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每日3宗虐兒 回歸後新高 施虐者六成是親生父母 團體指官方低估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224/20619609

每日3宗虐兒 回歸後新高
施虐者六成是親生父母 團體指官方低估

 去年女童臨臨(右圖)疑遭虐待致死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市民曾自發點起燭光悼念。
 
【保護孩子】
【本報訊】虐待兒童一宗都不應發生,但本港虐兒個案去年卻創下新高。社會福利署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新呈報虐兒個案有1,064宗,較前年上升12.4%,更是回歸後有紀錄以來最多,當中超過六成施虐者是兒童的親生父母。有關注團體認為,官方數字低估實際情況,很多虐兒個案隱藏在社區,促政府及早介入識別高危家庭,救出受虐小孩。
記者:王家文 梁銘恩

7歲女童「林林」被疏忽照顧致腦部永久受損,另一5歲女童「臨臨」更疑遭生父和繼母長期虐待致死,連串虐兒悲劇令人髮指,但從沒休止。社署保護兒童資料系統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新呈報虐兒個案高達1,064宗,較前年947宗上升12.4%,是繼2010年後再度破千,更是回歸21年以來有紀錄最多,平均每天發生2.9宗虐兒個案。

新虐兒個案中,46.3%屬身體虐待,其次是疏忽照顧(22.3%)、性侵犯(27.9%)、多種虐待(2.4%)及精神虐待(1%);主要施虐者是親生父母,佔整體個案64.5%,繼父母也佔4%。按地區劃分,元朗和觀塘是虐兒重災區,佔整體11.9%及11.8%。

倡增撥資源識別高危家庭


 「從來報告嘅數字同實則上社會發生嘅數字,差距好大,報一千可能後面唔知有幾多千,因為浮唔到面。」香港保護兒童協會總幹事蔡蘇淑賢指出,連串嚴重虐兒個案喚起社會關注,尤其「臨臨」案件後,公眾意識提高,令更多虐兒個案被揭發。但她指出仍有很多虐兒個案潛藏社區,難以識別。

蔡蘇淑賢表示,虐兒普遍有四個現象,其一是體罰,近年常見於新移民家長,因體罰在內地很普通,「好多都唔覺得有問題」;其次是有特殊學習需要或發展遲緩的小孩,無論在學習或管教上,造成親子關係很大張力。另一方面,再婚家庭增多,管教變得複雜,尤其非親生子女的衝突,「配偶同細路仔之間唔知幫邊個」。

她續指,若父母有濫藥習慣,虐兒風險也較高,「呢啲家長好大機會疏忽照顧,係嚴重到會危害生命」。她指,若小孩自小長期遭受嚴重虐待,造成的傷害越大越深遠,曾有個案噤聲多年,成年後才道出受虐;部份受虐兒童對父母失去信任,更自貶形象,「覺得自己好冇價值」,影響往後社交甚至結識異性。

蔡蘇淑賢認為,政府應增撥資源於社區,針對支援兒童和父母,及早識別和介入高危家庭,如台灣便成立「親子館」,專為0至6歲幼兒和家長而設,讓政府較易於社區識別有問題家庭。

和諧之家總幹事李劉素英也指,新個案上升反映公眾對虐兒的警覺性提高,但根據前線社工經驗,實際數字仍被低估,如早前和諧之家一項調查顯示,受訪3,000多名幼稚園和小學生中,有兩成被評估來自高危家庭,很大機會受到精神和肢體暴力虐待,需轉交駐校社工跟進。近年接獲低收入和新移民家庭求助個案上升,因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管教方式往往訴諸暴力,「唔識點教,就會用體罰形式希望仔女屈服」。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224/20619611

男性遭配偶虐待回升 佔近兩成

麥永接醫生
【本報訊】「你點做人老公」、「你唔係男人」,家庭暴力往往是男性施虐,但社署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新呈報虐待配偶/同居情侶個案有2,937宗,按年下降6.1%,不過男性受虐比例回升至18.7%,是2007年以來最高。精神科醫生指,曾有受虐丈夫只忍讓不求助,患創傷後壓力症。

社署中央資料系統數據顯示,去年2,937宗新呈報虐待配偶/同居情侶個案中,八成屬身體暴力,其次是精神虐待,主要施虐者是丈夫,有367宗是妻子施虐,佔整體12.5%。新呈報性暴力個案去年有1,020宗,按年增約5.5%,當中82.7%屬非禮,強姦/非法性交則佔12.7%。

受害者不懂求助

「傳統上提起虐待,都會先想到係男方施虐。」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出,以前社會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內,如男方遭上司責備,回家或會向妻子發洩。但隨社會轉變講求男女平等,甚至出現女尊男卑的情況,當男方較順從而女方變強勢,漸漸多了女性施虐者。

麥永接表示,曾有一名女病人因情緒問題向丈夫施虐,如言語侮辱罵丈夫,「你廢嘅,唔係男人嚟嘅」;情況失控時甚至打爛家中東西,拿起剪刀或作勢傷害丈夫。但該丈夫一直忍讓,不懂求助,終導致精神嚴重受困擾及有心理問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不敢再見妻子。

麥表示,無論男女受虐,都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了解施虐原因,如是溝通、精神或壓力等問題,便應對症下藥。以上述個案為例,若該丈夫及早求助,或可停止被虐及解決夫婦間的問題。

■記者陳沛冰、王家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