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通車在即 港珠澳橋人工島 防波堤逾千石躉崩散 專家:恐沉降影響隧道結構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04/20351490

通車在即 港珠澳橋人工島 防波堤逾千石躉崩散
專家:恐沉降影響隧道結構



香港無人機航拍會近日在fb上載相片,顯示港珠澳橋東人工島防波堤石躉崩散。

【本報訊】千億國家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但《蘋果》發現大橋兩個海底隧道人工島防波堤均出現「崩角」,其中東人工島估計有過千個總重量逾千噸的石屎躉(消波塊)被沖散捲入海中。多名專家均擔心事件可能與人工島不尋常沉降有關,憂慮若情況惡化或會危及海底隧道的結構安全,但中、港兩地部門昨日卻互相推卸,不作回應,令公眾無法得悉事故的嚴重性。有立法會議員促港府必須向巿民交代中港澳三地通報機制、大橋安全及權責等問題。記者:潘婉玲 陳志偉

落成日期一再延誤的港珠澳大橋,盛傳政府正爭取於今年中通車,但繼早前的香港口岸人工島飄移及沉降風波後,昨再揭發另一宗疑似沉降事件。有市民近日利用航拍機拍攝到距離大嶼山大澳約4公里,屬內地水域的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東出入口人工島,相片拍到人工島西面、即汽車由人工島路面進入海底隧道的一邊,防波堤上石屎躉(消坡塊、Tetrapods)被沖到海中,令防坡堤出現「崩角」。





「崩堤」至少大半年

事件引起不少網民關注,紛紛質疑單純大浪,不足以把每個重逾1.5噸的石屎躉大量沖散,有市民憂心人工島若出問題,恐危及隧道的結構安全。有專家及工程師不排除這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是因為採用了毋須先行挖走海底淤泥的非浚挖式填海法,加上設計時低估了海浪致出現異常沉降,最終令大量石屎躉被沖散,令人工島西邊的石屎結構暴露於大浪的衝擊及侵蝕中。若人工島沉降惡化,更恐危及海底隧道的結構安全。

《蘋果》發現東人工島有逾千個防波石屎躉被沖散,部份石屎躉距離人工島岸邊達50米。記者追查下更揭發「崩堤」並非個別事件,因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珠澳方向出口的西人工島(距東人工島約6公里)亦有類似問題,據內地官媒於去年7月發佈的圖片,可看到東、西兩個大橋人工島的防波堤均有崩角,換言之部份防波石躉被沖到海中已經至少有大半年,但中、港、澳政府一直未有公開事件或透露有何補救措施。即使上周五特首林鄭月娥視察港珠澳大橋包括東、西人工島後,政府新聞處發稿時也只是引述特首讚揚大橋,但對防波堤問題隻字未提。

中港部門互相推卸

若人工島沉降嚴重,可能影響通車日期甚至海底隧道的結構安全,但路政署昨回覆《蘋果》時,以記者查詢的人工島屬於主橋工程的一部份(內地水域),而非香港段的工程為由,拒作任何回應,亦拒絕披露內地曾否就防波堤崩角一事通知香港。

路政署發言人只是請記者自行電郵到hzmbo@hzmbo.com找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問回應。但截至昨晚9時,管理局仍未有回覆本報,記者亦曾致電管理局網頁刊載的查詢電話,但接聽的職員指他們只是管理物業,不會向傳媒作任何回應。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04/20351495

非浚挖式填海較快但風險大


人工島防波堤石躉崩散,消波塊漂散海面。《蘋果》記者攝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出現防波堤石躉(消波塊)崩散情況,有工程師懷疑是人工島使用非浚挖式填海方法,令人工島沉降所致,並擔心用作支撐人工島的海底鋼桶下沉時將海床的淤泥壓下,最終會令海底隧道頂部受壓造成滲漏,希望當局密切監察隧道的結構情況。

不挖淤泥或致飄移

本身是建築測量師的立法會前議員姚松炎指,去年以立法會議員身份獲邀參觀港珠澳大橋建築工程,其間有政府工程師向參觀者介紹,指港珠澳大橋是使用非浚挖式填海法,代替傳統的挖掘淤泥後再填海方法,但承認此方法會令沉降風險增加。

非浚挖式填海法源自日本,「浚挖」即日文「掘」的意思,韓國及美國亦有使用。與傳統填海方法不同,非浚挖式填海法毋須開挖海床的淤泥,減少淤泥傾倒量,亦可減少工程船隻航行次數,工程進度較傳統快,亦更環保。但由於海底鬆軟及可壓縮的淤泥無被挖走,隨着淤泥在不同時間壓縮,填海地可能出現移動,甚至沉降。

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看過相片後分析,施工時海底淤泥沒有挖走,由於淤泥含水份,當在淤泥上填海造地時,猶如一個包住水份薄膜,在壓力下會「唧嚟唧去」,他憂慮人工島出現較大沉降會令防波堤沖散,或會壓住海底隧道上方,影響結構。

蘇耀坤分析,工程沒有挖走淤泥,若未做妥排水便填海造地,可能出現沉降問題。他懷疑防波堤石躉是在沒有堅實填海基礎下散開,令人憂慮海底隧道結構會受到額外壓力,若果超出安全系數,隧道有機會「頂唔住」。

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亦指非浚挖式填海法存在高風險,認為防波堤被大規模沖散不尋常,擔心會為隧道造成結構性問題,甚至出現滲漏,促請政府盡快調查事件原因。

香港工程師學會高級副會長黃唯銘則認為,單從相片難以推論事故原因,他認為石躉被海浪吹散的機會較大,並指出這情況亦不算罕見,只需以更大型、更重的石躉修復便可。
■記者潘婉玲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04/20351748

大橋醜聞多 議員促交代


港珠澳大橋自施工以來屢次爆出超支、延誤等醜聞。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自2011年底動工以來,先後爆出嚴重超支、工程延誤、填海地飄移及沉降、海堤崩塌、工業意外奪去9名工人性命種種醜聞。

「用多幾十年會唔會冧?」



有立法會議員指港珠澳大橋工程連番出現問題,情況令人擔憂,並警告若果有關單位以為豆腐渣工程可以蒙混過關,最終一旦發生嚴重事故釀成悲劇,絕對不能接受。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港珠澳大橋的安全性應列為當局的首要考量,今次有人工島的防波堤被沖散石躉已經敲響警號,無論在香港海域以內或以外,都會直接影響將來使用大橋的香港巿民及遊客安危,特區政府絕對不能採取事不關己的態度。

郭家麒稱,大白象工程已經令本港將逾千億計的金錢「倒落鹹水海」,在港珠澳大橋工程中,只要出現些微的差錯,在日積月累底下,將來引起的各種影響難以估計。郭家麒補充,一般的基礎建設,壽命至少40年至60年,「條橋未開始用已經咁樣,再用多幾十年會唔會冧咗?隧道受損或者滲水呢?」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批評,去年港珠澳大橋被傳媒揭發海堤崩塌時,已經向政府提出要小心檢測工程的品質,陳淑莊認為今次事件正好測試港珠澳三地的互相通報機制是否有效,促特區政府必須向巿民清楚交代互相通報機制、大橋的安全性及權責安排等多個問題。
■記者張珮琪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04/20351757

消波塊減海浪沖擊力


防波堤的消波塊以混凝土塊製成,並以鋼筋加固,每塊重量可達2公噸。互聯網

【話你知】
港珠澳大橋一個人工島的防波堤出現消波塊(Tetrapods)被沖散情況,這些消波塊是巨型的混凝土塊,並以鋼筋加固,普遍為不規則形狀,如四角空心錐體、工字形等,以英泥固定及連結圍着堤壩,一般每塊重量可達1.5至2公噸,尺寸可達2米乘2米。當海浪拍打堤壩時,消波塊之間的空隙便可消耗波浪部份能量,減低波浪拍打的威力,從而減少堤壩受海浪沖擊的壓力。香港萬宜水庫於上世紀70年代興建時,向海的東壩便採用工字形消波塊設計。
■記者李晟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