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難民食物券通街賣 半億公帑遭濫用 ISS報警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61113/19832225

難民食物券通街賣
半億公帑遭濫用 ISS報警



南亞黨(左)以800元向難民收購一本總值1,200元的食物券。

【本報訊】政府為援助低收入或失業人士解決基本食物開支,今年向全港逾22萬受助人提供6億元的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而當中包括向近8,700多名免遣返聲請者(聲稱為難民)給予超過1.25億元的食物券援助,並由社署委託唯一支援難民生活需要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負責派發。但《蘋果》發現每日都有人透過網上及在街頭轉售大批食物券,令逾半億公帑資助成為不法集團的生財工具。記者:金敏琍 龔蕙芝 黃學潤

近月網上多個討論區及拍賣平台,忽然冒出大批賣家以75折至85折,平價出售面值100元的超市食物券,更聲稱「多多都有」。《蘋果》追查發現,該批食物券全部來自政府公帑,部份更是由ISS發放的難民食物券,且列明不可轉售。記者放蛇相約其中一名女中介交收食物券,她自言月賺4,000元,即每月賣出總值48萬元的食物券。

除了網上轉售外,記者亦發現有南亞兵團以「一條龍」方式運作,在ISS的觀塘分社街頭大量收購食物券,然後再層層轉售,最終落入幕後水貨集團,將食物券購買食品,再售予水客北上圖利。大律師陸偉雄表示,買賣雙方隨時墮入法網,更可能干犯串謀詐騙罪,一經定罪,最高可判囚14年。

議員促查是否涉貪


每張面值100元的超市食物券僅供換購食品,且不能轉售他人。

對於有食物券在坊間轉售,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情況等同作弊,嚴重違反政策原意,呼籲市民便宜莫貪,濫用社會資源,「市民發現有呢啲情況應該去舉報,而唔可以貪心覺得好抵而買埋一份,唔道德亦濫用公共資源」。

曾任廉署調查主任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指,關注大批發放予難民的食物券遭轉售圖利的情況,他直指ISS監管漏洞,「ISS監管出現很大問題,之前已經試過將援助食物打斧頭,今次又出事,俾人大批濫用」。他認為,無論政府或廉署應盡快嚴肅處理問題,重新檢視機制,畢竟當中涉及大筆公帑,故有需要調查當中有否涉及貪污情況,堵塞漏洞。

據知,事件中有個別人士已向廉署舉報,而廉署回應稱不評論個別事件,但就於2013年為食物銀行制訂《防貪錦囊》,以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舞弊等行為,以確保食物援助能送到真正有需要人士的手中。

社署:不可轉讓



對於被質疑監管存在極大漏洞,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發言人許小姐表示早已知悉事件,亦曾報警求助,但不知道警方跟進情況。她坦言對事件感無可奈何,因為難民申領食物券毋須任何審查,只要持有「行街紙」便可,只能在要求有關人士領取食物券後,下一期須出示單據證明,否則可能暫停發放。

社署發言人表示,已規定食物券只可作購買食物之用,不可兌換現金及轉讓他人,服務社須確保受助者正確使用食物券,包括記錄難民領取的食物券編碼,遇有懷疑濫用食物券應調查,並按情況對濫用食物券的受助者改以實物形式發放食物援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3/19832230

試推電子卡堵漏洞


一群南亞裔人士聚集於觀塘ISS中心樓下,一個上午便收購到近百本食物券。張軍攝

【本報訊】遭不法之徒轉賣的超巿食物券,是政府為支援弱勢社群而制訂的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目前約有226,940人受惠,由社署撥款及監測運作,現時共有7間非政府營辦機構參與推行;而全港僅得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獲社署委託,派發食物券予免遣返聲請者(難民)。

為防食物券遭濫用,社署在實施該計劃時有嚴格規管,包括所有派發食物券的機構須向受助者聲明,有關食物券不可轉售或兌換現金,且只能用作購買食品,不包括香煙、酒精類飲品、雪糕零食、藥品、健美產品及寵物用品等。

條碼可追查來源

據有份參與計劃的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總監嚴若芝表示,每名申請人均須經過嚴格審查,包括提供近6個月收入證明或銀行戶口資料等,每位合資格受助者援助期最長為8個星期,而機構每次最多派發兩個星期,受助者需用完再領取。而食物券印有電子條碼,超市收據亦會印有該條碼,受助者需於下次領取時交回收據,「如果發現佢哋冇單交返嚟,會即時停派券,甚至會要求佢哋畀返錢」。

而在事件中被指監管存在漏洞的ISS,發言人許小姐解釋,每本食物券均有序號,一旦有人轉售亦可追查申領人,該社可暫停向涉事難民發放食物券。為改善情況,該社於本月起在港島試行推出電子卡,用法類似八達通,持卡人需每月到分社增值,卡上亦載有相片及名稱,希望能堵截濫用情況。
■記者金敏琍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3/19832084

《蘋果》直擊層層交易
南亞黨兜搭收券 轉售水貨集團


南亞黨(右)在觀塘ISS分社對出馬路向聲請者收購食物券。

【本報訊】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向免遣返聲請者(自稱難民)發放的超市食物券大量流通於市面,《蘋果》連日在ISS觀塘分社外觀察,發現買賣食物券是有組織的一條龍式運作。南亞兵團以800元收購總值共1,200元的食物券,再層層轉售至水貨集團手中。更有水貨店家利用食物券大量購入益力多、奶粉等熱門水貨用品,轉售予水貨客運往北上圖利,龐大公帑資助變成不法集團利潤。
記者:龔蕙芝 黃學潤 莊建鑫

食物券淪水貨集團的圖利工具,背後原來是有組織地運作。《蘋果》為追查買賣食物券的集團,日前到ISS位於觀塘碼頭廣場的辦事處調查,發現每逢周一至五早上九時許,一批為數約8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拉加籍男子會在ISS辦事處對面的馬路聚集,該路段是聲請者前往ISS領取食物券後離開的必經之路,每逢有聲請者經過,南亞兵團就會上前兜客,向同鄉收購食物券。

日賣200本賺萬元

曾有聲請者斷言拒絕,其後更向記者解釋「根本不可以轉售的,因下次若欲再拿食物券須交超市購物單據」。但南亞兵團糾纏不休加上現金誘惑,陸續有聲請者軟化,以800元出售總面值1,200元的超市食物券。疑似「揸fit人」的印度男子,手上常拿着一大叠金牛在場指揮,一手交錢、一手交券,記者連日所見,他們每天都收購到200本食物券,以此推算全年可收購食物券總金額逾5,700萬,令逾半億的公帑資助被濫用。

印度籍的揸fit人一般會趁ISS午膳空檔,偕手下乘的士到佐敦渡船街的公園,與一名女子交收半天的「戰果」(食物券)。他每轉售一本食物券可獲利50元,一天轉售200本食物券,南亞兵團即可賺1萬,每月20天工作,月賺20萬。《蘋果》曾追蹤接收食物券女子,發現她會立即將大叠食物券交給下一個接頭人,即一位約50歲男子。其中一天,記者目擊他掏出12萬元購食物券後火速離去,匆忙到惠康超市用券掃貨。

主腦掃即食麵咖啡



記者查得該接頭男子姓張,為其中一位主腦,是元朗及大圍兩水貨超市老闆,常駕駛七人車到佐敦、馬鞍山等多區惠康以食物券購物,曾有一次他以7張食物券購入12箱即食麵及6箱咖啡,又試過用數百元食物券購買大批汽水及紙包飲品。

張姓男子名下的水貨超市部份貨品平得驚人,例如午餐肉和即食麵只賣10元及2.8元,比惠康超市價(21.3及4.4元)平近半,吸引不少街坊和水貨客幫襯。有南亞人透露,巨額食物券除會賣給水貨店老闆,亦會經互聯網以折扣價賣給市民。

記者曾向涉事的南亞兵團、中介女子及水貨老闆求證,全部人均辯稱不知情,然後不停打電話通風報信,印度揸fit人更否認有收購食物券:「Me no buy, me no cheat.」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3/19832089

主腦擁半山豪宅 三舖位



【半億身家】
食物券原屬幫助免遣返聲請者的公帑資助,卻變成不法集團的「肥豬肉」。《蘋果》追查大量買入食物券圖利的其中一位幕後主腦,是一名姓張的水貨集團老闆,他常身懷逾十萬巨款,以現金收購食物券,再駕客貨車到超市大舉掃貨買入受水貨客歡迎的各式食品,然後運到自己在大圍、大埔及天水圍的水貨店,用低價出售搶客。他近年做到風生水起,除家住東半山2,000萬豪宅更擁3個自置舖位,身家保守逾半億。

消息稱,張於2010年靠多次買賣物業獲利,亦曾與人經營過一間美容院,雖已結業但張仍熱衷美容生意,記者巡視其大圍水貨店,即見部份舖位被撥做美容業務,靠水貨及美容雙管齊下賺錢。

貨品平超市一半

位於水貨集散地的元朗壽富街分店,則大賣水貨客熱捧的產品包括益力多、奶粉、熊仔餅等,並因價格比超市平(部份貨便宜近半)故其門如市,但其平貨來歷成疑,據悉有人曾向外吹噓稱有親戚任職超市,故能取得平貨。

記者曾直接向張老闆查詢買入食物券一事,但他連說10次「不知道」,即使記者出示相片,他仍否認曾到超市以食物券掃貨。
■記者阮 斌、黎少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3/19832095

巴漢做「天文台」月入$4,000


觀塘ISS每日都有聲請者領食物券。

【不堪利誘】
協助不法集團收集食物券的南亞兵團,部份原來是免遣返聲請者(自稱難民),其中巴基斯坦籍的Nick坦承轉售食物券不妥,但他指難民在港不能合法工作,光靠當局每月提供約3,000元生活資助又不足餬口,故他和部份同鄉最終不堪利誘,受僱替人收購及轉售食物券,像阿Nick這樣的跑腿,每日可賺到200元,但整天擔驚受怕,憂終有一天會被拘捕。

為餬口犯險 怕被捕

Nick向記者聲稱,他主要做「天文台」把風,他自稱3年前從深圳偷渡來港,曾偷偷做過地盤工人及跟車運輸,但曾在警方的拉黑工行動中被捕。「之後不敢再打工,怕再被拉」,Nick憶述被捕經過時仍有餘悸。一年多前,他走投無路向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求助,因此認識不少同鄉,有頭目明言招攬收買食物券兵團,「負責拉客及收購食物券就有600蚊一日,我因為怕再被拘捕,只肯做較低風險的跑腿,負責接收食物券,可賺200蚊一日」。

Nick稱收購兵團約有8人,周六、日不用開工,故每月工作20天,可賺4,000元。據他所知,其印度籍頭目可從每本食物券賺取50元利潤,每天賣200本,一天收入萬元,頭目出糧給他們大約近5,000元,每天穩賺5,000多元。他說不知道誰是幕後大老闆,「只聽說有些食物券會用來買奶粉,再轉售給中國內地人」。Nick現時每月會寄2,000多元回鄉供養父母,對於所做所為有違法之嫌,Nick稱為了生活亦沒辦法。
■記者張 軍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3/19832102

港女網上散貨
揚言「多多都有」



Maggie與記者交收時聲稱不知犯法,更展示手上多叠食物券(圓圖)。

【本報訊】遭非法轉售的超市食物券,除了供應水貨集團外,亦有部份流入了網上市場,以低至七五折出售給網友圖利,《蘋果》記者假扮買家,迅速引來賣家兜售食物券,其中一名港女「拆家」Maggie每天在不同港鐵站和買家交收,她自稱食物券多多都有,每月最多轉售價值48萬元的食物券,從中賺取約4,000元收入。記者追問她是否知道自己犯法,她時而聲稱後悔,時而辯稱近月喪母致情緒受困,但始終未肯收手。

七五折出售 闊太OL幫襯

有市民透露,多名拆家近月在網上以七五至八五折出售一本12張(1,200元)的惠康購物券,但註明只可用作購買糧油凍肉等,市民後來發現原來這些是不得轉讓及由公帑資助的食物券,曾勸拆家收手但無果。記者放蛇追蹤發現其中一名港女拆家叫Maggie,她揚言食物券多多都有,並透露食物券來自印度、越南、孟加拉等的難民(免遣返聲請者)。

記者曾發現她在短短兩小時內,在包括港鐵站等多處,極速把19本(228張)總值22,800的食物券沽清,為防被跟蹤,她有時更會在港鐵站關門前一刻才進入車廂。幫襯Maggie的客人有普通主婦,還包括闊太及衣着光鮮的OL,記者曾目擊手拿名牌手袋的女子,花6,000元買了多本食物券,以七五折計約可省2,000元。

記者扮買家與Maggie交易,見到她手袋有近20叠食物券,記者質疑券的來歷及真假時,她霸氣地說:「唔係偷返嚟,個個都係咁買,上面就係差館(唔驚報警)!」,記者表明身份後,她起初仍堅稱食物券來源正當,否認做法有問題,但後來態度軟化,改稱「唔知會犯法」。她聲稱每賣一本券只賺10至20元,最好景一個月也只賺約4,000元,記者以此推算她一個月能賣40叠,面值達48萬元食物券。

Maggie聲稱貨源是來自一年前認識的巴基斯坦男子Khan,對方慫恿無業的她網上售食物券圖利,更指每月可提供100叠供她轉售。Maggie當時雖向記者表示感後悔,但記者發現她其後仍暗中轉售食物券,她第二次回應時大打同情牌,稱自己仍單身,早年雖讀完英國大學遙距課程,但仍難找到工作,近月喪母情緒受困,生活逼人才犯險賣券。
■記者林 熊、麥超億、周子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3/19832116

買食物券使用可被控詐騙



【話你知】
不少市民會在網上出售超市禮券,惟這些超市禮券與食物券無論在尺寸及外形上非常類近,市民隨時誤購食物券而不知。大律師陸偉雄表示,食物券是公帑,是派發予指定合資格人士使用,市民購買食物券使用可能已觸犯法例,有可能被控詐騙罪,最高刑罰可判囚14年,市民隨時惹上官非一身蟻。

律師黃國桐指若有店舖老闆有組織地大量收購原不可轉售的食物券,藉此到超市大規模購物再轉售圖利,有可能被控以不法手段欺詐取得金錢及洗黑錢,最高可判囚14年及罰款500萬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