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掃墓市民無得親自燒衣  華永職員代化寶 孝子賢孫憂難表達心意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09/19795433

掃墓市民無得親自燒衣 
華永職員代化寶 孝子賢孫憂難表達心意



掃墓人士昨到將軍澳墳場祭祖,在戶外化寶區將衣包交職員代化寶。夏家朗攝

【本報訊】春秋二祭孝子賢孫會向先人焚燒祭品冥鏹以表敬意,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今年9月1日起,全面禁止公眾在轄下4個墳場的靈灰閣內燒衣。拜祭用的衣包須交戶外化寶區職員代勞焚燒。今年是實施新措施的首個重陽節,職員已在化寶區外設「蛇餅陣」輪候區。惟昨提早拜祭的孝子賢孫則對新安排有微言,憂未能親手化寶有違傳統,促華永會考慮在局部時段容許自行化寶。
記者:鄭啟源

華永會早於4月初已發出通告,預告由9月1日起,轄下4個包括將軍澳、柴灣、香港仔及荃灣墳場的靈灰閣禁止點燃冥鏹,大樓內化寶爐會全面停用。新措施下,公眾須在靈灰閣外新設的戶外化寶區化寶,同時設化寶收集區,職員會一併送往化寶區代市民焚燒。


靈灰閣的化寶爐已停用。


華永會在化寶區設排隊指示牌,並提供估計輪候時間。


市民可將衣包投放在靈灰閣的化寶收集處,由職員代為焚燒。



將軍澳墳場的戶外化寶區,距離靈灰閣約4分鐘路程,接近墳場往調景嶺方向出口。因應重陽節的祭祖高𥧌期,戶外化寶區亦設下「蛇餅陣」方便人流管理,每隔一段位置都有指示牌提供該輪候區的等候時間,最遠的一個指示牌,顯示輪候時間可達180分鐘。化寶區共設2個大型及7個中小型化寶爐,但掃墓人士即使到化寶區也不能自行燒衣,必須轉交職員代燒,昨人流較少,整個燒衣過程可在1分鐘內完成。燒衣期間,拜祭者全程只能在欄外觀看,有人仍按傳統向先人大喊「收嘢啦」。

不少人對未能自行化寶有微言,梁女士認為,親手化寶可向先人表達孝心,昨只能在職員焚燒祭品時合十默禱,「親手燒感覺先人可以收到祭品,終覺得有少少距離」。她又指留意到靈灰閣內有衣包收集處,由職員代燒祭品,但同行長者認為假手於人的心理感受不太好,希望華永會可考慮准許拜祭者自行化寶。

陳先生指在宗教信仰及傳統觀念「覺得先人真係會收到,先會燒衣」,不認同華永會的新安排,促華永會在人流疏落時段,開放讓公眾自行燒衣。周小姐也指出,新措施雖令靈灰閣拜祭環境有改善,不像以往被煙霧圍繞,但隨行長者要多走一段路會感到吃力;不過亦有長者不介意。

玄學家提醒衣包寫名


玄學家麥玲玲稱,燒衣是傳統禮俗,「一般(燒衣時)會念念有詞、稟一陣」,若由他人代勞燒衣,感覺或多隔一重,「可能難以分辨邊個打邊個,心中唔係好穩妥。衣包盡可能要寫先人名字,或者誰人敬上都好重要,就能確保先人收到」。

玄學家李丞責也指,在傳統玄學觀念,祭祀最重視孝心及敬意,以前祭祀較多用祭品,後期重視用經文、誦經等方法。他稱衣包上一般已有符印,表達會傳遞予先人之意,若想更安心,最好在衣包寫上先人名字、生辰及忌辰,或者八字,確保先人收到心意。

【市民心聲】

周小姐
怕長者辛苦
「傳統上始終想親力親為化寶,而化寶區同靈灰閣都有距離,怕隨行老人家會辛苦。」


陳先生
想親手化寶
「從宗教信仰上,相信先人真係會收到先會燒衣,假手於人唔太好,希望可以親手化寶。」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09/19795439

紗布封喉醫療事故 
子盼醫委會改革還亡父公道



死者王肯構(圓圖)兒子日前拜祭亡父,冀醫委會盡快還公道。何建忠攝

【本報訊】經歷了5個重陽節,但家屬向香港醫務委員會作出的投訴仍全無消息。王肯構2011年在九龍醫院紗布封喉事故中死亡,翌年初兒子王冰蕓向醫委會投訴主診醫生,5年來多番奔走,醫委會由最初拒絕受理,到數月前雖重新研究個案,但至今仍聆訊無期。他直言除要為父親討回公道,也希望醫委會盡快改革,加快處理投訴。

父親逝世多年,今個重陽節王冰蕓拜祭父親,惜仍未能跟他說句「事件已告一段落」。護士管理局今年中裁定3名護士專業失德,護士停牌一個月的期限早已屆滿,但醫委會對王家的折騰卻沒完沒了。

投訴伊院寫錯病症
父親於2011年11月在九龍醫院死亡,王冰蕓翌年初向醫委會投訴該院主診醫生,沒發現護士一直錯誤用紗布四邊圍封父親喉嚨的永久造口,有份導致父親死亡,而事件的死因聆訊亦早於2013年1月已有判決,但醫委拖了兩年多,至去年8月才回覆因死因庭裁定其父死於意外,拒絕受理案件。他形容醫委會處理投訴冷漠及緩慢,「3年嚟一直拖,冇人覆」。

王冰蕓再申請法援希望向法庭申請司法覆核,推翻醫委會的決定。今年3月他突然接獲醫委會通知,指初級偵訊委員會將重新審視個案,研究是否要展開正式聆訊,他估計可能法援向醫委會查詢資料,影響該會決定,「我覺得幾兒戲,唔知邊個決定拒絕,邊個決定受理」。

早前護管局聆訊揭露伊利沙伯醫院的醫生,於其父的出院紙寫錯病症名稱,及安排父親插入鼻導管輔助呼吸,誤導了九龍醫院護士,才是悲劇的始作俑者。他上月已向伊院投訴,但暫未再向醫委會投訴該伊院醫生,「驚唔知又要拖幾耐」。王冰蕓說對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被拉倒感可惜,希望今屆議員「高抬貴手」。有醫委會委員表示,初級偵訊委員會正、副主席及一名業外委員若認為投訴證據不足,或與醫生職責無關等,可決定不受理案件,不一定要召開全體會議。除非有新證據,否則不受理案件一般不會再重新審視。
■記者陳沛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09/19795447

祭品備咖啡 綠豆餅


王冰蕓帶備父親最愛的咖啡拜祭。

【本報訊】「阿爸好鍾意食甜嘢,每日都飲咖啡」,父親生前的喜好,王冰蕓至今沒有忘記,經常帶來罐裝咖啡及家鄉綠豆餅拜祭父親。王冰蕓一年最少拜祭父親4次,每次都會與父親聊天;但不會經常提及自己為追尋真相而奔波勞錄,「唔想佢知我辛苦」,加上公義未完全彰顯,講也沒意思,「如果有一日醫委會肯受理,我攞番個公道,先再向佢匯報」。

燒護管局判詞予亡父

王冰蕓說與自己兩名孩子相處時,感到開心之餘,內心泛起一份傷感及溫馨感範,令他回憶起與父親的生活片段:「佢好鍾意食月餅,一個中秋節可以一個人食兩盒月餅,中秋節之前兩星期已經開始食;以前一齊住我朝早起身,佢已經喺廳食緊月餅。」父親已走了,而且走得不明不白,現在可以做的,就是為父親討回公道。

今年中護士管理局裁定案中三名護士專業失德罪成,各人被判停牌一個月。他要求護管局特別給予中文版判詞,裁決數日後於拜祭時將中文版判詞燒給父親。父親去世快將5年,他心情已平復,「頭一、兩年真係咬牙切齒,心裏面有仇恨」。現時只希望繼續追尋公道公義及解開自己的心結。
■記者陳沛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09/19795450

三方平台月底會晤


上屆立法會審議改革醫委會條例草案期間,有示威者在立會外抗議。

【本報訊】改革醫委會的條例草案於上屆立法會被拉倒,當時醫學界與病人組織及政府有很大分歧,政府其後設三方平台,邀病人組織及消委會、醫學界及立會議員三方各派6名代表參加。三方平台本月底首次開會,政府計劃明年上半年再向立會提交草案。

尋求醫委會改革共識

上屆立會審議醫委會改革方案時,醫學界不滿只增4名特首委任業外委員,沒增選舉產生的醫生委員,令委任較選舉產生委員多,憂政府藉此干預醫委會,但無助加快處理投訴。草案審議期間,高峯期有數百醫生在立會外抗議。現獲邀加入三方平台的醫學界代表包括醫學會、西醫工會、公共醫療醫生協會、醫學專科學院及醫委會,但沒有杏林覺醒及醫科生代表。

食衞局長高永文昨指,任何具爭議性問題也有眾多持份者,邀請不同界別代表已具代表性。該局希望將在上屆立會最後審議階段的主要爭議項目在三方平台尋求共識。杏林覺醒成員陳淑英希望加入三方平台,但至今沒獲邀,仍會在平台外監察改革,認為大前提是要將醫委會處理投訴職能分拆,設立獨立審裁機制。
■記者陳沛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09/19795452

八旬婦唔怕死:每一日都賺咗


珍姐對死亡毫不忌諱,更相約兒子(左)挑選棺材,其子直言如同行街揀衫一樣。張柏基攝

【本報訊】如果一生的畢業禮是死亡,86歲的珍姐可說是最好的畢業生。經歷大半生的苦與樂,她以彩虹形容死亡,「明知一定會發生嘅事,唔需要驚,因為每一日都係賺咗」。珍姐去年起參加信義會的長者生死教育計劃,寫下生命札記,整理對死亡的看法,同時亦是對一生的回顧。一小時的訪問,聽到最多的是珍姐笑聲。

「我由80歲起,覺得每一日都係賺番嚟,過一年多一年,過一個月多一個月;可以活到90歲,我已經心足」,珍姐曾進行大手術,醫生問她為何不怕,她坦然回答:「驚又要做,唔驚又要做,點解要驚,明知一定要做嘅嘢,唔需要驚。」她亦以同一態度面對死亡。

生命札記留心底話



珍姐並沒有以「大吉利是」的心態避談人生的畢業禮,反而擁抱生死,每天的生命札記寫下對生活的感受,更有對死亡的想法,與兒子一齊挑選棺材及壽衣,兒子亦釋然說:「好似同阿媽行街揀衫一樣,冇需要忌諱。」

經歷令珍姐克服死亡的恐懼,遇過五十年代的「三反五反」政治運動,患過大病,看着老伴病逝,「當你經歷過,就會對生死置之度外,活在當下」。珍姐與丈夫感情數十年來感情深厚,老伴中風癱瘓12年後病逝,對她而言是最沉重的打擊,但亦令她學會面對死亡。

丈夫於離世前5天,坐在輪椅不穩,珍姐上前抱着他,旁人眼見即說:「你老婆咁疼你,攬實你,你第二世都要娶番佢。」丈夫卻痛哭說:「我唔要佢第二世做我老婆,照顧12年,我唔要佢再為我捱生捱死。」這是至愛的最後遺言,「因為愛我,佢唔要我,怕我捱苦」。丈夫說出最後的心願,珍姐走出傷痛後,亦開始把自己的遺願告訴子女。

珍姐兒孫滿堂,與子女的感情甚佳,遺願惦記的亦是子女,「我走了,衷心祝你哋未來走得更遠」。兒子說,母親參與長者生死教育計劃,同時可令其他長者借鏡,不要令家人之間的關係留下遺憾。

信義會於3年前開始為長者提供「生死之交」的計劃,帶領長者坦然面對死亡,3年以來有5,413名長者及家人參與計劃。計劃主任蘇素芝表示,希望長者不只想着「嗰頭近」,而是要思考「點處理」,亦非只考慮葬禮儀式,更重要的是對家人的心底話。
■記者梁佩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