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首個新市鎮 深水埗火劫重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19/18694309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899年的深水埗及西角山,當時水上人會收集農作物,再到對岸的港島販賣。受訪者提供圖片

【記 者朱雋穎報道】「深水埗是芸芸舊區中最colourful的,不同時期有不同性格,新的、舊的甚麼都有。」香港歷史研究者高添強興奮道。他流連深水埗20 多年,對區內每條街道、每座廟宇的由來與變遷都瞭如指掌,認為香港首個新市鎮就是深水埗。有心人黎穎詩在區內辦展覽,展示街坊們的經歷與記憶,更邀請了高 到場暢談深水埗的前世今生。

上周五夜,高添強應邀到通州街246號的深水埗文化館,與30多位熱心人娓娓道來深水埗歷史──由開埠前說起。高指早在1819年,《新安縣志》就有記錄深水埗。開發前的深水埗有座小山丘,名西角山,位置約為現時海壇街天后廟,後來因開路被鏟平了。

港英擬劃作基層住宅

1860年中英簽下《北京條約》,位於界限街以北的深水埗屬華界範圍,雖然仍未被英國管治,但開埠後港島發展快、耕地少,須依賴「對面海」供應食物,聚居在西角山下的水上人會沿岸划艇收集農作物,供應到英界的九龍及港島。

至1898 年新界成為租借地,政府十分小心處理產權問題,留下很多精細的丈量圖,「透過觀察打鐵舖、廟宇、水井、豬棚等位置,幾乎可將整個深水埗當時經濟嘅生活重 建」。當時,港英政府計劃將深水埗劃作勞工階層住宅地,後來又預算將長沙灣道以西至通州街劃為公共用途,建公園、學校、消防局及警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19年北河街及基隆街一帶滿佈商舖及數層高房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現時海壇街武帝廟是1893年大火後重建而成。

最後只建了警署就停止,因1920年代省港大罷工,令港英政府十分不安,故多派兩營英軍來港,徵用新填海而成的土地作軍營。同址在三年零八個月時,被日軍徵用為戰俘營。戰後英軍接收做軍營,至七十年代還給政府,到八十年代又變成越南難民營。

不過說到深水埗大事件,高添強認為,不得不提1891年的一場大火,將原有的市集燒清光,故西九龍在今日看來,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歷史建築,唯一留下的只有海壇街上的武帝廟,雖然也是1893年大火後重建而成,但已是最珍貴的歷史建築。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19/18694311

港島人好奇辦展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報訊】深水埗對「港島人」黎穎詩(圖)而言,是香港最神奇的地方。最初引起其好奇心的,是不解何以無論大家要買甚麼,都要跑去深水埗。

於是她萌生一個念頭──深水埗與港人的關係,可能比中環更密切!於是她決定辦個展覽,收集大家對深水埗的故事與印象。她邀請了15位與深水埗有淵源的人,透過文字、照片、錄像及繪畫,匯聚成展覽及書本《同話深水埗》。

展覽即日至5月12日在通州街246號的「深水埗文化館」舉行,展場本身是一間賣衣服的小店,由住在樓上閣樓的業主李太借出。不過,通州街和海壇街已被劃入政府的重建計劃,執達吏的「逼遷信」也早送到,令李太十分灰心,借出舖位辦展覽,是希望引起大眾關注重建項目不公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24/18699185

亡夫捱出肺癌 不能丟失的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經歷重建,68歲的李太想跟丈夫說「為甚麼我們那麼辛苦買地舖回來,可以被人輕而易舉地一手搶走?」

【深 水埗情信】「市建局黃小姐跟我說,你又要舖又要樓,但事實是我是擁有這些,你就照這樣賠償給我,為甚麼要白白奉獻間舖俾你賺錢?」市建局2011年出價 894萬買李太的舖連閣樓,以市價再置業,李太只能舖或樓二揀一。她不服賠償一直留守至今,外人可能會說她貪,但她貪的只是舊日和丈夫的回憶。 記者:程 詩敏 攝影:王俊龍 馮就康

在深水埗長大,成家立室,老區的大事也是她的大事。90年代北河街碼頭拆卸,西九龍走廊的天橋建成,公屋南昌 邨落成,李太都歷歷在目。1989年,李太和丈夫一家獲派南昌邨的公屋,作為首批入伙的居民,她還跟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握過手。夫妻一直經營五金生意,省 吃儉用,1995年終於以350萬買下通州街的千呎地舖連閣樓。可惜好景不常,李先生於2000年因肺癌過身,「積勞成疾,我懷疑因為他白天在舖頭聞天拿 水松節水,晚上又打外判工,經常燒焊和搭棚。」鶼鰈情深,雖然生死相隔,仍有舖頭可以憑弔亡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李太和丈夫一家獲派南昌邨的公屋,曾跟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握過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夫妻倆一直經營五金生意,可惜2000年李先生因肺癌過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市建局2010年為此計劃,委託大學進行首次「社會影響追蹤研究」,有份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副教授黃於唱說,居民多數能於原區買樓,但買的不是七年樓齡的樓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李太的舖近月變成「深水埗文化館」,擺放衣服售賣之餘,大部分地方借給藝術家定期辦分享會和導賞團

丈 夫死後,李太被指是富戶須交還公屋,於是她搬回舖頭閣樓住。2008年市建局公佈重建計劃,李太舖頭起初只獲賠508萬,其家門還曾被人撒尿,糞喉被割 斷。「我好辛苦,我想跟丈夫講,為甚麼我們那麼辛苦買地舖回來,可以被人輕而易舉地一手搶走?」市建局看中這裏的發展潛力,意圖配合附近的玉器市場,將這 裏發展成商住區,但未來容得下深水埗老街坊嗎?

李太臨近七旬跟市建局惡鬥,最終舖頭獲賠894萬,另加自置居所津貼84萬及特惠津貼 61.3萬,合共千萬賠償。她最想買回同區的舖頭連閣樓,繼續跟兒子做生意,下舖上居。千萬賠償聽來誇張,但其實舖頭呎價不足9000元。按土地註冊處及 美聯工商舖2011年資料顯示,同區700至1000呎商舖,買賣成交平均達13,000元一呎。

深水埗重建關注組的負責人馮炳德說 (Julian)「遲走的業主如李太,只係冇蝕咁多,唔係賺咗,因為賠償明顯係不足」。他指深水埗舊樓多,市建局大可找回相若的舖位給業主,實現「舖換 舖」。李太的舖頭近月變成「深水埗文化館」,擺放衣服售賣之餘,大部分地方借給藝術家定期辦分享會和導賞團,讓年輕人在推土機前留下一點回憶。

市 建局2010年為此重建計劃,委託大學進行首次「社會影響追蹤研究」,調查該區居民搬走之後的生活狀況,力證居民「生活有改善」。有份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 社工系副教授黃於唱說,能夠追蹤到的居民,憑市建局的賠償(以七年樓齡假設單位價值為計算基礎)雖然多數能於原區買樓,但沒有一個能夠買到七年樓齡的樓。 一來該區七年樓齡單位較少,二來居民一般不會用盡賠償。Julian則指研究報告回應率低(34%)是隱惡揚善,無甚參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