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陳弘毅看從政的人 不要問動機 重要在結果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223/1811110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陳弘毅堅信香港司法獨立沒有被動搖。

與包致金不同,陳弘毅不相信香港司法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暴風雨。在法院審案聆訊的法官,跟在學院裏教學治學的學者,看事情一樣獨立。

從終審法院常任法官職位退休後,現在出任非常任法官的包致金,一向認為主動尋求北京釋法會削弱香港司法的獨立性。熟悉憲法的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明德講座教授陳弘毅,也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他認為只要符合《基本法》所訂明的情況,釋法不會削弱香港司法獨立。

現在的香港人,對中國干預敏感得很,陳弘毅這種相反言論,不怕招風雨嗎?

「我們作為學者,也應該獨立研究,言論不受政治影響。正如司法獨立一樣,學術也應該有它的獨立性。我又不是任何政黨成員,不需參加選舉,所以也不需要考慮這些政治因素。」跟陳弘毅訪問,要一步一步來,至第三次接觸,才感覺被信任。


瘦弱清臞習氣功冥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陳弘毅認為香港的核心價值,除了法治人權,還包括勤勞拼搏及多元開放的社會價值。

十 二月五日,若不是因為在新書《法治、人權與民主憲政的理想》的發佈會上,被記者問及香港司法問題,他不會主動發表沒有暴風雨的言論。約一星期後,律政司開 記者會,表示會主動就菲傭居港權案件,請求法院提請人大釋法。末日論末世前的一個星期,大家又感覺風起雲湧了,陳弘毅再接受傳媒訪問,依然不認為這是風雨 將至。

他說,《基本法》一五八條訂明釋法條件,今次政府按訴訟程序,在向終審法院提交的書面文件中表示要求法院提請人大釋法,但當中理據,要待政府律師在法院陳詞才可知悉,他相信法院會嚴格按照一五八條規定處理,正如九九年與二○○一年法院亦曾兩次拒絕政府提請釋法的要求。

他 說,釋法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九九年政府因應吳嘉玲案的影響,繞過法院向人大常委提請釋法,釋法效果類似修改基本法條文。第二種釋法情況,是二○○四年人 大常委會主動解釋基本法中關於政改條款,這種釋法,非香港特區政府也非香港法院要求,是人大常委主動提出,是類似基本法的一種修改。第三種釋法,是按基本 法一五八條規定,如涉及中央與特區關係、國防外交,法院可在有需要時提請人大常委解釋,是合乎基本法規定,沒有損害香港司法獨立,去年法院就剛果案提請人 大釋法,亦屬此例。按他的理解,中央與特區政府,明白第一及第二種釋法情況會令香港社會及法律界難以接受,非不得已,不會提出這兩種釋法。

釋 法問題,令法學院裏的教授張達明最近表現激動,院長陳文敏跟陳弘毅觀點不同,但院內爭辯倒是沒有的。「我與他們沒有甚麼分歧,我亦同意提高警覺是健康,珍 惜維護好的司法制度是好事。」對於包致金,他說包官不時到法學院演講,在司法界中屬開明法官,幾次餐宴,幾個演講,偶然看他的判詞,關係上,學者與法官談 不上熟識。

風雨世情,陳弘毅向記者解釋釋法問題時,其間一位女記者暫離房間後,一房間的人卻不懂怎樣把門重新鎖好,陳弘毅一手搬動齊腰的 灰色垃圾桶把門頂着,這個解決方法,大家怕女記者再進來時,會推得一地垃圾。於是,教授再用兩手抬起及胸的木製講壇,又把門頂住了。愛從歷史及哲學觀點看 現實的嚴謹學者,處理身邊問題直接得可愛。

外表上看,陳弘毅一介書生,瘦弱清臞,近距離觀察,他面對鏡頭,有時會下意識輕輕托一托額前短短的髮梢。他臉上皮膚光滑,可能與習氣功和靜坐冥想有關。看過不少學者或愛修煉的人,靜坐冥想後,紅粉緋緋,臉上像鍍了由內而外的亮光,曾經飛越幾重天似的。

陳弘毅七七年從聖保羅男女校理科畢業後,聽從父親陳達文意見,選修法律,希望通過法學了解社會運作及問題。

「你 也認識陳達文?」後來的電話訪談裏,他輕鬆反問記者。曾任文化署長及勞工處長的陳達文,屬殖民地時代比較老派官員,其後當過藝術發展局主席,即使現在的音 樂會,仍不時看見他的蹤影。陳弘毅說爸爸早期曾任大會堂經理,經常帶他看話劇、聽音樂會,文化精華真善美,相對於道德的善與藝術的美,兒子比較喜愛學術的 真。

喜歡哲學,他認為柏拉圖理性追求知識智慧,卻總差中國人之重情。但無論重理性還是重感情,千百年來,難逃文明殘酷。政治上一樣你死我 活,多少帝王將相,死於非命。「思想制度可以帶來進步也帶來苦難,我書中寫到關於憲政主義的文章,從非憲政國家轉變到憲政國家,政治權力和平轉移,民主人 權得到保障,不會有古代絕對權力的統治者濫權帶來苦難。」

猜疑政府是成熟表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喜歡哲學的陳弘毅,辦公室也放着書法「我思故我在」。

書 裏,他引述美國開國時期政治家傑佛遜對一個政府的態度:「信賴,在任何場所都是專制之父。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賴,而是以猜疑為基礎建立的。我們用制約性 的憲法約束受託於權力的人們,這不是出自信賴,而是來自猜疑。」包致金提醒傳媒及公眾在保護香港核心價值上所要具備的警覺性,多元討論,探討質疑,陳弘毅 從來都認為是健康的。包致金也提過香港核心價值裏最重要的,是保護人性尊嚴,與陳弘毅憲政主義所提到,希望每個人在「符合人性尊嚴和人權的社會條件中生 活。」兩者亦是一脈相承。

香港人學習對自己的地方建立信心之初,是不信多於猜疑。從九七前對未來的不可信,到九七後,變為對自己政府的猜疑,其實是成熟與能力的表現。

「香 港人九七年前的迷惘,跟現在的迷惘,如何相比?」一時間,從他口中重溫三十年來香港風風雨雨,再看一條崎嶇路:香港從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以來,政治爭議不 斷,從《基本法》的落實、八十年代的直選爭議、九十年代初彭定康政改爭論、立法機關直通車問題,以至回歸後修訂公安條例及社團條例、九九年釋法及二○○三 年廿三條立法風波,之後的政改及雙普選,爭議不斷。

「九七年前好多人擔心的情況,我不認為出現了。九七年前好多人移民,都是因為害怕失去原有的自由。」

「現在也有開始談論到哪裏移民好,中國經濟進步,法治人權落後,背靠國際面向祖國,可能才是最好的選擇?」記者分享也提問。

「中 國內地也有人想移民,他們對中國的前途是無信心的,這個我很理解。但對香港絕大部份人來說,都沒有條件移民,我們仍要生活在這裏,我自己也沒想過移民,無 論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現在,我都沒移民的考慮,我們作為土生土長一代的香港巿民,想繼續留在香港,在可能範圍內,貢獻香港。」

他認為從中國現代史看,十九世紀至今,最近三十多年,中國不但在物質上,在自由空間上,已有很大改善。

「但我們都不可能滿足於此,你不會因為劉曉波的事情不開心?你不會因為劉霞的事情不開心?」

「我沒有說過我沒有不開心。對某些事我們都無可奈何,研究台灣歷史,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一樣很多違反人權的行為。辦雜誌、提倡政治民主化,一樣被捕入獄。發展中國家,南韓也有高壓統治階段。從歷史角度看,發生這種情況,不表示一直會這樣,將來應會有改善進步空間。」

「追求民主人權,要不要心中有愛,才會真正讓人幸福?」

「這 是個很深奧的問題,人有不同追求,所謂基於愛,非男女之愛,是對其他人類、群體及國家民族的關愛。」他續引李敖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其中寫到梁啟超因 政治形勢,要離開任教的湖南時務學堂,送行的人包括他的學生譚嗣同,學生重提老師所教,非破家不能救國,非殺身不能成仁,最後一語成讖,戊戌政變失敗,譚 嗣同在六君子事件中犧牲了。
「維新以後,搞革命的,都是因為對國家民族的關愛犧牲了自己,共產黨人,最初也是因革命失去生命。現在爭取民主人權 的,他們走的路,與歷史上偉大的人走的路也相似,但這不是唯一的追求,熱心傳教的人,也是基於對人的一種愛」,他是教徒,但很少傳福音分享見證;他是法學 者,憲法權威,也很少議政。但感覺得到,他很耐心聆聽及討論問題。
「人權民主有時不過是某些人的工具,很難判斷背後動機?」

「十 九至二十世紀的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說,從事政治的人物,要看他行為的後果,非看動機。我們一般的道德判斷,看那人行為的動機是不是因為愛,或是有私心。但韋 伯說動機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後果,有些人好心做壞事,動機可能無私,但行為卻造成災難。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結果導致幾千萬人飢餓至死,無論他動機好與不 好,從政治倫理來看,他這行為是非常大的錯誤。所以從事政治的人要小心考慮後果,不要以為自己心裏為善,是個好人,忽略行動的後果。」不論開明法官還是保 守學者,在知識深海裏,理性思考,原沒有好壞之分。

港大精英,哈佛大學法學碩士,早就走上法學研究道路的陳弘毅,母親曾是小學教師,他的 弟弟陳弘志,也是港大畢業的園林建築師。在百周年校園新建的法學院,建築物中心留空一個綠草園圃與水池,也留一種安靜感覺,本想讓陳弘毅站在園圃拍攝一幅 人小景大、知識滄海上下求索的相片,最終不能成事,因為院內剛剛舉行聖誕聯歡聚會,預約來找他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最重要是,他只想留在辦公室範圍內拍攝, 不想矚目。

看文學書籍,只會挑具歷史或人生意義的作品,去旅行必定到博物館,這樣的學人,本就該是遠離漫天風雨。
記者:冼麗婷
攝影:馬泉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