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暗示遭勸退「我一票都冇」 曾俊華打硬仗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70120/19903199

暗示遭勸退「我一票都冇」
曾俊華打硬仗



曾俊華昨正式宣佈參選,並指現在一票也沒有,稱會積極拉票。易仰民攝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盛傳遭中聯辦力阻參選的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正式宣佈參選,以「信任 希望 團結」為選舉口號,他拒絕回應中央是否勸退他,只稱決定去馬是個人決定,現時一票都沒有,昨天起積極拉票,迎戰硬仗,會爭取包括民主派選委的支持,同時自詡較另一勁敵、前政司司長林鄭月娥較願意聽意見。有學者認為,曾俊華的入閘選情雖被吹淡風,但認為民望或有助扭轉敗局。 記者:姚國雄

苦等逾月、本周一始獲中央批准請辭的曾俊華,昨於中環冠君大廈一會議廳宣佈參選,針對梁振英治下掀起的再移民潮出擊,「我真係唔希望再聽到有人話要移民。移民嘅辛酸,我早就領會過」。

14歲舉家移民美國、自稱「幾打得」的曾俊華憶述當年在美國受辱:「我曾經因為有人喺我面前侮辱中國人,而同人打架。」他稱猶記得1982年中英就前途問題談判,人心惶惶,有人考慮移民,但他於同年11月,和太太帶着兩個小朋友回到出生的香港,「30多年後嘅今天,移民又成為咗香港嘅話題。唔只係一啲年輕朋友,甚至有啲中年人都話考慮要遠走他方。聽到呢啲故事,我非常難過」。

提及習強調的民族復興夢



長達20分鐘的演詞,除了動之以情的感性說話,亦觸及社會刻下問題,並大賣本土情懷,接連指:「我懂得香港」、「一些非友即敵嘅心態,一些非黑即白嘅主張,深深地割裂咗我們嘅社會」、又讚揚「香港人係一群有同情心、有同理心嘅人,懂得其他人嘅難處,看到其他人嘅痛苦」。

曾又解說選舉口號,指現時香港最急切是要建立信任、團結社會、重燃希望,因為若社會無信任,港人不團結,年輕一代不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即使如何努力,亦不可能看見更好的香港。

曾經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的他更在演詞中段,特別提及習近平經常強調的「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我相信,任何一座偉大嘅城市,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強大嘅國家。冇英國,就唔會有倫敦;冇美國,就唔會有紐約。香港可以變得更好,正是因為我哋背後擁有一個正在迎接偉大民族復興嘅祖國」。被問到是否想透過這句話表達與習同一路線、是習辦的人,曾強調,「偉大民族復興」是「好適合𠵱家喺香港用」。

稱盼提名票來自不同光譜

曾指辭職後有朋友支持及鼓勵他,亦有朋友講其他意見,暗示遭勸退但拒透露「朋友」是否包括中央官員,稱現在一張提名票都未有。有傳港澳辦、中聯辦三申五令建制派選委勿提名他,但他一旦入閘,在暗票下部份選委會投票支持,讓他當選,曾聽罷只以「咁刺激?」回應,未有說明有否可能出現此情況。

而商界選委、自由黨田北俊昨率先表明提名曾俊華,但相信曾俊華不能在建制派獲得150票,要泛民支持才能入閘。曾俊華昨坦言,希望提名票來自不同光譜及階層:「所以我唔單(止)係要尋求民主派支持,我要尋求建制派支持,甚至係全個政治光譜裏面嘅人支持」。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指曾俊華的競選宣言寫得好,分析內容指演說把曾俊華被攻擊為「美國仔」的弱點,變成其從政初衷,有報效國家、民族的心志,及希望國家強大;他又指公眾雖然非選委、未能投票,但歷屆特首選舉,最終也由高民望的候選人勝出,故認為對曾俊華能否勝出選舉,毋須過於悲觀。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13

「特登用綠色」寓意開綠燈


曾俊華昨多次舉起手機,機殼正是早前他到訪觀塘初創公司時,獲手機殼公司度身訂造貌似「品客薯片」造型的手機殼。

【本報訊】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正式開記者會宣佈參選,其競選標誌以藍色和綠色為主調,圓框代表團結,兩座青山分別代表獅子山和太平山,其競選團隊更笑言「你話似鬍鬚都得」。曾亦打淡綠色和白色間條花紋的領呔,被問到是否刻意選用綠色示意中央開綠燈時,他笑稱:「係呀,特登㗎。」

「我都等咗呢日好耐」


曾俊華競選標誌

記者會的佈景板設計簡潔,白色為主,配上暗灰色字體、中英對照的三大信念:信任、團結、希望。佈景印有一個漸變藍色圓框,寫上「參選 TO RUN」字眼,呼應他早前的金句「To run or not to run, that is the question」。在場支持者都把其競選標誌貼在身上。不論競選團隊和支持者,男士清一色打薄荷綠領呔,女士則戴薄荷綠絲巾。

此藍綠色與其他候選人的參選標誌顏色亦有相似之處,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宣佈參選當日同樣身穿綠色大褸,退休法官胡國興的競選政綱封面亦是青綠色。

除競選標誌花心思,曾俊華在記者會上多次發揮其幽默本色,開場白致辭前已指「我都等咗呢日好耐」;記者提問時誤稱「司長你好」,曾俊華亦幽自己一默,笑言「我冇做司長好耐喇!」他又多次自詡「幾打得」;被問到健康狀況時更稱「最好打返場交,你就知我心臟好到邊度」。

被問到會否只當特首是一份工,他笑言:「呢份唔只係一份工,仲係一份衰工。」他在台上多次舉起手機,機殼正是早前他到訪觀塘初創公司時,獲手機殼公司度身訂做貌似「品客薯片」造型的手機殼。
■記者鍾雅宜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24

稱注重團隊 諷林鄭拒聽意見

曾俊華昨直言未詳細看過梁剛公佈的施政報告,又稱肯聆聽別人和接受別人意見,注重團隊工作。

【本報訊】特首梁振英近日不斷公開挺林鄭月娥「暗踩」曾俊華,而曾昨趁答問環節反擊,直言未詳細看過梁剛公佈的施政報告,又稱看不到梁在施政報告提出措施有交代財政能否持續,強調任何政策最重要是能夠落實,被問到他有甚麼較林鄭月娥優勝,曾自言肯聆聽別人和接受別人意見,注重團隊工作,亦明顯針對林鄭不聽意見的批評。

暗寸梁沒先贏取社會信任

曾形容過去幾年社會存在很大矛盾和撕裂,雖原因眾多,但相信最主要是市民對政府不信任,「冇咗信任係好難團結社會」,又暗寸梁領導下的政府沒有先贏取社會信任:「呢啲我哋要做多啲,我哋唔係淨係講,要得到市民信任、社會團結之後,民生和政治都會比較順利啲去進行。」

曾又直言未留意到施政報告中措施,財政是如何可持續配合:「我冇好詳細睇施政報告,亦都唔知提出意見嘅細節係點樣……政策最重要係執行得到,執行時要睇財政係咪持續到,呢啲係未睇到,呢啲係我關心嘅事情。」

林鄭做學生時經常考第一,曾俊華幽默地說「我確實係未考過第一」,又指與林鄭是多年同事,覺得她是一個十分認真和努力的公務員,但覺得自己願意聽取和接受別人意見,重視團隊是優勝之處。

曾又指,預算案是一整年工作,由5月開始構思新一年預算案,他在12月離開時,由陳家強接手,若然「陳司長」(剛接任的陳茂波)要由頭再做,時間會相當短。他又指中央較遲批出他的請辭,是可能在處理財政司長繼任人選的問題上,「可能有一個複雜嘅決定」。
■記者姚國雄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28

曾俊華參選演講全文



各位香港市民:
1982年,即是三十四年前,國家和英方正就香港的前途問題展開談判,我相信在座一些朋友,都會記得當時的情況: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看不懂香港的未來,大家感到疑惑、擔憂,有人甚至考慮移民。當年香港社會的情況,我記得十分清楚,因為我就是在1982年的11月,和太太帶着兩個小朋友,回到這個我出生的地方。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移民又成為了香港的話題。不只是一些年輕朋友,甚至有些中年人都話考慮要遠走他方。聽到這些故事,我非常難過,亦令我不斷問,到底是甚麼原因,令他們這樣想?我又可以做些甚麼?

經過漫長的思索,在香港面對另一個重要歷史關口的時刻,我懷着最嚴肅、最謙卑的心情,帶着比我卅四年前回港更加大的決心向大家宣布,我決定競逐下屆行政長官。

因為,我真是不希望再聽到有人說要移民。移民的辛酸,我早就領會過。我十四歲就跟父母移民到美國紐約,六十年代「大蘋果」的生活,我會用「風起雲湧」四個字去形容,就好似荷里活電影裏面的情節,華人和少數族裔,尤其是年輕的移民,實在過得不容易,亦令我理解,為甚麼海外華僑更加體會團結的重要,更加重視中國人的身份。

大家可能知道,我自小習武,都「幾打得」,但你們可能不知道,當年在美國,我曾經因為有人在我面前侮辱中國人,而跟人打架。如果我們不想被人歧視,我們就必須自強,但民族不強大,國家不發達,就連海外遊子都不容易抬起頭做人。

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席捲全球,美國的華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尤如被當頭棒喝。我和我一班朋友當年都參與了保釣,有過這個經歷,大家都開始思考,做了多年過客,是否應該回國。

在美國的經歷令我明白到,社會問題不可能一天解決,更加不可能以少數人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理想社會。要達成這個夢想,必須有好多站在不同崗位、抱着不同信念的人,以及整個政府,一起以最大的善意,以最寬容的態度,一步一步處理社會上不同的問題。過程之中,當然有看得大家熱血沸騰的抗爭,亦有更多大家注意不到,卻又非常關鍵的妥協。這就是我後來走進建制,加入政府服務的背景。

我在哈佛大學進修的時候遇到了曾蔭權先生,認識了香港政府的工作。當時的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考慮自己的前途,有人邀請我返香港創辦一家學校,政府亦都聘請我做政務官,最後,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貢獻自己,服務同胞,報效祖國,一直是我作為公僕的信念。我很感恩自己在政府曾經擔任過很多不同的崗位,從參與地方行政到駐外代表,從參加貿易談判、發展區域關係,到負責規劃地政,推動工商科技。董建華先生提名我出任海關關長,是我第一個主要官員的職位,後來更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在兩屆政府裏面獲任命為財政司司長。

這三十四年的經歷,讓我有機會從不同上司和同事身上觀察不同的領導風格,從每一個方面去掌握整個政府機器的運作,更重要的是有幸接觸到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市民,和大家一起工作,了解不同的想法。

在這三十四年當中,我看見我們的城市如何打破種種灰暗的預言,一步步變成舉世矚目的國際都會。我和全香港的人一同走過路直路彎,這些珍貴的經歷,令我今天可以大膽說︰「我懂得香港」。

一直以來,香港被形容為彈丸之地,我們在地理上的局限,令不少人覺得香港的發展和機會有限。但我一向都認為,香港的意義、力量以及潛能,比肉眼所見的大很多。

香港從1950年開始不斷接收大陸移民,令我們的人口在1980年前以每十年增加一百萬人的速度不斷增長。那些人裏頭有人講上海話,有人講潮州話,有人講閩南話,我一家人就講台山話,每一個人幾乎都帶着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香港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接納了這麼多人,磨擦自然在所難免,但我們有足夠的度量,令大家能夠在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為理想奮鬥。

我們常常說,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支持,而全中國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發展,造就了我們今日的榮景。沒錯,這個是事實。但是毋須諱言,祖國的道路也不完全是一帆風順,她也有她的起伏,而跟祖國一起走過「改革開放」這段不平凡的路的,就是我們幾代的香港人。例如,霍英東先生當年歷盡艱苦,透過體育使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重返國際舞台﹔邵逸夫先生高瞻遠矚,在祖國教育資源貧乏的年代,於全國捐建教育項目,至今已經超過六千個。從華東水災到汶川地震,我們全體香港人無役不與,從不缺席。

我們愛國,不只是因為國家現在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強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能夠讓香港穩坐快車,邁向更好的未來。真正的感情是要休戚與共,不論貧富,不計回報。「愛國愛港」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早在九七回歸之前,在國家遇上困難的時候,我們全港上下就已經證明了我們對國家的感情。

今天那些極少數是非不分,妄言要搞「港獨」的人,我想知道他們憑甚麼去否定我們的歷史,侮辱香港人的感情?其實他們根本不曉得香港是甚麼,因為中國從來就是港人身份認同的核心,真正的香港從不狹隘自戀,從不故步自封。擁抱國家,面向世界,才是真正偉大的香港,一個更好的香港。

我相信香港可以更好,正是因為「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思。過去幾年,我參加過不少國際會議,深切體會到全球政經格局的變動,和國家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在「APEC」、「G20」以及未來「亞太自貿區倡議」的框架底下,香港都可以趁着國家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將自己的長處轉為國家所需,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這與我們過去跟國家的互動其實是一脈相承。

我相信,任何一座偉大的城市,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英國,就不會有倫敦;沒有美國,就不會有紐約。香港可以變得更好,正是因為我們背後擁有一個正在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祖國。

香港可以更好,可惜目前有種種阻礙香港發展的負能量,例如一些非友即敵的心態,一些非黑即白的主張,深深地割裂了我們的社會。這種局面不單止阻礙政府施政,使到一些有益民生的政策不能夠落實,更加使到整個社會彌漫着一股怨氣和怒火。

我要非常清晰地向各位指出,今天應該是我們放下固執偏見的時候,畢竟香港從來不只是說一種語言,亦都從不盲目地追隨某一種教條;香港既不只是工商界的,也不只是勞工界的;香港既不只是五十後的,也不只是八十後的;香港既不只是我的,也不只是你的;香港屬於我們每一個真正的香港人。

中國功夫講究的不是以力制勝,而是武德,是節制,是「能容人處且容人」。同樣地,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種胸懷,審時度勢,慎思明辨,用理性和溫和的態度去尋回香港多元開放的本來面目。
我身後的背景,上面寫上三個關鍵詞:「信任」、「團結」、「希望」,它們就是我參選的三大信念。我深信今天的香港,最急切的就是要建立信任、團結社會、重燃希望,因為如果社會無信任,香港人不團結,年輕一代不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即使我們如何努力,我們都不可能一起看見一個更好的香港。

在香港這個開放並且多元的社會之中,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站在什麼立場,至少我們有一套大家都會認同,讓每一個香港人能夠成為香港人的基礎;那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法治、公平、廉潔、自由、民主、多元、包容和關愛。我深信,守護這套核心價值,正是香港特區政府當仁不讓的重任。

香港可以更好,是因為我們有一套寶貴的核心價值。配合優質的教育,我們能夠培養出更多有創造力的人才,讓他們在一個公平開放的環境裏頭各盡其責,各展所長,實踐人生的夢想。

只要政府做好自己的角色,只要我們守護住我們原有的優勢,明智地在最恰當的時機去為不同產業創造條件,我們當然可以讓我們的經濟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均衡,使「香港創造」變成國際上響亮的名字。

近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問題,大家有目共睹,資本主義這個大實驗,遇到新時代帶來的種種問題;貧富差距導致的不滿情緒,不能夠視而不見。我們的任務不是推翻市場,而是要合適地修補它的毛病和不足。

香港可以更好,是因為我們香港人是一群有同情心、有同理心的人,懂得其他人的難處,看到其他人的痛苦。大家都會認同,政府有責任把所有不幸地被遺漏的人,帶回到公平的起點,盡力讓所有願意為香港付出的人,生活都可以安樂無憂。

環球經濟近年的情況,出現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過去幾十年帶動香港發展的全球化開始退潮,取而代之的保護主義迅速抬頭,在新的環境之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沿用多年的經濟和社會政策,透過宏觀和前瞻的規劃,讓香港在新的環球格局站穩陣腳,提升優勢。

經濟以外,在一個更好的香港裏面,市民理應享有更快樂,更健康,更體面的生活。「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不只是詩聖杜甫的胸襟,也是我真誠的心願。

我認為特首梁振英先生在房屋問題的斷症,以及相關政策的大方向是對的,這裡我可以向大家講得好清楚,我會繼續造地,繼續起樓。

房子有投資價值,但主要是用來住的。房屋短缺、樓宇老化、樓價過高,全部都是香港面對的重大問題,它們不只是眾多市民身上的重擔,而且還限制了許多行業的前景。政府當然有責任替市民紓困,替未來的發展鬆綁。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顧及可貴的自然環境,以及身邊那些活生生的歷史風物。如果沒有了郊野,沒有了讓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青山綠水,我們的生活就不可能完整。如果沒有了支撐我們的社區,沒有了承載記憶的舊建築,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了重心。因此,我將會在通盤權衡過所有條件和局限之後,探討填海造地和社區重建的各種方案,去提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條件。

香港人均壽命之高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我們出色的公共醫療系統功不可沒,政府當然要繼續令它更加完善。但只是長壽是不夠的,怎樣能夠讓全體市民,特別是長者都活得幸福,才是關鍵所在。
根據一些調查,香港人活得不快樂,或者就因為此,又有些人開始談論移民。我的心願就是讓「香港地」不單止繁榮,並且要讓所有人能夠享受更優質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單止沒有人想移民,還要讓其他地方的人嚮往,那才是一個更好的香港。

沒錯,一個更加好的香港是應該要讓人艷羡的,它應該充滿活力,充滿生氣。我們要推動社會向上流動,讓青年人看得見將來,讓他們相信這個地方,願意在這裏安家立業。

我們應該聆聽年輕人的心聲,與他們一同描繪出未來的藍圖。或者有些青年人想要創造出我們今天想像不到的事業;或者有些青年人想要為自己的社區開拓一處讓人休養生息的空間。

無論他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香港至少都應該是個能夠承載不同機會,孕育不同夢想的地方,畢竟這座城市的未來是在他們的身上。我未必看得到他們注定要實現的奇蹟,但是我決心要為他們的第一步打下基礎。

我的願景宏大,但是我不能夠獨力實現。我的同事常常都希望我可以變得更加口齒伶俐,想我今日用更動聽的方法,去介紹我心目中的美麗遠景。

我未必可以做得這麼好,但慶幸我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我願意聽,我願意用心去聽、去記、思考和感受其他人的說話,從中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和智慧。所以這麼多年來,和我共事過的人都覺得我至少是個易於合作的人。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歷練和專長,但由於我願意聆聽,他們都願意與我交流,給我一個機會,去共同實現那份願景。

我今天不是一個人走出來宣布參選,我今日是要向全港七百三十五萬市民發出一份邀請,讓我們一起努力,令香港變得更加好。

各位朋友,大半生回首,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最大的感悟。

我們很多人都曾經在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過,親眼目睹社會可以如何對立;偏見可以如何蔓延;矛盾和衝突可以如何無日無之。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這是社會的常態,甚至是結局。但後來,我們都看到,憑着信任、團結和希望,我們最終都可以達成和解,改革得以推行,歷史向前邁出一大步。

要讓香港變得更好,這個目標難不難?當然難!但是不難實現的願景,根本就算不上是願景。我相信這個願景,因為我這大半生的經驗令我明白,你可能不相信我一個人的力量,但是我相信你們,我相信香港。
多謝大家。

My Dear Friends,
It was during a time of great uncertainty some thirty four years ago, when China and Britain started negotiations on Hong Kong’s future, that I returned with my young family to Hong Ko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oined the civil service in this great city of ours.

I have been fortunate to have held in my34 years of public service a good number of positions in a wide range of policy areas that impact on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So much so that I dare to say: I know Hong Kong.

I have big dreams for this city of ours, and together, I know we can overcome the many challenges that stand in our way.

Hong Kong is a great city operating under the concept of‘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is is a unique framework that best suits our development. I have witnessed the tremendous clout that our nation now wields on the world stage, and I have no doubt that Hong Kong will become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on the back of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China, and visionary initiatives, such as‘One Belt One Road’ and FTAAP, that are at the beginning stages of implementation.

But we do need to check the disruptive elements that are threatening to curb our growth– the anger, the polarization, the occasional irrational talks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confrontation that has torn our society apart. Hong Kong never speaks with only one tongue, and has not followed only one dictum; Hong Kong does not just serve the business sector or the labour sector; Hong Kong does not just serve those born in the50’s or those in the80’s. Hong Kong is all of that.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today cannot be resolved by mere force and aggression; it requires restraint and modera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one. We must pay tribute to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and rationality in our society, the core values that provide a common ground for all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nd which the Government is duty-bound to preserve.

We became a great city because of our core values which include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integrity, freedom, democracy,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and caring for others. As the custodian of these values and strengths, the Government must refrain from undue interference, and provide at the appropriate junctu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our economy to become even more balanced and more diverse.

We became a great city because we have the flexibility to adjust. We believe that market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tool to create wealth and allocate resources, but markets can fail.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 we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market to serve society.

We cannot be blinded to the economic problems and wealth disparity that we face today. Instead of acting against market forces, our mission is to remedy its pitfalls and improve its implementation, helping those who have fallen through the safety net, and ensuring a decent livelihood for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Hong Kong.

A great Hong Kong also means that its people lead a healthy and respectable life. The present government’s diagnosis of the housing problem is largely correct, and I wish to state clearly my intention to keep producing more land and more housing to tackle the problems of housing shortage, ageing buildings and high property prices. These issues place a huge burden on our people. They are also stunting the growth of business in Hong Kong.

As we develop, we need also to keep in mind the necessity to preserve the priceless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ong Kong, and the heritage buildings that embody our collective memories. I shall consider all possible means, including large scale reclamation and urban renewal, to produce more land and to enable Hong Kong citizens to enjoy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A great Hong Kong also means that the people here should be able to lead happy lives, and see Hong Kong as their home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We are one of the longest living people in the world, but mere longevity is not good enough. We are told by various surveys that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re not happy, and that may explain some people’s wish to emigrate. It is my sincere wish to change these attitudes, and ensure that all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can lead fulfilled and happy lives.

A great Hong Kong would be a place brimming with vigour and vibrancy. It would be a place where young people are able to see a future for themselves, a place where they wish to raise a family and a place where their hard work would be duly rewarded.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their ambitions, whatever they are– starting a world-class business; pursuing further studies; or even dabbling in farming. And I wish to help them map out a blueprint for their future. I may not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it all, but I can help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t.


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not an eloquent speaker like many of you out there. But I do have a gift of listening and pondering deeply what other people say to me. People who have known me all these years find me easy to work with, and I find myself always surrounded by people with diverse talents and experiences.

Today I am standing before you, the7.35 million people of Hong Kong, not as a single person, but as a team of committed Hong Kong citizens with a common vision: to work together to make our city an even greater place to live.

Looking back on my life, my greatest realization is that confrontation, pessimism and prejudice are not inevitable. What we need is to rebuild trust, reestablish unity and rekindle hope. These are the three keys which are set out on the backdrop behind me. With the right measure of good will, faith and hard work, we can find the solutions, and we can write the history that we want to see.

What I fear most is that the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s that we have seen in our society recently have eroded permanently our courage and confidence to seek solutions. But, looking back on history, darkness always gives way to light- if only we could hold on to good will and hope.

Is it a difficult target to aim for? Of course it is. You may choose not to trust me to do it alone, but you must trust the collective faith and good will of all of us. Where others see a depressing situation, I see courage in changing the course of history; where others see a society torn apart, I see dawn at the end of a long dark night. If I can see a future for Hong Kong, so can we all.

I have done a great deal of soul-searching of late, and I can genuinely tell you that I am more determined now than ever to serve this city of ours. In fact more determined than what had urged me to return to Hong Kong in1982.

Ladies and gentlemen, I declare I am running for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52


曾俊華:港獨侮辱港人感情
對23條及8.31框架立場模糊



曾俊華

【特首戰開打】
【本報訊】一直被傳不獲中央「開綠燈」參選特首的前財爺曾俊華,在參選記者會上主動談及港獨,直指妄言要搞港獨的人侮辱了港人感情,強調要擁抱國家、面向世界才有更好的香港。但被問到會否為《基本法》23條立法、放棄8.31框架等,他均無正面回應,指須視乎政治環境是否適合重啟政改。已經宣佈參選特首的退休法官胡國興狠批他政改立場軟弱,直指:「Hea夠喇,John!」
記者:鍾雅宜

曾俊華在20多分鐘的記者會開場白中主動談及中央極關注的港獨問題,他先指「愛國愛港」從來不是一句空話,稱早在97回歸前,全港上下已經證明了對國家的感情,指「今日嗰啲極少數是非不分、妄言要搞港獨嘅人,我想知道佢哋憑乜嘢去否定我哋嘅歷史,侮辱香港人嘅感情?」

但他未如現任特首般發炮狠批,指中國從來就是港人身份認同的核心,真正的香港從不狹隘自戀、故步自封,更稱「擁抱國家,面向世界,先係真正偉大嘅香港,一個更好嘅香港」,相信香港更好正因為一國兩制這偉大構思。

不滿非黑即白主張割裂社會

曾又提到目前有種種阻礙香港發展的負能量,如一些非友即敵的心態、非黑即白的主張割裂了社會,不單阻礙政府施政,更令社會瀰漫一股怨氣和怒火,呼籲社會放下固執偏見,「香港既唔只係我嘅,亦唔只係你嘅;香港屬於我哋每個真正香港人」。

曾其後多次被問及會否重啟政改、爭取撤回8.31決定,以爭取泛民選委支持,均未正面回應,只稱8.31不是港人立場,而是內地帶進來,香港需要處理,但政治環境相對2014年(人大拍板8.31之年)若無改變,貿然提出重啟政改,只會如同「撼頭埋牆」,令社會更不和,是不負責任,認為先要與社會各持份者正式對話,看看能否取捨,互相妥協。

問及會否重推23條,曾強調政府就23條立法是憲制責任,但知道爭議相當大,政府須創造合適的社會氣氛,才能推動立法;又直言現時社會撕裂是源於市民不信任政府,若政府沒有市民信任,很難團結社會,所以下屆政府應該休養生息,但他指並非甚麼也不做,應做的政策仍要推行。

胡官轟政改立場軟弱「Hea夠喇」


胡國興昨狠批曾俊華未能回應社會對普選的訴求。胡國興fb圖片

其政改等立場受到對手胡國興狠批。胡官在facebook上載片段直指:「Hea夠喇,John!」批評曾俊華政改立場太軟弱,有負市民所託,未能回應社會對普選的強烈訴求;又指後梁振英時代,下屆政府首要任務是要全面、準確反映港人意願,重啟政改修補社會撕裂。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指曾俊華指出了現屆政府管治問題,亦令港人感到希望,坦言對曾俊華期望較林鄭月娥高,但對曾未有就8.31框架表態感失望,指每個候選人都應該就重啟政改的時間及普選方案提出建議,以解決香港管治問題。胡指現階段較難說支持誰成為特首,民主黨將會視乎政綱等再作考慮。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342

【特首選戰】神級攝影師又出手
薯片叔大晒溫馨寫真


曾俊華昨日終於正式宣佈參選行政長官,而當另一參選人林鄭月娥表明自己無計劃開設facebook戶口,「薯片叔叔」卻一直默默經營facebook戶口,開放予公眾留言,亦為了參選而開設新專頁。他的專頁近來所上截照片大獲好評,有網民大讚「根本就係電影級構圖」、「美國總統大選feel,好高level!」。早前亦有人以專業攝影角度撰文,形容由其鏡頭運用、構圖、光線處理及敘事元素等分析,顯示照片出自報導攝影背景高手,令人好奇攝影師的身份。

昨日記者會後,曾俊華的專頁上截多張照片,亦藉此向支持者表達謝意,「這是漫長的一天,感謝有你們的陪伴與支持」。當中有數張溫馨寫真,例如曾太為丈夫「打呔」、兒子(曾雕龍)將「香薰油」搽在父親頭頂幫助他放鬆等等,有網民笑言「似開蓋換電芯」、「呢啲就係真正嘅加『油』」,亦有人指描述有誤,「這是精油不是香薰油啦」。

【網民點講】
Fai Fai Pui:攝影師巧妙運用對稱,主角位於中間,兩邊的空間對稱,令人望落相當舒服!
Evania HK:成家人都雙親雙愛,成功人仕必有的條件,曾生,你掂架!祝你成功!
Yo Yo Wang:修身齊家你都做到了,向下一步進發!
Helen Ng:睇落好舒服自然
Eliza Yeung:整個團隊都要讚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54

AO一姐做骨幹 陣容仍遜林鄭


曾俊華昨與妻子、兒子及競選辦成員召開記者會,宣佈參選行政長官。何家達攝

【本報訊】現身昨日曾俊華宣佈參選記者會上的支持者,大約分為退休公務員、喇沙書院舊生以及前記者三大類。有AO一姐、人稱「Ca姐」的公務員事務局前常任秘書長黎高穎怡擔任競選辦秘書長,相較林鄭有多位政治紅人助選,包括夏佳理及陳智思等,曾俊華則相對遜色。

出山相助曾選特首的人不為公眾熟悉,提早退休的57歲公務員事務局前常任秘書長黎高穎怡任競選辦秘書長,食物及衞生局前常任秘書長李淑儀任高級顧問。曾與林鄭月娥競選辦主席夏佳理合夥經營律師樓、民建聯黨員方和,則任曾競選團隊法律顧問。

唯一較有政治色彩的是為助選而辭去民主思路總幹事的袁彌昌,他說自己追求中間共識政治,希望政府要做到包容、能兼容跨越不同政黨。幾位曾任職《大公報》、《明報》、《蘋果日報》、《星島日報》、《信報》的記者也是助選職員。

約8名就讀曾母校喇沙書院的師弟亦到場支持大師兄。喇沙書院舊生會前會長江明熙醫生稱認識了曾10多年,指幾日前獲曾邀請,想了一晚便告假來支持他,他形容曾為人誠實,希望他可團結香港。
■記者姚國雄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59

被批評Hea做 稱背後靜靜工作


曾俊華指政府是團體工作,難找到一件事是某一人做,但指過去經濟危機,本港在財政及經濟上都是比較穩定。

【本報訊】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記者會突然翻舊賬,指不認同當年每人派6,000元做法,暗插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對於有指曾當日受壓力下才派錢,質疑他日後能否頂住來自中央及港府壓力,曾相信中央和港府都是合理機構,希望見到及聽到合理解釋,他會作合理游說。至於被批評無政績,曾直言政府是團體工作,難找到一件事是某一人做,但指過去經濟危機,本港在財政及經濟上都是比較穩定。

昨日記者會上,有傳媒問曾俊華如何回應被批評「Hea做」司長,及至今仍有人「抽水」,指派6,000元政策是因政治壓力才做,日後如何能在壓力下堅持初心,如何能游說市民。

指推行政策會合理游說

曾俊華回應時無直接評論被抽水一事,只稱相信中央和港府是合理機構,會想見到、聽到合理的解釋,他未來推行政策時,亦會繼續作合理解釋及游說,「(解釋)點樣係對香港好,點樣係對國家好」。

對於建制派批評曾過去9年政績令人印象不深,曾俊華坦言政府做事是團體工作,「好難搵到某件事係一個人做」。

曾俊華又提及自己過去作為財政司司長,主要工作在於經濟、財政方面,尤其是自2008年(即全球金融危機)至今,歐洲一些國家瀕臨破產、日本及美國舉債等,「但喺呢一段時間嚟講呢,我哋喺財政、經濟上面都係比較穩定」。

曾俊華強調,「唔係話突然間我想創造一個危機出嚟,先至去處理嘅」,而是在背後靜靜工作,保持一個穩定、良好的經濟環境,令香港巿民可以安居樂業。
■記者鍾雅宜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67

林鄭:盼有一場君子之爭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左圖)及林鄭月娥(右圖)昨晚出席中聯辦新春酒會。

【本報訊】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與另一參選人葉劉淑儀,昨日同場出席中聯辦新春酒會。林鄭酒會後稱,歡迎曾俊華正式公佈參選特首選舉,令特首選舉情況更明朗化,期望有一場公平公正、君子之爭的選舉,拒評自己比曾俊華有何優勝之處,只稱:「我諗最好由市民評價,最終亦要選舉時由選民決定。」同場的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透露,她已答應林鄭邀請,出任其競選資深顧問,表明支持林鄭參選。

張曉明拒評特首人選

中聯辦昨舉行新春酒會,主任張曉明拒評下屆特首人選,只在致辭時指希望香港新一年政通人和、穩中有進、增添正能量、提升和諧度。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昨日則封口拒評特首選舉。林鄭及葉劉淑儀均有出席酒會,而林鄭明顯較受賓客歡迎,索取合照人數比葉劉多,其餘兩名特首參選人曾俊華和胡國興未見現身。

范太任林鄭競選顧問

同場出席酒會的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表明支持林鄭月娥參選特首,透露自己已答應林鄭邀請,出任其競選資深顧問。問到為何在現時4名特首參選人中,選擇支持林鄭月娥,范太指因為林鄭是一個做事很投入、很有能力,亦對香港很有心的人,盡力去面對困難問題,「唔會因為嗰件事困難呢,佢就側側膊咁樣走」。

問到曾俊華是否擁有上述條件時,范太指曾俊華在任時,或「未有機會」面對完全反對政府做法的人,又形容曾俊華是個好人,但下屆特首是個非常艱難的工作,指任何人若未能當選,可能是「塞翁失馬(a blessing in disguise)」。問到林鄭當選的機會有多大時,范太指:「我唔知喎,要香港市民決定。」
■記者林俊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76

葉劉晤民主黨 分歧仍大


葉劉淑儀昨與民主黨中委會面,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左)指較難提名對方。

【本報訊】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表明會爭取非建制選委支持,而早前盛傳遭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撬票」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昨與民主黨會面簡介政綱,希望爭取民主派選委票。不過雙方會面後均指在民主理念上的分歧大,葉劉稱不期望一、兩次會面可取得提名,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則明言較難將提名給對方;專業議政郭榮鏗則表明,民主派是否提名曾俊華,要看曾能否清楚說明對政改及人大8.31的立場。

胡志偉盼曾闡述治港藍圖

葉劉淑儀昨與民主黨中委會面一小時,她直言:「最大分歧是對民主睇法,民主黨認為要無篩選畀唔同候選人參選行政長官選舉,我表示中央8.31決定已經作咗,冇得推翻,亦都冇得撤回。」她承諾一旦當選會向中央反映香港真實情況。

對於曾俊華參選,葉劉稱歡迎有競爭選舉,又指昨與廠商會選委會面,對方亦稱要待了解候選人後才決定,故認為目前談取得多少提名是言之過早,她指會爭取民主派支持,但是要「有底線爭取」。

胡志偉則指,葉劉認為有篩選的特首選舉符合她的想法,甚至認為擴大功能組別已可,對民主黨來說並非普選「合適嘅路徑」,要民主黨提名她絕非易事;而曾俊華願意指出社會撕裂的問題,方向正確,不過卻未有清楚指出會用甚麼方法及策略解決問題,希望對方日後闡述治港藍圖。而他個人對曾俊華有更大期望,但現時表態支持哪位是言之尚早。

專業議政郭榮鏗則指,民主派選委將開會討論提名問題,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他又在facebook留言指,歡迎曾參選「力抗西環同某些人士試圖操控特首選舉」,但強調曾必須清楚說明他對政改及人大8.31的立場。
■記者陳雪玲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79

西環集中營:
焗撐林鄭選委對西環半信半疑


曾俊華昨宣佈參選,兩名前司長開始落場「跑馬」。

隨着曾俊華昨宣佈參選,兩名前司長開始落場「跑馬」,而人大常委范徐麗泰亦公開挺林鄭月娥選特首。有政界中人指,雖然西環干預選舉、為林鄭助選消息已傳到京城,但「只准為林鄭站台,不准為曾俊華助選」的西環「紅燈」似仍未除下,但他笑言那些被威逼利誘挺林鄭的選委,私下對林鄭的勝算評估又是另一回事。

部份人只是看風向

有政界中人對季陶笑言,近日出席多個政、商飯局,不乏選委會成員,不約而同稱西環指林鄭是所謂「中央」支持唯一下屆特首人選,「所以認同也好,不認同也好,都要撐林鄭」,但其中一次飯局,突然有人起哄輸賭下屆特首人選,「其實賭注都係豪食一餐,就算要一萬幾千,在席嘅人畀得起有餘」,但有聲稱挺林鄭選委「縮沙」不肯參與,自稱對西環的「紅燈」只是「信住一半先」,「佢話要賭起碼等過埋年先,睇清楚西環有冇假傳聖旨,話唔定到時風向又變,冇理由𠵱家真金白銀咁快下注」。

另一政界人士指,其實不少沒有明確立場的建制選委,挺林鄭只是「看風向」,只要北京風向變,如北京表明支持有競爭選舉,他們隨時不支持林鄭,「冇西環咁大力㩒掣,根本冇咁多人會撐佢」。有民主派中人更引述一名建制商界中人「另類選情分析」,認為曾俊華選情非如此悲觀,「佢話當年『江握手』一次,江澤民就捧咗董建華上去做特首;習近平同曾俊華握兩次手,如果捧唔到曾俊華做特首,咪即係話今日『習核心』權威不如當年『江核心』?作為中國一哥,習點可能忍到咁冇面!」所以他認為曾絕對有翻盤機會,非西環所言絕無機會做下屆特首。

季陶

季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