊

青協黃寬洋青少年進修獎勵計劃踏入20周年,今年有73間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提名181位熱愛生命的年輕人,並選出20位得獎者。年輕人遇上苦難,卻能夠化為動力,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路。

靖怡的爺爺患肺癌,嫲嫲患子宮頸癌,大舅父患胃癌,表姐患淋巴癌。靖怡亦於兩年前患上第3期卵巢癌,「我兩年前因胃抽筋,然後證實癌指數偏高,即時崩潰」。她需要切除左邊卵巢及接受共4期的化療,因此停學一年,現時更要面對心臟異變的病況。

不想親人難過而堅強

靖怡由化療至病況穩定長達一年,其間不停嘔吐、體重急降、無法進食,愛美的她掉光頭髮,令她一度情緒低落。但她的精神很快抖擻過來,全靠身邊人的支持,「因為我聽到指數高已知好大機會係惡性,所以當時好快調整心態,亦唔想見到親人傷心難過,所以我要堅強」。

「我只想盡快完咗件事,做自己喜歡嘅事。」別人以為她失去美好人生,她卻認為即使突然癌症復發離世,亦不會有任何遺憾,「活在當下係我出事後一直嘅想法,以前嘅諗法係𠵱家捱多啲,第日生活會好啲,但經歷呢件事後,我會想珍惜活好每分每秒」。

對靖怡而言,平穩沒起落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反而當視每天為生命最後一日,便能夠活得無悔。
靖怡笑言,既然上天給予困難,意味着她亦有能力戰勝病魔。病發期間,反而令靖怡在人際關係上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我係因為呢個病,先識到好多朋友,知道身邊對我好嘅人,係不可多得的」。

尚保留了右邊卵巢的她,相信不會影響生殖功能,但她表示不打算生育,「一來我有家族癌症,我怕BB都有癌症,二來我覺得懷孕會影響身體基因,令我癌病復發」。

單親媽媽重讀中五


在孤兒院長大的龔嘉詠兩年前成為單親媽媽,現為了兒子重讀中五。

熱愛生命的鬥士,還有21歲的單親媽媽龔嘉詠。她在孤兒院長大,從小缺乏家庭溫暖,19歲時意外懷孕。兒子出生後,成為單親媽媽,獨自照顧兒子,母子依靠綜援生活,她亦被迫停學兩年。

嘉詠雖然患上產後抑鬱症,但因兒子而變得更堅強,「我從來冇覺得仔仔嘅出現係一個噩夢,反而係一個祝福,我自小好想有個家庭,𠵱家有個小朋友令我好開心」,照顧小朋友帶來經濟壓力,但亦令她成長,「因為照顧佢,令我學識從人哋嘅角度諗,亦都唔會覺得未玩夠」。

現時嘉詠重讀中五,為了將來有更好的生活,雖然同時兼顧學業和照顧小孩,不感辛苦,反而感到滿足。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10/19689034

年輕病發 較罕見


梁靖怡

【本報訊】卵巢癌於本港女性常見癌症排第6位,有婦產科醫生表示,十多歲女孩患卵巢癌情況較罕見,卵巢癌中最常見的上皮性卵巢癌,病人一般40歲至50歲病發。第3期卵巢癌即癌細胞已擴散至盤腔淋巴腺及器官,患者需接受化療或手術。

婦產科醫生靳嘉仁表示,最常見的卵巢癌是上皮性卵巢癌,癌細胞始於卵巢的上皮層,病人一般40歲至50歲病發。女性十多歲已開始排卵及有經期,也有可能患上皮性卵巢癌,但情況較罕見。另一種卵巢癌是性索間質癌,10歲大的小女孩也可患上,但個案較少。

化療減受孕機會

第3期卵巢癌即癌細胞已擴散至盤腔的淋巴腺及器官,患者需化療或做手術。年輕患者接受化療效果較好,可接受的化療劑量也較多。但化療可能影響餘下一邊的卵巢,破壞卵子及減低將來受孕機會。

內科腫瘤專科醫生邵祖德表示,人體內有基因保護免疫系統,若基因受破壞,增加患癌的風險及年輕人患癌的機會。基因可以遺傳,如父系及母系均有該基因,遺傳的機率更高。
■記者陳沛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10/19689018

15厘米的痛 
令侏儒男更堅定



患有侏儒症的姚凱傑(左)指先天缺陷是祝福。

【本報訊】17歲的姚凱傑患有先天性侏儒症,身高比正常人矮三成,自小不斷出入醫院,兩年前做了一個「15cm的決定」,進行為期一年的肢體延長手術療程,將小腿及大腿合共延長15厘米,徹底改變其人生,給予了「第二生命」,更自言身體上的缺陷,反而令心靈更堅定。

「缺陷令心靈強大」


姚凱傑治療時承受不少痛楚,這15厘米得來不易。受訪者提供圖片

凱 傑自小飽受歧視,「矮冬瓜」等花名不絕於耳,身高的差距曾令他自卑。兩年前,凱傑決定住院及停學一年,「呢個手術決定徹底改變咗我,雖然我嘅身高只能增加 15cm,對其他人而言微不足道,但15cm對我而言並唔容易」。手術期間,凱傑要承受肌肉拉扯及支架針刺進皮膚及骨的痛楚。不過,增高至145厘米這個 成果是無價。

凱傑自小五已懂得處理旁人的閒言閒語,「把口生喺人哋度,唔使介懷,人哋講都只係一剎那嘅事,做自己得㗎喇。你要證明畀人 睇,身體上有缺陷,但心靈上比人哋強大」,又認為先天的缺陷是祝福,「我覺得如果冇咗呢個病,我會冇咗面對逆境嘅堅強,只會係普普通通嘅人,亦唔會有成績 上嘅優異同作文上嘅潛能」。
■記者梁佩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