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360億中環繞道今通車 明恐塞爆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120/20595150

360億中環繞道今通車
明恐塞爆

中環繞道昨舉行通車儀式,政府稱可縮減港島北區交通時間。何頴賢攝
 
【本報訊】工程歷時10年、造價360億元的中環灣仔繞道,今早8時通車,港島北岸交通主幹道正式打通。不過接駁繞道中環出口的林士街天橋,尚有改道工程進行,通車首月前往西區車輛離開繞道後,需折返干諾道中掉頭,才能繼續前往西區。明日為通車後首個上班日,區議員及運輸業界均關注,新幹道適應期內會令中環、灣仔一帶,多個塞車高危區「塞上加塞」。據悉,九巴已制訂大塞車的緊急應變計劃。
記者:鄭啟源 袁楚雙
 
運輸署早前公佈,因應繞道通車後,林士街天橋改道工程才可以施工,工程預計需時1個月,繞道需要分兩階段通車。隨繞道明日8時通車,林士街天橋東行落干諾道中斜路將永久封閉,沿天橋東行的駕駛者,需繞經中環碼頭,再沿民耀街進入中環。至於經繞道前往西區車輛,亦需折返干諾道中環球大廈對出,或於機鐵站掉頭前往西區。運輸署及警務處均建議,在繞道首階段通車時,前往西區車輛最好沿用夏愨道及干諾道中的「舊路」。

身兼中西區區議員的立會議員許智峯指,干諾道中沿交易廣場至畢打街附近十字路口,是區內的塞車高危區,不少車流前往中環都必經此道。通車初期,前往西區的繞道車流要折返干諾道中,附近一帶也是車輛由西區返半山的必經通道,「比以前塞車都唔出奇,但應該未至於倒灌」。

林鄭月娥昨與官員及嘉賓坐開篷巴士經中環灣仔繞道到達儀式現場。政府新聞處圖片

九巴稱已制訂應變計劃

據了解,九巴內部已制訂緊急應變計劃,若遇嚴重塞車,西隧隧巴或改道不入上環停站。網上亦流傳該份應變計劃截圖,九巴估計「干諾道中近港澳碼頭一帶有機會出現嚴重交通阻塞」,車務督察會因應情況安排巴士改道。

九巴發言人承認,公司內部的確已制訂應變計劃,但稱計劃屬內部資料不便公開。發言人又稱,九巴會留意繞道通車後交通狀況,因應現場環境調配。

除中環外,繞道灣仔北出入口一帶,因港鐵沙中綫仍在施工,附近多次改道,繁忙時間經常塞車,繞道帶來新增車流,隨時令情況惡化。灣仔區議員楊雪盈指,運輸署工程師早前向區議會表示,擔心灣仔北車流在繞道通車後有大改變,「例如菲林明道同軒尼詩道、港灣道、鴻興道嘅交界,都唔係咁理想」。

林鄭主持通車:百感交集

特首林鄭月娥昨主持繞道通車儀式,表示推展繞道項目不容易,自1987年首次提出沿港島北岸建道路,幾經爭議終於落成,形容百感交集。

的士司機權益會創會會長李匡晉表示,繞道通車後一定會試行新路,相信有助分流港島北塞車苦況,不過他擔心新路分流效果短暫,亦有可能將塞車位置轉到其他地點,「繞道通咗,會唔會個個經繞道去中環或者灣仔北,到時反而有大塞車呢?」他又擔心,進入繞道後車輛不能轉線,有壞車便會引發嚴重擠塞。

運輸署預計,繞道首階段通車時,早上及傍晚在中區出口及干諾道中一帶,交通會較繁忙,呼籲駕駛者預留較多時間。至於警方亦表明,會在繞道附近嚴打違例泊車,會在不預先警告下拖車,重點打擊地區包括中環碼頭、灣仔北、天后興發街及電氣道。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120/20595153

陳帆:林鄭為三隧分流上京談判


【本報訊】林鄭月娥昨藉中環及灣仔繞道通車儀式再促銷三隧分流方案,她指西隧連接路的擠塞情況紓緩後,可造就善用西隧剩餘容量作分流的條件,以合理分佈三條過海隧道的交通流量。據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透露,原來林鄭曾為了三隧分流上京談判。時事評論員認為,林鄭在商業談判中加入政治元素,做法危險。

向西隧極高層「動之以情」

陳帆昨在電台節目上透露,特首曾親自往北京與西隧極高層談判,「曉以大義、動之以情,講埋社會國家責任」。資料顯示,央企「中國中信」就是西隧公司主要股東之一,總部設在北京。有記者追問陳帆,方案由林鄭談判,港府是否礙於面子問題拒絕修改。陳帆無正面回應,強調再談判需時,對方亦會質疑新方案能否通過立法會。

評論員:加入政治元素危險

港府周三向立法會提交三隧分流無約束力議案,但林鄭昨堅持三隧分流方案的額外好處,就是讓駕駛者可以避免承受未來幾年的西隧大幅加價。但陳帆昨承認,方案通過機會微,不過他強調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方案。

時事評論員林和立分析,過往特首從未試過上京與央企談判。他認為香港奉行資本主義,林鄭向央企談判西隧問題,牽扯社會國家責任等因素,令商業談判加入政治元素,做法十分危險。若中央日後要求港府從庫房撥款,投資一帶一路發展,他質疑港府屆時能否再保持以商言商的原則作決定。

西隧公司五成股權由「港通控股」持有,主席張松橋有「重慶李嘉誠」之稱。中國中信亦持有西隧公司35%股權。

■記者潘柏林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120/20595036

填海半世紀 維港變「維河」
繞道工程漠視民意 曾觸發兩萬人抗議

灣仔繞道所在土地依賴填海而來,2004年曾觸發二萬人在中環至灣仔海岸拉起長達三公里的藍絲帶抗議。資料圖片

【風貌不再】
【本報訊】今日通車的中環灣仔繞道,公路所在土地依賴填海而來,是維多利亞港範圍內最近一次填海工程,2004年更觸發二萬人在中環至灣仔海岸,拉起長達三公里的藍絲帶抗議填海工程。當年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曾答應設立海濱管理局,卻一直未兌現承諾。維港是香港象徵,但多年來填出2,800公頃土地,使海港越來越窄,由原來最闊的2.3公里縮至現時最窄只有910公尺。自1850年代首次正式填海在上環開展,維港兩岸天然海岸線多年來幾乎消失。《蘋果》翻查地政總署高空圖,可見上世紀60年代維港依然寬闊,但隨港島北、對岸觀塘、西九龍大幅度填海,維港已縮細至「維河」。
記者:曾偉龍

香港平地少,上世紀取地依賴移山填海,維港填海是重要拓地來源。香港1842年在中環進行首次非正式填海,而據紀錄1852年的文咸填海計劃第一期是第一次正式填海,自此展開維港沙塵滾滾的填海命運,19世紀於中環、灣仔和銅鑼灣一帶,以至九龍部份地方均有不同填海工程。踏入20世紀,維港兩岸更是填海頻仍,維港闊度大幅減少。回歸前香港通過《保護海港條例》,回歸後再修訂確認保護範疇至維港所有水域,限制了維港填海活動。

《蘋果》購買地政總署不同年代的維港航空照片,見證維多利亞港變成「維多利亞河」的經過。從航拍照片可見,1964年時港島北的海岸線在不同填海工程之下,大致已被拉直,只有筲箕灣一帶有較明顯的天然海岸線痕迹,九龍半島最顯眼的是啟德機場跑道已伸入維港,觀塘一帶亦有填海工程進行中,但旁邊的海岸線亦早已拉直。尖沙嘴的紅磡灣填海正進行中,但整個尖沙嘴海旁已因1900年代的九廣鐵路填海,海岸被完全拉直,即使在九龍半島一端,上世紀60年代亦很難找到天然海岸線。不過,當時海港仍較今日寬闊,昂船洲仍是島嶼,未與九龍半島連接。

提供土地興建連接路


上世紀60、70年代,維港兩岸仍有不少填海工程,從1983年的航空照片可見,昔日荔灣正進行填海工程,港島西區和灣仔一帶的海岸線亦明顯向維港北移,鰂魚涌一帶的填海工程亦在進行中,原來的小灣消失,造成新陸地,與北角的人工海岸線「對齊」。九龍一方,由於啟德機場擴展,九龍灣對出的啟德一帶已填出新地,與跑道僅餘一條狹窄水道,該地地貌維持至今。

直至1990年代,政府進行西九龍填海計劃,於油麻地至荔枝角之間的西九龍海旁填取共340公頃土地,大幅改變地貌,昂船洲與葵涌及長沙灣連接,被九龍半島「吸納」,昂船洲北面發展成為葵涌八號碼頭,80年代開展的紅磡灣填海,作紅磡碼頭等用途,亦於1996年完成。

港島方面,最大動作莫過於中環填海計劃第一期及第二期,第一期於1993年至1996年填海20公頃,擴建中環商業區、重置中環碼頭和興建港鐵香港站,第二期於添馬填海5.3公頃,興建政府總部建築群,填海工程於1994年至1999年進行。為興建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港府亦於1994年至1995年在會展原址北面建造7公頃人工島。港島東則有90年代的愛秩序灣發展計劃,填平愛秩序灣,並加建防海堤,形成今日的筲箕灣避風塘。

踏入千禧年,由於《保護海港條例》已經生效,維港內填海基本上已凍結,僅有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未完成,中環填海計劃第三期於2003年動工,2011年完成,填海區連接中環填海計劃第一期至龍景街附近,並建造中環灣仔繞道和P2道路網;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則把中環填海計劃第三期的海旁伸展至銅鑼灣,提供土地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

本身為土力工程處前處長的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陳健碩指出,以前香港重視經濟發展多於環保,社會需要凌駕於環境需要是較早期的思維,因中環灣仔一帶都是填海區,除發展商業區,亦建造道路,西九龍土地亦是填海而來,故維港填海與香港金融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陳健碩解釋,填海需分期完成,「如果一次過填晒,新區就離海岸線好遠,當時水路交通好重要,離海太遠反而唔方便」,故需要分階段填海發展,而當年填海與移山是一起做,「開一個山會有兩塊地,填海有一塊,山上又有一塊」,可省卻填料費用,啟德填海正是與秀茂坪開山配合。

後來環保意識抬頭,前立法局亦通過《保護海港條例》,陳指現時不會再有人提議在維港以內填海,「已經填無可填,再填就真係變咗河」。不過,他說政府近年提倡活化海濱,稱礙於保港條例過於嚴謹,限制創意和有益的發展,「條例本來係防止填海,但連減少海水面積都計係填海,就係矯枉過正」。他稱,例如在維港設水上的士和在啟德水道擺設浮台作水上活動,均有可能因減少海水面積牴觸條例,「真係做嘅話,未必有人JR(司法覆核),但有一個人JR,已經挑戰到你」。

林鄭允設海濱管理局走數

2004年,二萬港人在中環至灣仔海岸,拉起長達三公里的藍絲帶,抗議政府為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而在維港填海。當年號召集會的「保護維港行動」發起人、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今天仍堅持,中環第三期填海看不見有「非填不可」的理據,「嗰個範圍就係現時摩天輪嘅位置,必定要填係咪同公眾有好大關係?有冇即時需要?最終嗰塊地其實係等賣地建商場,香港缺乏商場嗎?維港已越嚟越窄,填一塊少一塊」。

他指當年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曾答應設立海濱管理局,「又話活化、美化海濱,完全無發生,嗰個共建維港委員會,根本就係共『填』維港委員會,好可悲」。他更擔心,「明日大嶼」這個看似遠離維港的計劃,其實同樣影響維港兩岸,「大橋從大嶼山一路駁到青洲,然後到堅尼地城,到時要填海連接,就會話有凌駕性嘅公眾需要,成為一個不可替代嘅選擇」。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120/20595037

皇后碼頭重置未兌現「林鄭走入群眾是公關手段」

林鄭曾赴皇后碼頭與示威者對話,王浩賢(圓圖)稱她只是做騷。

【本報訊】2007年保衞皇后碼頭事件被視為香港公民社會起點,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走入碼頭,亦贏得掌聲,但當年絕食保衞碼頭的王浩賢卻形容為誤會。他指林鄭走入群眾,看似開明,實際上只是重申立場,與現時政府假諮詢如出一轍,只是公關手段,聽取民意後仍一意孤行。

保衞者:對話僅宣示立場

2007年保衞皇后碼頭事件仍歷歷在目,保衞碼頭人士留守碼頭抗爭,三子絕食抗議,開了非暴力抗爭先河。絕食三子之一的王浩賢事隔12年回到碼頭,形容事件是香港公民社會的啟蒙點,留守直接行動的方式亦影響後來的利東街和反高鐵抗爭,雖然運動無法制止政府,但累積下來的能量仍會伸延至不同議題,並加入不同的抗爭方式,推動城規民主化。

特首林鄭月娥當年仍為發展局局長,她單人匹馬走入碼頭與示威者對話,成為一時佳話,亦為她增添不少民望。王浩賢不以為然,形容坊間對林鄭當年的讚譽是誤會,雖然她走入群眾,但只是作立場宣示,而非與民共議,不過當時公眾剛開始意識有參與制訂城市規劃的權力,見官員走入碼頭,以為政府政策有改變。

王浩賢指,林鄭由發展局局長,到今天的行政長官,處理民意都只是公關考慮,政策早有定案,諮詢只是公關手段,聽取市民意見後,未必在政策中展現。他認為,新界東北發展、高鐵、土地大辯論諮詢、明日大嶼及至最近的收緊長者綜援年齡資格,均見林鄭行政霸權作風,「(長者綜援修訂)用綑綁式逼立法會通過……政府惡晒,用佢嘅方法去做」。他又指,政府的諮詢屢見資料缺乏,亦排除了很多公眾聲音,反而令更多市民願意表達意見,並研究政府是否有隱瞞資料。

他警告林鄭,長時間作假諮詢的手段,罔顧市民爭議聲音,只會累積民怨,引發另一次危機。但他仍對公民社會有信心,指公民社會質素越來越高,民間有能力找到很多資料和數據,展開高質素討論,政府例如地政總署亦會因應民間意見,公開更多資料。

當年保衞碼頭失敗,王浩賢認為多年來古諮會制度未有改善,皇后碼頭仍未重置,反映政府不重視碼頭歷史和文化意義,如果政府重視,便應在事前或事後短期來提出替代方案。

■記者曾偉龍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120/20595227

政府稱北角到中環五分鐘


【本報訊】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今日通車,花十年時間建造的繞道,連接中環林士街天橋與北角東區走廊,全長4.5公里。繞道的建造是為了紓緩告士打道、夏慤道、干諾道中走廊交通擠塞情況。運輸署聲稱,項目通車後,中環和北角的行車時間可望由現時約半小時減至五分鐘。

政府還標榜這條以隧道為主的公路,引入環保概念。項目引入本港首個行車隧道空氣淨化系統,可消除最少八成可吸入懸浮粒子和二氧化氮,有效減少空氣污染。繞道的通風大樓和排風口亦經精心設計,例如西面通風大樓在國際金融中心旁邊,採用流線型草坪設計,遠看像一片綠葉;中部通風大樓在會展中心旁邊,以金屬構建流線屋頂,似在海濱展翅。

記者:蔡元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