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中史課程修訂 不提六七暴動、六四 委員會主席:不是重要事件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1031/20199830

中史課程修訂 不提六七暴動、六四
委員會主席:不是重要事件


中史科新修訂課程大綱未有提及六七暴動,惹來教育界質疑。黑白圖片

【本報訊】教育局昨展開初中中史第二階段修訂諮詢,公佈課程大綱,表明要學生了解香港古今發展「與國家的互動關係」,如講述隋唐時期屯門的交通重鎮地位等,但未提六七暴動、六四等事件;負責課程修訂的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指六七暴動相關資料寫法「完全靠回憶」,不符大綱要求。有委員會成員承認,大綱沒列入個別事件旨在避免爭拗;教育界批評大綱避重就輕,所謂香港史實以中國史為本位。
記者:葉偉東 梁銘恩

課程大綱修訂稿沿用第一階段諮詢期的課程框架,以朝代劃分;每一時期設政治演變、文化特色、香港發展三部份;其中香港發展佔整體課時一成,即15個中史課節。

局方去年9月第一階段諮詢,以認識國家與香港關連為由新增香港史;今次第二階段諮詢文件強調學生須「了解香港由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及與國家的互動關係」,重申課程有助認識香港與國家的緊密關係,確立國民身份認同。

稱老師可自行教授



課程內香港史部份詳近略遠,秦朝香港納入中國版圖部份,佔一節;宋清則有5節,提及隋唐時「香港作為南方海路交通重鎮」及英人「割佔」香港等;近代則有9節,如抗日、中共建政以來的中港關係、前途談判、1997主權移交等,未有提及六七暴動、六四等事件。

中史課程修訂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解釋,上述未有納入的事件因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並不重要,而課程目標以中國歷史為主軸,完整地教授中史發展脈絡,又稱六七暴動乃「完全靠回憶嘅寫法」。他強調局方會與書商、教師討論大綱下的詳細內容,教師如覺合適,可自行於堂上教授相關內容。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陳碧華則指,大綱所指的中港關係不限於政治事件,也包括回鄉探親、東江水等。

有該專責委員會的成員向《蘋果》透露,不納入六七暴動等敏感事件,「你都可以話係避重就輕,因為加咗入去,有人就會問點解唔加另一單,又會拗點解加,所以寧願唔加個別事件,避免爭拗」,又稱委員會歡迎前線教師表達意見,「對於最終課程有乜內容、唔加乜課題,委員會其實係持開放態度」。

教界質疑有意篩選

教協理事、中史科教師陳仁啟估計,六七暴動和六四等涉及現時政權,「要避重就輕都唔奇」;他不滿上述香港史偏重中國,反映本土意識逐漸抬頭的天星小輪加價等事件也未有提及。他又不滿局方稱「香港本土歷史包含在世界歷史科」的說法,因不少學校未有世史科,變相令學生失去認識本土歷史機會。

研究香港史的學者鄺健銘反問政府:「問題在於課程點解要以中國為本位?如果以中國為本位,咁點解要加『香港史』?如果以香港為本位,咁六七暴動又點會唔重要?」鄺又指大綱細節反映政府立場,「好似講到六七暴動就話回憶式寫法唔準,但去到講回鄉探親,其實都係來自回憶,但佢就唔會話唔得」,質疑政府自相矛盾,有意篩選歷史事件。

中學生議會議員鄺澔儀指港人對香港文化更感興趣,有助增加身份認同,卻被課程框架忽略,若未有涵蓋本土歷史事件是重大缺失。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1031/20199841

會上寸記者問題愚蠢



【本報訊】教育局昨開展中史課程修訂第二階段諮詢,安排中史課程修訂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圖)等人見傳媒,卻未有即場提供課程大綱等文件;各人言論令人咋舌金句連連,包括質疑記者問了愚蠢問題。

「六七暴動你哋幾多歲」

教育局昨午為中學教師、校長舉辦諮詢會;上午至中午則安排梁元生及多名教育局官員出席傳媒簡介會,惟當時局方未派發有關修訂方向、目的及課程大綱的諮詢文件,記者未能針對文件具體內容提出質詢。記者會結束後,局方始於下午時段發放文件。

多間傳媒在會上先後追問香港史是否包括六七暴動、六四等敏感事件。梁元生反問在場記者,六七暴動發生時「你哋幾多歲」;有記者詢問課程大綱設計理念,梁反指其提問為愚蠢問題。

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在會上形容傳媒對六七暴動的提問屬善意的關心,但稱首次見有傳媒「咁關心課程發展」,強調「局方亦都冇ban(禁止)教師將佢放入框架……我哋都冇閂到門」。有記者質疑局方雖聲稱會與書商磋商教科書內容,但教科書最終亦須局方審批,康陳翠華反問:「如果教科書……陸續面世,你覺得呢個世界難道逃得過公理嗎?」她又指,將學習國家歷史視為洗腦並不公允,促傳媒不要將政治放入課程。
■記者葉偉東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1031/20199855

戰後發展分水嶺不能忽略


鄺健銘指,六七暴動確立了港英政府的管治威望。資料圖片

【學者意見】
初中中史課程修訂第二階段諮詢稿未有提及六七暴動,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更直言不能以「回憶寫法」作為課程大綱;有學者認為,六七暴動是香港戰後發展分水嶺,稱現有史料、文獻縱使有不足,「仍然有需要喺課堂上提到呢一件事」;亦有學者指出,六七暴動與恐共情緒有關,課綱不觸及相關話題或出於政治正確。

資料未公開致研究受限

專研香港史、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畢業的鄺健銘指出,六七暴動在殖民時期管治上極為重要,確立了港英政府的管治威望,「令到當時嘅人民更加抗拒中共政權同埋佢嘅管治風格」。

鄺健銘形容,六七暴動與恐共情緒有關連,亦可解釋1980年代香港不同民調皆反映港人在政治發展上希望維持現狀的原因,要研究香港史,六七暴動實為一大重要事件;他相信,正因為與恐共情緒有關,課程大綱不會觸及六七暴動,可算是政府政治正確的做法。

嶺南大學華南及香港歷史研究所主任劉智鵬同樣指出,六七暴動在香港歷史發展上極為重要,一般人均認為此事乃香港戰後發展的分水嶺,同意教師有需要於課堂上提及相關內容。

不過他表示,現時六七暴動的研究尚未成熟,因為不少資料仍然未公開,相關左派人士或警察亦對此不願多談,「個個都知大件事,但對香港有乜影響、點發生、中間情況點,到𠵱家學術界都冇乜文章可以拎出去做教材」。
■記者葉偉東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1031/20199864

增加政治史課時 削文化史


劉智鵬認為,從社會和文化角度講授中史,學生會更易理解。資料圖片

【調整比例】
初中中史改革第二階段諮詢文件的課程大綱增加「政治演變」比例,由原定65%增至76%,共佔114節課;「文化特色」則由25%減至14%,佔21節課;香港史則維持10%不變。有教師歡迎修訂,形容治亂興衰為中史發展骨幹,應佔更多篇幅;但亦有老師憂慮削減文化史,或減低學生對中史科的興趣。

教師憂學生興趣減

第一階段諮詢之時,多名教師反映課程大綱比重失衡,認為課時不足,未能趕及在3年合共150個中史課節中,完整授畢政治演變。局方故褪軚削減文化史,把舞藝、石窟藝術、唐朝婦女生活等課程改編為選修或延伸課題,亦刪去周朝禮樂、青銅器發展等內容。

教育局昨午與逾700名中學校長和教師舉行閉門會議,簡介修訂內容。教育局評議會副主席莫家樑稱,有關修訂比例合理,「中史最緊要係治亂興衰,政治史係重要啲」。但任教中史科超過20年、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代表方耀輝指,以文化、社會角度切入中史,對學生來說更有趣味,「原意加入文化史、香港史,就係想作為一個切入點,提升學生嘅好奇心……但𠵱家有少少似大人主導學生,其實學生更鍾意睇社會文化嘢」。

嶺南大學華南及香港歷史研究所主任劉智鵬也指,從社會和文化角度講授中史,學生更易理解,亦更貼身,「好似講漢武帝中央政府嘅三公六部,學生可能唔明你講乜,但如果先從漢代官營鹽鐵,講一包鹽幾錢,再講點樣收歸國庫,講經濟、運輸,學生就會更易理解」。他不認同課程應減少文化史,「始終政治史教得太多,大人都未必有興趣睇施政報告啦」。
■記者梁銘恩、葉偉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