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醫局報告 伊院手術成效差上加差 醫生不忿︰有醫院唔幫老病人做手術 整靚盤數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20/18140534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 報訊】醫院管理局最新的《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顯示,2011/12年度大型及超大型緊急手術,表現包尾是今年慶金禧的伊利沙伯醫院(QE),尾二及尾 三分別是聯合及屯門醫院。非緊急手術包尾同樣是伊院,尾二是廣華醫院。伊院承認人手流失及深切治療病床不足令表現差。 
記者:陳沛冰 梁麗兒

醫 管局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總監袁維昌指,17間公立醫院2011/12年度進行逾2.4萬宗,超大型及大型緊急及非緊急手術。緊急手術術後30日內死亡率 9.1%,較前一個年度輕微下跌;非緊急手術死亡率0.7%,與前一個年度一樣。袁表示,緊急手術表現最差是伊院、聯合及屯門;非緊急手術表現最差是伊院 及廣華。他承認伊院及聯合的病人,手術後能入深切治療部比率較低。廣華醫院術後出現併發症較其他三間醫院高。

伊院2011/12年度進行620多宗緊急手術,平均死亡率約14%;統計期間會根據病人的高危及風險因素作調整,及以該院手術預期死亡率為8%來作比較,得出伊院表現包尾。

ICU病床不足增死亡率

聯 合醫院雖然緊急手術平均死亡率約8%,較整體公院死亡率低,但其預期死亡率為5%,故被評為表現尾二。屯門醫院進行655宗緊急手術,有66人死亡,平均 死亡率10.1%,較上年度的8.2%上升。雖然今次屯門緊急手術的死亡率與瑪麗及北區醫院相若,但較預期死亡率約9%高,故表現排尾三。

據悉,不少伊院醫生不滿被評為表現最差,該院進行了2,631宗緊急及非緊急的大型及超大型手術,是各公院之冠;去年全港公院進行74宗肚血管瘤手術,當中約33%在伊院進行。

有醫生直言:「有醫院唔會同85或者90歲以上嘅病人做手術,整靚盤數;但係QE乜人都做,呢啲人死亡率四成,梗係拉高死亡率」。伊院深切治療部(ICU)病床不足,只有四成超大型手術病人能接受深切治療,增加死亡風險。

屯院1.2萬手術冠全港

伊院行政總監熊志添昨稱,過去數年人手流失及病床不足,去年醫護流失率介乎11%至15%,「(問題)慢慢積落嚟」導致今次表現差。部份急症手術輪候時間超出標準,院方會改善,如下年度增加約4位副顧問醫生、1張深切治療病床,及10節手術室節數。

屯門醫院於2008/09年及2009/10年的緊急手術表現包尾,2010/11年度上升至中游位置,但今次重返榜末。該外科部門主管文志衞表示,該院上年度接獲1.2萬宗急症個案,是全港公院之冠。

他指,緊急手術併發症比率沒上升,死亡率高並非手術技術差,而是深切治療部病床不足,影響術後護理,如病人血中毒或維生指數不穩定等。該院今年下半年會增加20多張急症病床,加強手術後護理,增加最少兩張深切治療病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20/18140536

食道切除術 死亡率6.2%四年新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報訊】公立醫院手術死亡率上升,嚇怕病人。外科手術審核報告又揭露,各種手術病人的術後30日內死亡率(見另表),上年度以食道切除術的死亡率最高達6.2%,比對2010/11年度僅1%死亡率,增幅為5.2個百分點,遠高於該手術的國際指標,即平均約3%死亡率。

大增5.2個百分點待研究

報 告顯示,上年度共有97名病人在公院接受食道切除術,其中6人死亡,手術死亡率為6.2%,屬過去四年新高。其次大型肝切除術的死亡率,由2010/11 年度約1.1%增至2011/12年度的2.8%,即387名接受該手術的病人,有11人死亡。比率剛剛超出該手術的國際指標,即2.5%死亡率。胃切除 術的死亡率為1.7%,輕微上升。

醫管局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總監袁維昌指食道切除術、肝切除術均為高風險手術,肝切除手術死亡率微升屬正常波動。至於食道切除術死亡率大增,原因有待研究。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手術成效及死亡率的高低,取決多個因素,包括醫療設備、手術儀器及主力操刀醫生的技術,他促當局應研究死亡率上升原因,若比率異常高於國際指標,應盡快檢討及改善。

曾中風、心臟病增風險

另一外科專科醫生林哲玄說,食道切除屬高風險手術,病人術後死亡的原因包括細菌感染等,若病人本身有其他疾病,如曾中風、有心臟病等,也影響術後死亡率,必須連同病情的嚴重程度、年齡或有否高風險因素一併作為手術死亡率的評估才合理,難斷定升幅是否異常。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20/18140538

醫管局資源分配不均 成問題關鍵
【本報訊】醫院管理局昨日就《手術成效監察計劃》舉行員工論壇,有醫生直言統計方法不公平,及局方沒有比較各院工作量,令部份醫院經常被評為表現差。龍頭大醫院伊利沙伯醫院被指表現最差,令不少醫生不滿,在論壇上大力反駁。

屯門醫院外科部門主管文志衞表示,其中一個醫生不明白監察計劃的地方,是釐定預期死亡率準則,「點解預期屯門嘅死亡率8點幾%,聯合5%,低過醫管局整體平均死亡率?但係瑪麗預期死亡率就11%」。

不能控制病情複雜性

他直言醫院「打開門口唔會揀病人」,病人病情複雜性及風險不能控制。他又指若醫院一向人手不足,無法花時間紀錄病人風險因素,統計時被扣除的風險因素較少,易被評表現差。「醫生梗係救咗人先,結果變成表現差」。

醫管局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總監袁維昌昨表示,各醫院會自行研究改善措施。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表示,部份改善措施應由部門自行制訂,但醫管局分配資源不均,令部份醫院長期人手不足令表現差。若醫管局不改善資源分配機制,即使繼續做檢討,問題會繼續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