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劉兆佳:胡言論非針對港獨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1/18063739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劉兆佳認為,23條立法對中央來說並非「非做不可」。

【本報訊】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前表明要「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即重提《基本法》23條遲早要立法。

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劉兆佳昨分析,胡的言論並非針對本港的港獨及本土運動,反而是擔心外國勢力藉香港作橋樑,跟內地聯繫,並指不覺得中央認為特區有就23條立法的迫切性。

憂外國勢力借港反共

曾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劉兆佳昨日在一電台節目中指,23條立法現階段對中央來說,並非「非做不可」,又稱中央從沒有奢望港人愛國愛黨,只要求港人不要做對國家不利的事。

劉兆佳指出,胡錦濤的「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言論,主要針對外國勢力、而非針對港獨及本地運動,指出「中央希望達到嘅係阻嚇海外同埋境內勢力,唔好太多借助香港,從事一啲不利於中國政府、不利於中國內地穩定嘅動作咁解」。

他並指近年不單反共勢力在港抬頭,還有國際間的團體利用香港,「去令到內地同埋海外、反對中央政府嘅民間團體可以聯繫起嚟」,料因此令中央出言警惕。 

-----

 http://hk.news.yahoo.com/%E7%92%B0%E6%99%82%E6%96%87%E7%AB%A0%E6%89%B9%E8%A9%95%E4%B8%AD%E5%A4%A7%E6%B8%AF%E4%BA%BA%E8%BA%AB%E4%BB%BD%E6%B0%91%E8%AA%BF%E6%AC%A0%E5%9A%B4%E6%85%8E-004900781.html

環時文章批評中大港人身份民調欠嚴慎

內地《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指香港中文大學有關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香港並無「港獨」之憂,但批評調查不太嚴謹,被一些不求甚解的傳媒斷章取義、將假命題變成真新聞。 

作者認為,應該少搞這種似是而非的民調,因爲它不科學,加上如果天天玩弄這種香港人、中國人的概念,最後會傷害真感情,不利中港關係。

文章又奉勸學者,遠離政治,想想如何讓港人「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

我本人不覺得有人有港獨的念頭,如有的話,將會帶出美國圍堵中國的其中一個火頭。
似乎中央也不承認港獨了。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21114/18066467

北京官媒恐嚇中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央喉舌《環球時報》昨刊評論文章狠批中大有關港人身份認同的民調,企圖製造白色恐怖。互聯網

【本 報訊】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日前公佈港人身份認同調查,顯示香港人心未回歸,民調結果挑動中央神經。北京官媒《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昨 刊登評論文章,高調炮轟中大民調不科學,又語帶恐嚇地叫香港學者「遠離政治」。多名學者指摘有關評論打壓學術自由,企圖製造白色恐怖,中大表明不會被嚇 倒,繼續以持平態度進行該民調。 記者:陳雪玲

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日前公佈「香港人的身份與國家認同」調查,發現自覺是「中國人」的 比率創回歸新低,同時以港人身份優先的比率是1996年來最高,香港不少傳媒均有報道該民調結果,想不到引起北京不滿。官媒《環球時報》昨發表一篇署名梅 斯的評論,題為〈香港某些調查少搞為好〉,文章一開始便炮轟中大民調不嚴謹,被媒體「斷章取義、掐頭去尾、生搬硬套」,令「假命題」成了「真新聞」。

「奉勸學者遠離政治喧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胡錦濤於十八大要求港人「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這篇批鬥文章刊在《環球時報》「國際論壇」版,全長約1,000字,文章抹黑中大,羅列多項「罪狀」,批評調查不科學、傷害兩地感情、以「學術自由」、「學術無禁區」為名,但實際以媒體為主要受眾,質疑民調不應將「香港人」與「中國人」並列調查。

文 章結尾響應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要求港人要「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的路線,語帶恐嚇地警告香港學者不要再做類似民調,「奉勸各位學者, 遠離政治喧囂,少玩『滴血認親』的鬧劇」、「想想如何讓港人『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環球時報》昨亦以約1,500字報道民調內容,摘取部份資 料指過去十年港人對國家的自豪感相對上升。

今次《環球時報》轟香港學者非個別事件,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教授成名曾被批是「戴着學者頭銜的長毛」;中聯辦文宣部部長郝鐵川曾點名轟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負責的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有欠科學。此外,蔡子強、關信基、陳家洛等學者亦不時捱批。

負 責民調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稱,有關民調由1996年開始進行至今:「我哋嘅調查,過去有少少報道,但冇乜迴響,而報道得最多,反而係《文匯 報》、《大公報》,因為之前結果係香港人對國家嘅認同增加咗。」馮自言不會因外界評論影響研究:「我哋唔會因為出面嘅言論而變,只要本身抱住持平、公正態 度去做,不會有財政或政治壓力。」
香港中文大學傍晚發出聲明,並無反駁上述評論文章,強調一向堅守並致力維護學術自由,讓思想百花齊放,兼容並蓄。大學進行學術研究,會本着學者的信念,致力求真,他們尊重社會上不同聲音及意見,會以理性開放的態度進行學術討論。

學者︰港人唔係靠嚇就聽話
多名學者批評《環球時報》評論打壓學術自由之嫌,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立法會議員陳家洛斥文章打壓學術自由,重複去年郝鐵川打壓鍾庭耀的手法,企圖在學術界製造白色恐怖。

曾被親北京傳媒點名批評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分析,郝鐵川代表中聯辦關注,而《環球時報》則反映連中央也關注此情況,相信對負責研究的學者造成一定壓力。

另一備受左派打壓的學者成名亦相信,中央出手打壓香港學術界,無非想叫停身份認同調查,但只會適得其反,「香港人唔係靠嚇就會聽話,香港人唔係豬、唔係狗,唔係你(中央)畀啖飯我哋食就可以踐踏港人嘅核心價值,咁做只會增加對中國嘅疏離感」。

《環球時報》批中大民調言論

節錄自《環球時報》
〈香港某些調查少搞為好〉

‧「民調給出的選項,實質和目的是把香港人和中國人並列,讓港人在它們之間選一個,這樣的議題設置本身就不科學。請問香港人如果不是中國人,那麼他們是哪國人?」

‧「這種似是而非的『民意』調查,還是少搞一些好。不僅因為它不科學,更重要的是,如果天天玩弄這『香港人』、『中國人』這兩個概念,到頭來一定會傷害真感情,甚至對內地和香港關係產生實質的不利影響。」

‧「可能有人會以『學術自由』、『學術無禁區』來反駁,但是如果一項戴着學術帽子的調查,以媒體為主要目標受眾,以轟動性衡量成敗,那本身已經不成其為學術了。」

‧「奉勸各位學者,遠離政治喧囂,少玩『滴血認親』的鬧劇,多想想香港的發展,想想如何讓港人『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4/18066469

拆局
銳意打擊「港獨」 批鬥陸續來

北 京官方喉舌《環球時報》向香港中文大學的港人身份認同調查開炮,不少政圈人士表示不感意外,因為自本地左派人士將舉港英旗遊行抹黑為「港獨」後,北京針對 捍衞香港本土意識、抗拒內地化的攻擊不斷升級;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日前在十八大報告中,更特別提及有關問題,顯示北京已為加強打壓本港本土運動做好準備。

今年7.1遊行有示威人士高舉龍獅旗及港英旗遊行,左派中人開始將有關行動抹黑為港獨。國務院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9月訪港時,便稱港人無論對政府有何不滿,也不應舉英國人的旗。

指不愛做中國人者應棄國籍
特首梁振英10月到立法會發言時,則高調反擊新界東北計劃是「赤化香港」、「割地賣港」的指控,強調香港不應「閉關鎖港」,警告外界不能掉以輕心,明顯衝着所謂的港獨而來。

梁振英出口後,北京攻擊行動更逐漸升級。港澳辦前主任魯平先發表「死城論」及「斷水論」,指香港不可能脫離大陸,之後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更指不愛做中國人者應放棄中國籍。

此外,全國政協劉夢熊隨即和應魯平言論,倡議立法禁止舉港英旗,反映中央銳意全面對付所謂港獨行為,相信有關「批鬥」陸續有來。
《蘋果》記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4/18066470

美國研究資助 學者避之則吉

【本 報訊】學術自由是大學的核心價值,但香港的大學學者,不但要擔心發表文章、學術研究後會隨時被左報、內地官媒撰文炮轟,有學者近年對學術研究的資金來源, 也要步步為營,還未啟動研究,就要先作自我審查,盡量避免申請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NDI)、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資助,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 煩。
據了解,近月有數間大學的學者,曾討論就言論自由等議題進行研究。

未有針對北大清華

當談及申請研究資金時,有學者提出可考慮NDI或NED的資助,席間即時有另一大學的學者表明,有關研究應與外國的基金劃清界線,以免被外界質疑調查的公信力。

除 了向本港的研究資助局(RGC)申請撥款外,學者也會考慮坊間不同的研究基金。不過,有大學學者透露,數年前開始,有中聯辦官員「忠告」他們,不要接受 NDI或NED的資助,類似的「忠告」在最近一、兩年更越來越嚴重。該學者坦言,北大、清華也有接受上述兩機構的研究資助,不明白中聯辦為何這樣緊張,針 對香港的學者。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2-11/13/c_123949859.htm

香港某些調查少搞為好

(原文)

  假如有一天,你正在北京西二環堵車,一個陌生電話打進來,問,“你是誰?請選擇:1、北京人;2、中國人……”你會不會一下子精神崩潰,甚至踩錯油門造成追尾?

  最近,有819個香港市民,就接到了這樣看似“無厘頭”的電話。這項由香港中文大學操作的調查,登上了香港各大報紙的醒目位置。報道的標題都很吸引眼球:如《港人國民認同感見新低》,《僅12.6%港人自認中國人》,等等。

  仔細看下調查內容發現,其實這些報道頗有“標題黨”嫌疑。中大的調查,問受訪者覺得自己是什麼人,四個選項分別是“香港人”、“中國人”、“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

   顯然,選擇後三項的受訪者,明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結果顯示這佔受訪者近8成。選擇“香港人”的,也沒有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可以放心地說,這個調 查結果顯示眼下並無“港獨”之憂。說來說去,這就是一個不甚嚴謹的民意調查,被一些不求甚解的媒體拿來,斷章取義、掐頭去尾、生搬硬套,作為印證成見的資 料,結果活活把一個“假命題”,做成了“真新聞”。

  要說香港類似的“身份認同”調查,並不新鮮。曾經有人批評說,民調給出的選項,實質和目的是把香港人和中國人並列,讓港人在它們之間選一個,這樣的議題設置本身就不科學。請問香港人如果不是中國人,那麼他們是哪國人?

   依筆者看,這種似是而非的“民意”調查,還是少搞一些好。不僅因為它不科學,更重要的是,如果天天玩弄這“香港人”、“中國人”這兩個概念,到頭來一定 會傷害真感情,甚至對內地和香港關係產生實質的不利影響。這並非聳人聽聞———君不見,主打“港人優先、拒絕內地”的政客進入立法會,還有組織標榜“我們 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拿香港與祖國的關係做文章,撈取關注度和政治資本。

  可能有人會以“學術自由”、“學術無禁區”來反駁,但是如果一項戴著學術帽子的調查,以媒體為主要目標受眾,以轟動性衡量成敗,那本身已經不成其為學術了。做學術的最低限度是嚴謹,而媒體在報道這項“學術成果”時,是不是也應該遵守這一規范?

   同樣是這項調查,顯示55.9%受訪者經常往返大陸;81.3%有親友、同學或者同事是中國內地人。這無疑說明,內地與香港的聯係越來越密切。香港人和 內地人,本就是“血濃于水”的同胞。奉勸各位學者,遠離政治喧囂,少玩“滴血認親”的鬧劇,多想想香港的發展,想想如何讓港人“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 耀”。▲(作者是香港媒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