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25/18079431
曾是無綫工會主席的劉順安最終心淡,轉投城電擔任總導演。王子俊攝
【電視風雲】
一
個保守霸道、一個癲喪騎呢。居住在自詡為國際金融中心先進文明城市的700萬港人,要看免費電視,拿着遙控器,就只有這兩個選擇。電視是影響社會意識形態
的機器。過去45年,簡稱TVB或無綫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有份塑造香港人的大腦。親歷無綫早期「黃金十年」的林奕華慨嘆:「無綫為香港製造了整整兩
代的愚民」。難怪有人說,香港有三害:畸形政制、地產霸權,還有電視霸權;也難怪,政府遲遲不願再發電視牌。
記者:陳沛敏
藝員無底薪每年一騷幾百蚊
劉
順安26年前加入無綫時,才19歲。錯過了佳視、麗的、無綫三台鼎立的戰國時期,也無緣親歷《大地恩情》撼低《輪流轉》的經典戰役,但他記得,80年代的
TVB仍像個大家庭。為工作他試過一個月沒回家;那年頭員工的努力會得到回報,短短三年間,他由練習生轉職助理編導,再晉升做統籌。
90年代當TVB已成霸主,劉順安發現公司對待員工的態度變了。面對不合理甚至剝削的制度,員工敢怒不敢言。2004年他們成立工會,劉順安當上主席,針對薪酬福利問題,發動過「紅衣行動」、集體請病假等。
內地《南方都市報》年前一篇報道〈TVB電視人的生存狀態〉形容:「低廉的薪酬,高負荷的勞動,流水線式的趕工作業,賣身契式的合約制度……這座夢工場,彷彿變成了一個傲慢的資本家的產品加工場。」
日夜趕工用盡演員
TVB
向來實施一日兩組即早外景晚廠景的制度,以盡用全日24小時趕工,朝七晚七由天亮拍到太陽下山是外景,再加10小時廠景,半夜三更收工,第二天大清早又開
工。TVB過去年產500集劇集,平均日拍1.4集;內地《雍正王朝》等優質劇平均三天半才拍一集,演員作息時間有保障。
出了半斤力,回報有幾兩?無綫藝人的薪酬制度相當複雜。第一級是外援如袁詠儀等回巢拍劇的舊將,一部劇的酬金可達數百萬;其次是「非親生仔女」如鄧萃雯、黎耀祥,部頭計,例如一年兩劇每部數十萬至一百萬。
然後是「親生仔女」即經理人合約藝人,固定年薪,全年任用,其他收入如廣告、登台公司會抽佣,收入視乎人氣與年資。但與內地演員比,待遇差天共地。內地一線男演員孫紅雷一集劇酬達30萬人民幣,林峯過去在無綫拍劇兩萬港元一集。
老本食盡業界玩完
無綫員工2010年初發起紅衣行動,要求加薪。
最
底層的還數眾多的「一騷計」藝人,包括不少元老甘草。他們沒有底薪,有人一騷收二千,半紅不黑的可能只有三四百,每年做到一騷即可,工作量沒保證,但合約
規定他們不能為其他電視台效勞。劉順安坦言,不合理的薪酬待遇很大程度是因為一台獨大的市場環境。「無綫大部份台前幕後嘅員工都喺度做咗超過十年甚至廿
年。」他說,「來來去去都係嗰班小生、花旦,好多花旦已經三十幾歲。你冇發現無綫好耐冇拍青春劇?以前青春劇係要嚟培育人才。」
去年訪問
劉順安時,他還未離開無綫,當時他對無綫新老闆還有一絲期望:「希望真係去發展一個電視台。一間電視台唔止賺錢,仲係一個道德標準,仲代表香港。好多人都
係透過一個地方嘅電視台,去了解一個地方嘅民情、社會狀況。」今年初,他轉投城電,「因為心淡,覺得停滯不前」。他預言,香港電視業至少未來十年仍是一台
獨大,直至食老本的食盡老本,香港電視業最終被迎頭趕上的其他地區完全超越。
只顧師奶口味三條橋用到爛
《雷霆掃毒》的「無敵blur邊」拍攝手法。
只顧師奶口味三條橋用到爛
今
時今日,居然還有人在認真看電視。博客TV(B) made me open
this(以下簡稱T)在其同名網誌不時發表對無綫劇集和節目的精闢分析,如《無綫美學之一:blur邊當淺景深》,透過《雷霆掃毒》拍攝手法,盡見無綫
的水平。「睇得無綫多都知道無綫電視劇係無運用景深呢回事,無論遠景近景中景特寫,由演員塊面至天邊一朵雲都一目了然……除咗失敗的景深,無綫最常用『對
焦』手法可謂無敵blur邊,苗僑偉同吳綺莉睇睇吓個仔學校表演都可以忽然迷幻,徐子珊回想道友老竇更加有藉口blur個大邊畀佢。喂,景深深淺係好基本
嘅攝影語言,你咁都唔用做咩電視台?」
無視潮流罔顧感受
早前娛樂版形容為
有口碑有收視的《最佳男主角》,她一針見血:「果然,結果又係一般粉絲見偶像式訪問(咁當然仰望程度不及萬千刷鞋王崔建邦先生)」「咁值唔值得睇?梗要睇
啦,幾位帝級家幾可睬你個退步電視台,呢個陣容就算主持欠佳總有得着,只係欠火花欠智慧對談,比較單向教仔。」
T不肯現身受訪,問她政府發牌可會改變現況嗎?她說多幾家免費電視台,有良性競爭,觀眾多些選擇是好事。
蕭若元曾說:「全世界只有無綫電視四十年來毫無寸進,他們的電視劇只有三種橋段,就是劇裏的男女多角戀、爭產、家庭內訌,如果無綫劇集可以脫離這三種橋段,我便不姓蕭」。拍攝手法、內容取材無視世界潮流,不理社會變遷,罔顧觀眾感受,只是無綫問題的表徵。
歷任麗的(亞視前身)和無綫編劇的林奕華,在著作《我與無綫的恩恩怨怨》中形容:「無綫為香港製造了整整兩代的愚民。」對不公平無動於衷,對社會對世界缺乏好奇心和敏感度。電視是意識形態機器,45年來大部份香港人喝TVB的奶水長大,潛移物化了我們的價值觀。
高檔廣告近乎絕迹
電視曾經是暴動後社會的鎮定劑,也曾經是香港人「晉身浮華世界」的玻璃鞋。親歷無綫早期「黃金十年」的林奕華說,周梁淑怡等女將主政時期,無綫不是現在這樣的:《狂潮》裏石堅飾演的酒店大老闆到酒店門僮都有故事;《家變》結合廉政公署成立的時代背景與新女性獨立成長之路。
周梁等人去後,無綫許多高層是會計師,加上80年代移民潮帶走中產觀眾和創作人,在慣性收視下,無綫不變應萬變,晚晚三線劇集,以師奶為對象,如此這般幾十年。「它沒有提升觀眾的智商和品位,以致高價貨品的廣告早已近乎絕迹該(翡翠)台。」
商人眼中只是一盤生意,既然可長期食九成慣性收視的老本,犯不着冒險創新、與時並進。一度執亞洲市場牛耳的港劇早被日劇、韓劇、台劇甚至內地劇超越。電視業曾是電影人的搖籃,現在香港創意文化人才凋零,香港早失華語世界流行文化的領導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