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報訊】書中再沒黃金屋。統計處昨發表最新的青年人口結構數據,本港近四成15至24歲年輕人擁有大專教育程度,比率在過去十年間上升一倍,但月入中位數毫 無寸進,仍維持在8000元水平,嚴重跑輸通脹。專上教育濫竽充數,學者直指是董建華當年草率推出副學士的惡果,更憂慮會出現「下流一代」,要不封閉自 己,就是激進反抗。
記者:王家文 白琳 林偉聰 彭美芳
統計處的《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青年》指,本港15歲至 24歲的青年人口有86萬,較2001年減少逾2.7萬,減幅逾3%。該年齡組別的勞動人口則由41.1萬下降至34.7萬,減幅達15.5%。然而,具 專上教育程度的青年比率卻在10年間翻倍,由19.5%上升至39.3%,當中擁有文憑/證書或副學位人數由4.4萬增至16.1萬,急增3倍。
專 上教育普及,卻未能為年輕人帶來較佳工作待遇,過去10年薪酬停滯不前,更追不上累積通脹。統計處數據顯示,港青有逾六成從事文職、服務或銷售工作, 2011年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跟2001年一樣,停留在8,000元水平,但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累積升幅已達12%。逾四成港青每月收入少於 8,000元,當中逾萬人月入更低於2,000元。
「副學士將失業問題推遲」
港青缺乏向上流機會,即使大學畢業也不保證可找到理想及穩定收入的工作。資料圖片
「每次人工加極都係得幾百蚊。」80後李小姐四年前室內設計文憑畢業,首份工作任繪圖員,月薪約7,000元,僅夠基本生活開支;她三個月後「跳槽」到另一網絡工程公司,「都只係加到7,300元,做咗約年半,加咗500蚊,唔夠8,000蚊。」
她現職機電工程公司,只幫客戶繪圖,不用設計,「轉工差唔多兩年,都加到有一萬蚊人工,算係唔錯」;她指越來越多具大專程度員工競爭,令薪金加幅不大,「我哋冇大學學位,惟有轉工先有人工加」。
「副 學士只係將青少年失業問題推遲。」身兼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委員的科大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指,董建華年代矢言要讓六成青年達專上教育水平,草率推出副學士等 課程;但政府無資源配套,課程又未必符合市場所需,且社會對副學士仍有負面標籤,「僱主會覺得有冇用㗎,請番嚟唔係咁等使喎」。
雷稱不少 年輕人自恃有大專學歷,揀擇搵工,不肯「屈就」較辛勞工作。有大型工程公司高層向他訴苦,以月薪9,000元聘請學徒,五年後月入可達二萬元,只需中學程 度,也難請人。他指自2000年開始,本港越來越多兼職或臨時工種,間接拉低青年月入中位數。聖雅各福群會青年服務高級經理黎良好坦言,市場上需要大專學 歷的工作不多,一些無需特別學歷的工種如銷售及飲食等,年輕人不願入行,「好多時係有工冇人做」。理大應用社會科學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認為, 香港過去十多年經濟無新增優勢,仍依賴金融、地產及旅遊等行業,「冇新空間,舊空間又俾中生代霸住」。
或以激進手法宣洩不滿
鍾劍華指出,不少青年人透過副學士這類自負盈虧課程晉身專上教育,「但投資冇回報」,反而一畢業就成為「負債一族」,長遠可能出現類似日本的青年人,被標籤為「下流一代」,情緒趨悲觀、生活變封閉;另一情況就是青年人反思制度問題,以更激進手法宣洩不滿。
年輕人心聲
朱小姐
年齡:23歲
學歷:碩士畢業
職業:社工
「有好多大學畢業朋友,做兩三年都係萬二、三蚊一個月,要有專業資格先可以高薪。」
林先生
年齡:19歲
學歷:中五畢業
職業:文職
「出嚟住開支好大,食飯買衫都唔夠使,希望薪金待遇可以改善。」
陳小姐
年齡:20歲
學歷:教育副學士一年級
「(教育)副學士未必可同真正教師比,都預咗畢業後月薪8,000至1萬,但持續落去就唔得喇!」
何小姐
年齡:20歲
學歷:中五畢業
職業:經營網上購物生意
「每個月花費多,好多嘢不斷轉新款,每個家庭每個月都冇5,000蚊剩,點買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22/18142742
同住靠父母 勢變「啃老族」
【人口危機】
本 港青年人口最新的已婚比率僅2%,較2001年的3.6%再下降1.6%,創10年新低。年輕人遲婚,與父母同住比率則不斷上升,由91.5%增加至 94.6%,獨居比率不足一個百分點。有學者分析,物價貴及樓價飆升,窒礙年輕人獨立自主,憂慮未來10年情況會惡化,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工作,依賴父母 供養變「啃老族」。
統計處發表的最新數據指,2011年全港86萬名15歲至24歲青年人中,多達94.6%與父母同住,較2001年上升3.1個百分點。脫離父母自立獨居的比率則由1.1%下降至0.9%,減少近2,500人。
青年人口變化衍生問題
人 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上周五召開首次會議,商討本港人口危機,並注意到青年人口結構變化衍生的問題。委員之一科大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指,人工低、物價貴、租金 高,都是年輕人選擇跟父母同住原因,但並非壞事,「可以儲錢將來置業,同埋照顧父母」。雷引述早前統計處數據指,本港年約30歲不工作的年輕人數有上升趨 勢,擔心未來10年會出現如意大利、日本和內地的「啃老族」,由父母供食供住,「覺得上一代養得起佢」;他直言情況如慢性病,若不及早處理,將帶來人口危 機。
今年28歲的阿詠與單親母親同住,前年副學士畢業後當社工,月入約1.5萬元,三分二用於家庭開支,如屋租、水電和家用等,每月所剩無幾,置業困難,「(樓價)對我嚟講係天文數字」。
《蘋果》記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22/18142743
80後會計師:唔覺有希望
【入不敷支】
近 年物價和樓價飛漲,畢業生起薪點望塵莫及。五年前公開大學會計學士畢業、現年28歲的Gary,第一份工月薪8,000元,雖然很快轉工加至一萬元,但扣 除3,000元家用和進修學費,仍須「出少啲街做宅男」;他坦言年輕一代對未來感絕望,畢業生起薪點低處未算低,「𠵱家新入職都冇8,000,副學士得 番6,500,養唔掂自己」。
Gary現已考獲會計師牌,月薪仍不足二萬元,全靠投資有道,半年前終儲夠首期,打算在屯門買入約100萬 元的300平方呎單位,豈料不足兩周即被炒至150萬元,「上唔切車,買到都供唔起。美國就快加息,房屋政策講緊唔知幾年後。我唔覺得有希望,抽綠悠雅苑 當買六合彩。」
70後同行:嗰時人工跳得快
35歲的張先生同樣從事會計行業,較Gary早九年入行。他99年於中大會計系畢業即投身五大會計師行,起薪1.3萬元,扣除7,000元家用和儲蓄,手頭仍「鬆動」,「嗰時啲嘢平,人工跳得快,好多同事搬出嚟住;畀着𠵱家我搵番相同人工,都驚唔夠使」。
張 先生不認同較遲出身必然較吃虧,只是經濟周期問題,他也是趁09年金融海嘯才「上車」,「01年好好景,03年好慘,𠵱家只係差嘅周期較長。」他促請政 府為各階層增加住屋選擇,年輕人也應按現實調節期望,「物價升係經濟健康發展,幅度可以斟酌;政府有資源做多啲嘢,年輕人亦唔一定要急於買樓」。
《蘋果》記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23/18143679
青年收入低 CY叫人離港打工
香 港青年協會昨日於其網站播出「青年與特首談施政」的節目,由特首梁振英解答青年人的提問,不過主辦機構一改以往做法,未有安排傳媒採訪,對於年輕人關心置 業及就業機會等問題,梁一味推說想多聽意見,對青年住屋、副學士競爭力、小班教育等問題通通以「關心」作回應,毫無確實承諾。
硬銷填海大計
香 港青年協會日前安排約二十多名年輕人與梁對談施政報告,以往主辦單位會安排採訪,但今次選擇閉門進行。早前統計處公佈港青收入低,月入中位數十年沒寸進, 梁振英回應時只說政府關注副學士質素,但稱任何城市的青年只在所在地搵工,都會出現錯配情況,又說如果「香港人去外邊打天下,就會騰出更多(晉升)位 置」,堅持問題核心非在教育系統,而是搞好經濟。
梁振英借機硬銷其填海大計,希望年輕人可以支持:「因為當這些新市鎮計劃、填海計劃落成時,你哋兒女成群,我哋呢一代可能喺天上看住大家,所以應該係大家作決定。」不過連大會主持也不禁揶揄,青年連住屋問題都未解決,怎敢想生兒育女?
有 學生質疑政府未有提升市民環保意識,梁振英反駁指上任以來,官員出席大小典禮都不戴襟花、不收紀念品等,又說政府會考慮在土地政策支援環保回收業。另外, 青協解釋,特首與青年對談改用錄播,主因是會址由鰂魚涌搬到香港仔石排灣後,場地有限,故與政府商量後決定以錄播形式進行,直言日後司、局長出席節目亦不 會安排採訪。
http://hk.news.yahoo.com/%E4%BD%8E%E8%96%AA%E8%A9%9B%E5%92%92%E8%A7%A3%E4%B8%8D%E9%96%8B-%E9%9B%A3%E6%93%8B%E4%B8%8B%E6%B5%81%E5%BF%97%E5%90%91-224723205.html
低薪詛咒解不開 難擋下流志向
【經濟日報專訊】10年間薪金沒增長,年輕人當真沒丁點努力嗎?低薪又可全怪責他們嗎?日、韓及台灣的低薪世代,比起香港更早出現,不斷惡化以致造成「下流志向」,年輕人失去鬥志,甚至放棄就業,令政府大傷腦筋,香港會步後塵嗎?
有輿論指低薪與副學士膨脹有關,但事實上,統計涵蓋15至24歲青年,不止大專學歷,畢業或未畢業,還包括沒升讀大專的人士;薪金包括主要職業及兼職收入。薪酬無增長原因,難以一概而論是與學歷抑或其他原因有關。
10年人工無番新 難為打工仔
但無論如何,近年的年輕一族確是遭到「低薪詛咒」,即使再多打拼10年8年,薪金也未必有跳升機會。統計處去年8月發表的統計月刊,在25至34歲組群,女性月入中位數也是10年不變,維持1.2萬元,男性則從1.25萬升至1.3萬元,升4%,亦落後通脹。
青年低薪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青貧族」、「窮忙族」等字眼層出不窮,例如台灣媒體把年輕人稱作「22K世代」,意指只能賺取2.2萬元新台幣(約5,884港元)月薪,生活艱難,更遑論儲蓄規劃人生;未滿30歲人士的薪金更倒退至15年前水平。
至於南韓,經濟學家禹皙熏的暢銷著作《88萬韓圜世代》,指南韓有不少20至30歲的年輕僱員薪金低,月入約只有88萬韓圜(約6,409港元)。
年輕人長期淪為青貧族,衍生不少社會問題,《朝鮮日報》指南韓已蹈日本覆轍,年輕人有「下流志向」的現象,失去拼搏鬥志,自嘲是「剩人」,即使搵工失敗,也不會憤怒或抱怨,反而甘於接受現實,以致有專家也指,社會應該研究如何挽救年輕人的鬥志。
下流志向一語最先見於日本,被指是努力了收入也不見向上,成為尼特族甘願放棄人生及夢想的原因。2010年有逾26%的年輕人從事臨時工作,放棄穩定工作及學習。09年有智庫首次提出「搶救35歲」的呼籲,希望可扭轉情況。
在本港,尚未有出現年輕人喪失求職意志的普遍情況,可是,下流志向的警號已現。截至去年9月,公屋輪候冊升破21萬宗申請,其中5.65萬宗是30歲以下單身人士,過半有大專學歷。
積極求低薪工 為達公屋門檻
一名正輪候公屋的80後大學生,早前接受媒體訪問,直指置業安居本是人之常情,但在香港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與志同道合者組成「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更指有成員聲言,畢業後會「積極」考慮找一份低於9,000元的工作,方便輪候公屋!
努力發奮沒回報,不如向下流,以爭取一些社會福利?如此想法,社會上當然有不少人嗤之以鼻。
年輕人埋怨社會沒機會,往往被社會指是草莓族、唔捱得,只怪責社會是不負責任,但社會流動減慢,卻又確是現實,個人努力拼搏固然重要,又豈可只靠他們一己之力改變呢?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指,政府放任企業把薪資壓低,卻沒有伸出援手,是不對的。
外國政府近年亦已紛紛採取積極措施,如開拓新產業,加快社會流動,同時亦協助年輕人裝備自己,例如在英國,2012年第三季有超過百萬名尼特族,英政府年初宣布,計劃向16至24歲的年輕人提供半年全日制求職培訓課程,包括語文、處理人際關係及求職面試技巧等。
事實上,年輕人的低薪問題,有商家也看不過眼,台灣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說,要讓5年後的台灣畢業生,起薪可達44K,以改善22K世代的慘況,不過,願大大提高年輕人薪金者,又有幾人?
經濟學家禹皙熏便指,讀書考試才會成功的價值觀,已經不再適用,與其等待政府出手,年輕人不如自救,尋找創新產業,提高「叫價力」。誠然,社會需要年輕人接棒,若然年輕人都意志下沉,寧願為了福利,「積極」尋找低薪工作,社會還有未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