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更改教員職銜 拉高研究評分 大學「集體造假」爭25億撥款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217/18104394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多間院校被指將在研究較弱的職員「轉職」為「教學職系」,藉以拉高評審分數,爭取更多撥款。設計圖片

【本報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宰八間大學院校撥款,為投其所好,本港大學被指「集體造假」,將研究較弱的教員更改職銜,以避過研究評審,「砌靚條數」。科技大學今年新開設的「教學職系」,也被質疑是「造假」招數。
記者:譚秀嫺

一切都源於政府撥款。政府藉着教資會,每年向八大院校撥出逾100億元公帑,當中約25%作研究補助金;而該25%撥款(約25億元)的分配,取決於每六至八年進行一次的「研究評審工作」(RAE)。

學術界一貫相信研究對教學有幫助。RAE就是為大學所有教學人員的研究打分數,以計算大學的活躍研究人員佔整體教學人員比例。因此,只要將分數低的教學人員剔除,就可提高整體分數。

以往八大薪酬與公務員掛鈎,教資會有明確規定哪些職級需要接受評審、計入RAE;學系內,除了導師(instructor)、助教等輔助人員外,全部都會計算。

教資會懶理評審不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對上一次RAE在2006年進行,是薪酬脫鈎後的第一次。各大學的編制自由了,但教資會並無相應修訂定義,任由大學自行決定哪些職位符合舊有定義。

多 間大學於是「出蠱惑」,強行將學系分為「教授職系」與「教學職系」,後者不計入RAE。部份大學更強迫研究分數低的教學人員「轉職」教學職系,實質工作不 變,只更改職位名稱,例如改為特任/專任導師(Teaching Fellow)等,以便「砌靚條數」。大學並無違反遊戲規則,只是評審結果不反映最真實情況;教資會知情但視若無睹。據了解,中大當年有多位同事被要求轉 職,在校內引起很大迴響,大學高層都向員工承認有問題,承諾以後不再這樣做。

理大當年沒有參與「造假」,結果成為八大中,除注重教學的教 育學院以外,最低分的一所大學,只得62.6%,較排第六的浸大75.2%還低12.6個百分點(見表)。後來理大也仿效其他大學,設立教學職系。科大創 校不久就知道遊戲規則,聘請教員時,要求教員同時兼顧教學與研究。由於客座(Visiting)教員的合約不逾兩年,毋須計入RAE;部份學系就聘請客座 教員,專責教學,以減輕正式教授的工作。

科大急開「教學職系」
可是,有些「客座」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實際上透過續約而長期聘用,部份更已在任四至六年。今年科大驚覺他們符合下一次RAE(2014年)需上報的規定,即在2012年10月1日已獲聘、並連續在任36個月的全職學術人員。

為免他們拖低RAE分數,科大本年6月通過開設「教學職系」(Teaching-Track),急急讓他們在10月以前「轉職」為講師或高級講師,並容許他們申請使用「助理教授」或「副教授」

(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 of XXX Education)銜頭。據稱,科大已有最少約12人轉新職,主要來自工學院及工商管理學院。

科大發言人否認教學職系的設立與撥款申請有關,但拒絕提供轉職人數;只稱新職系的設立,是為非教授職系的教學人員如導師,提供明確、清晰的發展途徑。可是,本報獲悉,有導師申請轉職,卻被拒絕。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217/18104396

院校工會:政府間接干預學術自由

【特稿】
高等院校的工會對「造假」現象深痛惡絕,並聲討政府是元凶,指政府透過教資會的評核和撥款機制,間接干預大學自主,扼殺學術自由;而且更影響了大學的教育質素,令本港的新學者難以入行。

壟斷資源操控撥款
中 文大學教師協會主席陳竟明批評,政府透過教資會,玩弄大專院校,造成大學界的不健康現象,例如將未達標的教員剔除在研究評審以外,「好似造假一樣」;又有 大學「請槍」聘用毋須教書的學術高手,務求達致高分。他表示,外國大學有不同機構撥款做研究,但在香港,政府壟斷了所有大學的研究資源;最近中策組抽走研 究經費,正顯示政府可以隨意操控某類型的撥款,甚至透過所謂的「審核」,選擇合自己口味的研究項目,令香港走向「規劃研究」,間接威脅、干預學術自由。

本地生難轉教授職系
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李向榮更警告指,大學教授為了滿足評審需要和搶撥款,傾向多做研究、少教書,由教學職系來負責教學,這影響了本港大學的教育質素。

此外,他表示,現時培育的本地博士生,想入行也難,因為大學傾向聘請一些已建立國際網絡,很快就能出論文、搶資源的非本地學者;本地生多數只能進入教學職系,但教學工作繁重,加上不享有研究資源,日後想轉往教授職系,將十分困難。

大學及專上院校工會聯盟副主席謝永齡認為,教資會不應在研究評審的定義上留有空隙,如果任由大學決定誰人要申報研究供評審,「即是造個賬,來迎合人哋點樣睇,嗰個係咪真實嘅賬,都成一個問題」,呼籲審計署查核;教資會也需釐清角色,尤其是政府不應過份插手。
《蘋果》記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217/18104397

被迫為研究而研究
【加劇競爭】
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負責分配研究撥款。研資局已決定再更改遊戲規則,進一步加劇大學之間的競爭;理工大學就警告:研資局將香港的學術研究推至「為研究而研究」的危險境地。

研資局被轟黑箱作業

每年廿多億元的研究補助金,佔八大經費很大比重,但教資會將把其中一半「充公」,改由八大以研究項目競逐。其餘一半補助金,則繼續按研究評審(RAE)決定撥款,而RAE的評審方法也會更改。

以往RAE只計算有多少教學人員屬於研究活躍;新方法將進一步把研究分級,四星級研究人員可獲的撥款,可能是二星級人員的四至九倍,一星級或不獲評級者,將不獲撥款。更奇的是,如何按RAE計算撥款的方法,需到撥款之後,才一併公佈,被轟黑箱作業。

為迎合國際專家的評審喜好,大學勢將減少應用研究,轉向純學術研究。理大早前曾向立法會提出警告,指研資局「削弱了大學在新興知識型經濟中所扮演的(推動創新與科技)角色,並將香港的學術研究推至為研究而研究的危險境地」。
《蘋果》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