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作品耐人回味半世紀 《老夫子》王澤逝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70104/19886174

作品耐人回味半世紀
《老夫子》王澤逝世



以筆名王澤創作《老夫子》的王家禧元旦日在美國逝世;圖為2001年他接受《蘋果》專訪時留影。

【本報訊】漫畫《老夫子》的原作者王家禧元旦日在美國逝世,享年93歲。《老夫子》在香港及東南亞出版逾半世紀,估計累積售出近一億冊,又曾多次改編拍成電影。王家禧筆下的老夫子、大番薯等經典漫畫人物,曾為幾代人帶來歡笑,是港人的「老朋友」,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記者:麥志榮

老夫子facebook網頁昨宣佈,「王家禧於美國時間2017年元月一日凌晨5時57分,因年老器官衰竭安詳離開人世。一生酸甜苦辣都嘗過的王家禧,對於人生起伏處之泰然。他對生命的熱愛,透過幽默的筆,一一展現於《老夫子》,陪伴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曾是銷量最高漫畫刊物


王家禧由1962年起以長子王澤名字為筆名,創作出身穿長衫馬褂的老夫子,最初在報章刊登,兩年後由吳興記書報社推出單行本,出版至今,曾是銷量最高的漫畫刊物。吳興記老闆吳中興昨接受有線電視訪問,以筆代言稱對王家禧去世感到很難過。

出版了半世紀的《老夫子》前後共出現過近500個角色。據王家禧長子王澤表示,老夫子反映了王家禧好玩、好動的性格。秦先生是他一直夢想的靚仔模樣;而大番薯是他自嘲又肥又矮;而陳小姐,其實就是他妻子陳玲玲。《老夫子》另一特色是常以四字成語作標題,其中常用的「耐人尋味」最是耐人尋味,但他近年自爆,以「耐人尋味」為題只是「諗唔到寫乜」。漫畫家馬龍表示,60至70年代民生艱苦,娛樂不多,《老夫子》全以生活小事為題材,對白精簡,老幼咸宜,所以紅極一時。《老夫子》人物的表情及動作非常到位,有差利卓別靈默片的身體語言的特式,可見王家禧是以專業態度創作,「唔係求其畫個公仔嚟搵食,笑話要畫到引到人笑,其實唔容易」。

另一漫畫家尊子表示,《老夫子》是小時候必看漫畫之一,內容「好貼地,又好搞笑」,其中老夫子用各種方法對付死飛仔和惡霸,令他印象最深刻。《老夫子》可以延續數十年,就像迪士尼一樣,對每一代小朋友都吸引,不會過時。

反映香港社會新舊交替



作家陶傑曾分析《老夫子》受歡迎有其文化背景,內容反映了當年香港社會新舊交替的情況,最初作品中亦有反共色彩,如其中一篇寫老夫子乘火車睡着,醒來已在內地,他筆下的內地人都穿毛裝、樣貌醜惡。

《老夫子》曾多次改編拍成電影,王家禧曾在《老夫子2001》中粉墨登場。而電影男女主角謝霆鋒和張栢芝亦傳聞因電影中一吻定情。導演邱禮濤昨表示,王家禧「係一個好樂觀嘅老人家,好緊張老夫子裏面每一個故事人物」。

曾在2003年《老夫子之反斗偵探》聲演老夫子的杜汶澤對王家禧離世表示傷心:「我細個鍾意睇《老夫子》,唯一娛樂係每周等周日同阿媽飲茶,扭計買一本。痛苦童年,《老夫子》係我細個美好回憶。」

為《七彩老夫子》唱主題曲的彭健新是《老夫子》迷,他稱王家禧喜歡釣魚,所以常畫釣魚題材。「佢啲嘢好好笑,係我哋童年回憶,有邊個冇睇過《老夫子》,好傷感!」

商經局局長蘇錦樑昨發表聲明,對王家禧離世表示深切哀悼;而《老夫子》亦有在台灣出版,台灣文化部表示《老夫子》是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該部深表懷念。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4/19886176

長子接棒 布鞋變波鞋



【本報訊】王家禧的長子王澤(圖)在1995年起「名正言順」接班創作《老夫子》,但子承父業其實並非王家禧的心願,他一直告誡各兒子:「畫畫只能乞食」。然而王澤不但延續了《老夫子》的生命,還將《老夫子》發展成為品牌,近年推出3D電影、電腦遊戲、玩具等周邊產品。

告誡子「畫畫只能乞食」

王家禧有六個兒子,他從無刻意培養兒子接班,還告誡他們「畫畫只能乞食」。但結果長子王澤接手創作《老夫子》;二子王瀚搞動畫;三子是建築師;四子王灝任職Pixar,是《五星級大鼠》(Ratatouille)的幕後製作人;五子王滔工商畢業,做文具設計;六子王淦亦在搞動畫,曾製作美國卡通《黐孖B》(Beavis and Butt-Head Do America)。

王澤1950年出生,留學美國修讀建築,後在大學任教。據他表示,當年老父在美國患病,需要接受連串治療,沉重的醫療費用令他們一家不勝負擔,他於是想將父親舊作重新整理出版賺一點錢幫補。誰料重溫父親的作品過程中,令他決心接手創作下去。近年他更在台灣成立老夫子哈媒體有限公司,發展各類以老夫子為品牌的周邊產品。

王澤表示,他接棒時,「老竇留給我的限制不多,就是不涉政治,不涉暴力色情」。他百分百模仿父親畫風,保留了老夫子的形象。但也有不少長期讀者留意到,王澤筆下的老夫子,比王家禧時體形纖瘦了,而腳上穿的布鞋也換成波鞋。
■記者麥志榮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4/19886053

老夫子展明加開半場


展覽中的老夫子卡通人像甚受遊人歡迎。許頌明攝

【本報訊】香港藝術中心正於動漫基地舉行向大師致敬系列三──王澤《想入非非──老夫子漫畫作品展》,將延長展期至明日下午,免費入場,期望更多人參觀作者王家禧真迹。昨不少市民專程到展覽憑弔,包括特首參選人胡國興。

胡國興昨午近4時到場,逗留約半小時後離開。他自稱「細細個都有睇《老夫子》」,覺得內容幽默有趣,「聽到王老先生過咗身嚟紀念一吓,呢個係香港人嘅集體回憶」。他又說子女亦有看《老夫子》,更藉此學會不少中文成語,「好似耐人尋味呀咁!」

年僅18歲的周小姐迷上《老夫子》10年,認為內容有趣,「冇對白都有成個故事出嚟」。25歲的秦小姐從小學起追看《老夫子》,認為標題得意,從中學習不少成語,感謝王繪畫很多深入民心的故事。


老夫子主題餐廳去年8月開業。王心義攝


展出60年代封面手稿

71歲的陳先生稱追看《老夫子》數十年,曾收藏10多本《老夫子》,認為內容吸引,字句精警,是港人集體回憶,值得承傳下去,希望王家禧長子王澤能繼續畫下去。

香港藝術中心於灣仔茂蘿街動漫基地舉行的《老夫子》展覽,由去年12月10日起,包括展出首次曝光的60年代封面手稿與漫畫原稿等。節目及營運經理盧家彥表示,展期原今晚8時結束,現延長至晚上10時關門,並於明日加開半場,由上午10時至下午1時,免費入場。
■記者李詠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4/19886061

全球首部漫畫登國際拍賣 


《老夫子》一組4幅彩色手稿2008年以逾25萬元成交。蘇富比提供圖片

【本報訊】《老夫子》陪伴不少港人成長,其手稿極具收藏價值。《老夫子》在2008年曾獲拍賣行蘇富比邀請,成為全球首個登上國際藝術品拍賣的漫畫作品。拍賣作品屬王家禧早期創作的兩組漫畫手稿,包括一組四幅黑白手稿及一組四幅彩色手稿,最終兩組手稿分別以高於估價的21.1萬及25.9萬元成交。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亦於2014年8月舉行「耐人尋味:王澤(王家禧)老夫子手稿展」,免費展出逾120幀於60至80年代創作的《老夫子》珍貴手稿,涵蓋四格至六格漫畫及封面作品。每幅手稿以售價5萬至10萬元供私人洽購。

英國拍賣行佳士得亦曾於2012年11月舉行「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拍賣三組《老夫子》手稿,分別是兩組黑白手稿及一組三幅彩色手稿,估價約8萬至12萬元。結果彩色手稿以10萬元成交。

主題餐廳菜式成語命名

《老夫子》亦進駐飲食界,去年8月成立的「老夫子餐館」是本港首間《老夫子》主題餐廳,由王家禧長子參與餐館及餐牌設計,全部菜式均以漫畫中四字成語命名。其負責人徐汶緯昨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對王離世感突然及可惜,但認為對方「一生帶咗好多歡樂同回憶畀香港市民,我哋能夠做到老夫子餐廳都好開心」。
■記者紀靜雯、黃依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4/19886071

被指抄襲內地漫畫家朋弟


朋弟1930年代創作系列漫畫《老夫子》。

【本報訊】上世紀60、70年代王家禧的《老夫子》出名後,有學界人士指他涉嫌抄襲內地漫畫家朋弟(1907-1983,原名馮棣)的同名原創,其時因中港隔閡未惹波瀾;2001年內地作家馮驥才出書《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專論此事,事件才廣受關注。

馮驥才在書中指,王的《老夫子》與朋弟1930年代所創作發表的系列漫畫《老夫子》,無論人物外形或性格都十分相似。朋弟創造的3個漫畫人物老夫子、老白薯及阿摩林,都能在王的《老夫子》找到影子。

朋弟的《老夫子》早年風靡北京、天津,至50年代京津一帶仍可找到,可見流傳甚廣。朋弟的《老夫子》聞世時王家禧也在天津,約10多歲,愛好繪畫。王移民香港後於60年代發表同名漫畫《老夫子》,曾有人問他是否認識朋弟,他稱「認識認識,很熟!」


朋弟

馮驥才直指王涉抄襲朋弟作品,王對此事反應十分低調,只透過其兒子轉話否認抄襲,並稱有人故意抹黑。而擁有《老夫子》版權的老夫子哈媒體一直矢口否認抄襲。

1970年代是王創作生涯顛峯期,而當時身在內地的朋弟卻十分悲慘,受文革批鬥不能再畫。當時有人把香港熱爆的《老夫子》漫畫帶給他看,窮困潦倒又卧病在床的朋弟看到後一句話都沒說。1983年電影《山T老夫子》在港上映,朋弟同年去世。
■記者陳永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30131/18151358

元氣堂:老夫子 抄足五十年?



「老夫子是抄襲回來的?怎可能。」當初聽到這說法,記者也震驚得不能置信。但原來在漫畫界內,它已流傳了二十年。近日某商場舉辦老夫子五十周年回顧展,高調宣傳,同時卻傳來另一種聲音,二十年前出版漫畫文化雜誌《漫畫讀物》的彭志銘很氣:「離晒譜,二十年前我們收到內地朋友的資料及原稿,發現老夫子是朋弟在四十年代的原作,它不但造型一樣,名字一樣叫老夫子,我們甚至找到連笑料也一樣的作品!」
記者:何兆彬
攝影:林栢鈞、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彭志銘:可恥中的可恥!



次文化堂堂主彭志銘(左)九十年代初出版《漫畫讀物》,發現老夫子抄襲疑雲;楊維邦(右),漫畫家、八十年代尾與尊子等人創作香港漫畫研究社,研究過去百多年中國漫畫歷史。

彭志銘:可恥中的可恥!

「當年我出版《漫畫讀物》,那是全港第一本漫畫評論雜誌,出版到四期錢都蝕光了,本來就打算執,那知道這時楊維邦收到馮朋弟(原裝上海《老夫子》)朋友寄來的幾篇文章,當時沒有雜誌願意刊登。這時剛好看到王澤接受訪問,說出自己如何構思老夫子的過程,我們一看就光火了,決定一定要出版!」次文化堂彭志銘:「那時沒錢,要儲一陣子錢,才可以出版。最令人感嘆的是王澤最紅的時候——即60-70年代,剛好是原作者馮朋弟最悲慘的年代,因為內地正經歷文革!當時有朋友曾把香港《老夫子》帶給馮朋弟看,朋弟無言以對,這世界多悲涼!其實每個創作人都模仿過人,但你怎樣也不可能說是你自己創作呀!」據「正史」記載,王家禧60年來港,繪畫老夫子時取用了兒子的名字「王澤」作筆名,約千禧後,由兒子王澤接管《老夫子》的一切,直至今日。研究顯示,原作《老夫子》創作人朋弟與王家禧同樣生於天津,30-40年代在天津一帶出版《老夫子》,大受歡迎,但日本侵華時停畫了,到中共建國,他再被禁止畫漫畫。1960年王家禧來到香港,畫的不是《老夫子》,但1963年一畫《老夫子》就大紅大紫。九十年代初,朋弟的朋友帶着他的舊作及部份在五十年代繪畫的新作,找楊維邦及彭志銘「申冤」,寫成專題刊於《漫畫讀物》。2001年,內地文化人馮驥出版《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又出版過約十期原版《老夫子》,抄襲說法才開始在文化圈內流傳。彭志銘一講就氣氣沖:「主流傳媒不報,當年我們透過朋友,去問王澤(兒子),他一句就說我們污蔑他父親,這是可恥中的可恥。」


■當年彭楊二人,拿着朋弟的稿件,一頁一頁的翻閱《老夫子》,發現這幅四格漫畫,分鏡、笑料、起承轉合,全部一樣。(上:朋弟作於三十年代,下:香港老夫子作於1965年)


■九十年代初出版《漫畫讀物》,專題是「老夫子歡笑背後」。


■朋弟原作,後來由文化人馮驥才以《老夫子》、《上海現形記》等名義再出版。


■楊維邦收藏,當年極早期的《老番薯》(未叫大番薯),作者「萌芽」字形似「朋弟」,其實就是王家禧(王澤)。


■朋弟筆下的人物:(左起)老白薯、老夫子、阿摩林。

楊維邦:不怪王家禧

「朋弟的《老夫子》在四十年代天津出版,曾經很受歡迎,但遇上了日治時期。」楊維邦說。彭志銘:「因為他出名,日本人曾找他繪畫宣傳畫,但他不肯,然後漏夜跑回家鄉,這就是當代的文人骨氣了!」楊:「當年他在天津的《銀線畫報》發表,專欄也叫《老夫子》。謝其章的《漫話漫畫》說到朋弟很潦倒,王澤很風光,作者認為王澤剽竊了朋弟的財產!但其實我不同意,朋弟是因為大陸的政治環境下,完全不讓漫畫家畫這些東西才會如此,解放初期他曾經重新再畫,但畫了兩期又被禁了!他的潦倒,一是由於四十年代他是名士,但之後這類文人都被壓制,二是政治上不容許他畫這些漫畫,三是是他的私生活也出了問題。於是他後來到了戲曲研究社畫插圖,晚景很淒涼。二人都來自天津,傳聞朋弟跟王家禧是相識的,而王澤最初來港,筆名叫萌芽,『萌芽』這兩個字跟『朋弟』不是十分相似嗎!我認為他也是在紀念馮朋弟。」楊維邦八十年代與尊子等組成「香港漫畫研究社」,他研究過去百多年的中國漫畫,對整個漫畫史倒背如流,但他並不怪責王澤,「他當然有承接了馮朋弟的《老夫子》,例如朋弟的作品,都用四字詞語做標題,又例如當初的《老夫子》是四格的,王澤連手繪的一二三四,四個字也是一樣的。但王家禧也加了自己的努力。他開初大概是把家鄉的漫畫帶來了香港,沒有想過會大紅大紫。唉,其實當年畫漫畫的人都係搵兩餐,王家禧當年一個人帶兩個孩子來港,先要搵兩餐,大概沒想過會大紅大紫,到了後來如果承認畫作來自朋弟,搞不好對方後人要求賠償的話,會很長手尾。」


■六十年代推出,第一期《老夫子與秦先生》。


■《老夫子》當紅期,抄襲本也不少,例如《奇夫子》、《小夫子》。

當老夫子是老朋友

楊維邦自幼喜歡漫畫,小學時代,看着《老夫子》出版,由第一期就開始讀,一讀就愛上,「我記得很清楚,《老夫子》第一期是我爸爸買回來的,他在家中一看就笑了出來,我們幾兄弟見他看完就拿來讀,一讀之下,十分新奇。」他當時夜晚我在一天主教學校補習,當晚就把漫畫帶回學校,「同學們爭相傳閱,覺得十分新鮮!當時《老夫子》是雙周刊,因為王澤有兩個專欄,在《新報》是六格的,在《明報》是四格的,兩者一個月加起來就有六十幅,這樣子每兩星期就夠稿出合訂本了,我每一期都買。」他記得當初《老夫子》專欄內只有老夫子,《秦先生》是另一個專欄,由秦先生做主角,後來兩者才會玩Crossover,第一期合訂本叫《老夫子與秦先生》,第二期大番薯才在漫畫內出現。「大番薯也是來自朋弟的,朋弟的原作中,他叫『老白薯』。」

老夫子一出就爆紅,但他跟老夫子熱戀只有四五年,「一到中學就看日本漫畫了,其水準是本地漫畫不能企及的。《老夫子》到了八十年代開始進入低潮期,橋段開始重複,又由於有東南亞市場,不能畫得太香港化,從前老夫子到百貨公司逛是會遭人白眼的!到九十年代雖然有讀,但就把它當是一個老朋友。」

漫畫人點睇?


袁建滔:要還歷史公道
(《麥嘜》電影、《長江七號》動畫版導演)

「二十年前聽到這件事,很震驚。所以《老夫子》五十周年到處找人畫賀圖,我馬上拒絕了。但過了這麼多年,叫我拿王澤老先生出來批評也沒用,我只想還歷史一個公道。做創作,過得自己最緊要也過得人。」


林祥焜:不用太生氣
(漫畫家)

「當初聽到很震驚,無可否認,係有九成似。但我不認為要怪責王澤父子了,他後來的創作,已開創了自己的天空。大家也不用太生氣,因為這些五十周年的活動,早已變成了商業活動。」

王澤回應抄襲一事:

記者透過展覽商場向王澤要求回應,赫然發現,老夫子原來已由漫畫變成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王澤與生俱來的幽默感所創造出耐人尋味的詼諧港式漫畫,感動無數港民,在香港民眾心中『老夫子』為小人物發聲,老夫子的幽默是獨一無二的。這次活動亦得到老中青一百多位知名漫畫家/插畫家踴躍力挺,原因在於老夫子就是最經典正宗的香港漫畫代表。『老夫子』漫畫不但是道地的香港漫畫,亦早已衝破地域,在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受到歡迎。」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