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TSA零成效  改善率跌足12年 學者質疑復考決定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20/19934085

TSA零成效 
改善率跌足12年 學者質疑復考決定



曾榮光追蹤多年TSA數據,發現為學生「補底」原意已失效。王心義攝

【本報訊】教育局執意復考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有專研教育政策的學者追蹤考評局數據,發現每一屆學生小三時TSA不達標但升至小六時達標的比率,在12年內不斷下跌,小三、小六都不達標的比率更持續高企,與教局聲稱按TSA成績以提升高小教學成效的目標背道而馳。學者估計,此現象或與學校只顧盲目操練小二生有關,擔心復考將延續操練文化,扼殺教學空間。
記者:葉偉東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1月宣佈復考小三TSA,多次強調重新設計評估和報告方式可去除操練誘因。局方又指,TSA有助教學回饋,例如可按小三生TSA評估成績持續改良教學,讓學生在小四至小六追回進度。

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客座教授曾榮光追蹤考評局2004至2015年TSA數據,發現TSA為學生「補底」等原意已經失效。曾榮光指出,若果TSA能改善教與學,學童在小四、小五得到支援之後,小六達標率理應提升,然而每屆學生就讀小三及升至小六時的TSA成績不達標比率,在中、英、數分別穩定維持於約10%、16%及8%,即過去12年並沒有起色,反映教局、學校未能因應TSA評估而改善每屆學生整體的能力,他表示︰「睇『小三、小六均不達標』比率,就反映TSA做唔到補底。」

檢討只為操練小二生
數據也顯示,除了反映TSA無助教學回饋之外,更出現成績改善的人數減少。以中文科為例,小三時不達標但升至小六時達標的學生所佔比率由2004至2007年的5.1%,跌至2012至2015年的2.3%,數學科出現同樣情況,英文科早年曾上升但近年回落。曾榮光說:「如果數字係高,就證明TSA有效,但數據喺過去不斷下跌。」

曾解釋,「因大家都喺度操練,異化咗成個政策,舉例睇TSA後局方舉辦嘅檢討,都係討論邊題多人錯、題目陷阱位,教師聽完唔會同𠵱家嘅小三講,只會花精力去咗操練來屆要考TSA嘅小二生。唔達標嘅小三學生,去到小四、小五根本冇人再理」。

既然TSA設計原意、效果均未能回饋教學,曾指局方根本毋須全面復辦小三TSA,建議隔年或抽樣考,才可減輕操練誘因,「如果TSA單純只係提供全港達標率,學校層面數據又無助教學,咁點解一定要每年、全港一齊考?」

胡國興斥吳克儉卸責



曾續稱,早年教局沿用「常模參照」(拉curve)制度,每一屆學生成績不能比較;教改的TSA等評估則旨在改變拉curve制度,TSA成績可以統一標準比較,「基本能力標準係唔會變,好似奧運會跑100米用9、10秒」。

教育局回覆,學校可從TSA報告了解整體學生基本能力表現,發展課程計劃、調適教學內容,對應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局未有回應無助回饋教學等批評,只稱追蹤數據來自不同組群的學生表現,不能直接比較。

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昨向胡國興等特首參選人遞信,對於吳克儉辯稱TSA等政策獲整個團隊支持,胡國興指吳克儉推卸責任,「本應每個局係用局長負責,局長問責制」。若他當選會取消小三TSA,「小學生唔應該受咁大壓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20/19934088

教科書練習因TSA「變種」


啟思中文課本被指將練習題目改為TSA題型。

【本報訊】TSA多年來被指扭曲教學內容,有家長關注組翻查不同年份的中文教科書,發現雖用同一篇文章,但練習形式已由學習欣賞文章,「變種」至TSA操練題型。

TSA關注組召集人何美儀翻查啟思出版社的《新編啟思中國語文》小三教科書2006年及最新的2012年版本。兩者均使用同一篇《四季的播音員》作閱讀文章,「2006年只需做一版練習,主要係等小朋友欣賞文章,學吓點樣描述四季……係講緊閱讀素養、文學欣賞;但去到2012年就變成兩版,而且係原原本本嘅TSA方式,問啲陷阱位、段旨、前文後理,全部問法同TSA一樣」。

記者對比上述新版教科書與2016年中文TSA試卷,發現兩者題型相近,首兩題同樣是填充題,其餘主要是選擇題;2006年版本則主要是填充題。

同樣情況亦見於同一出版社的《啟思語文新天地》,2006年及2011年版本第一課同是「詩是甚麼?」,以3首古詩、新詩貫穿,惟2006年版須試寫詩句,自由發揮;2011年版則改為TSA形式的選擇題及填充題。

家長嘆無選擇


何續指,教科書由學校指定,家長沒選擇餘地,「教科書係教育局審批,無形中畀家長一個訊息:孩子做閱讀理解時需要做到TSA咁;教科書係咁、學校又一定要買教科書、有啲校內試都係TSA模式,咁仲話家長有得揀?其實係好唔公平」。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上述情況反映TSA滲進正規課程,「令操練正規化,大家都會先讀問題後讀篇章,同正常教學背道而馳」,更扼殺正規教學及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局回覆稱,評審小組乃按《優質課本基本原則》審核課本,上述教科書亦採用常見題型去了解學生對篇章內容及字詞理解,有助培養語文能力。本報向啟思所屬的牛津大學出版社查詢,至截稿未有回覆。
■記者葉偉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20/19934092

改名BCA 學者斥混淆視聽


有學童昨在特首選舉論壇上舉牌反對TSA。

【本報訊】教育局聲稱TSA改良版有新元素故改稱為BCA,但曾榮光指,BCA(Basic Competence Assessment)是2004年教改時推出的基本能力測試,包括TSA(全港性系統評估)與SA(學生評估)。現時教局所謂BCA不包括後者,原意亦不符,學者質疑偷換概念、混淆視聽。

曾榮光解釋,當年教局一併出BCA、校外評核等多項政策,當中TSA則評估學校表現,設計原意是「總結性評估」,統一量度學生教學階段完結後的表現,以檢討教學及向學校「問責」,而非局方現時指的回饋教學以提升學生成績,「點可能用一整級成績做指標,改善個別學生?個個學生需求不一」。TSA亦因與評估工具掛鈎,增添學校壓力,「成件事都唔係好關學校事,係政策問題」。

曾續指,SA為教師主導、學生為本的網上評估及教與學支援平台,今年1月1日教育局升級系統,改稱「STAR」。

指側重TSA欠學生評估

「STAR」由電腦評估學生表現,向教師提供即時評估報告,但僅屬自願性質,「可惜喺TSA呢個大指標下,大家都忙於操練、提高達標率,已經冇時間畀教師喺校內做學生評估」。
■記者葉偉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