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港府拒續FCC副主席簽證 美商會罕有發聲:損港經濟地位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09/20517936

港府拒續FCC副主席簽證
美商會罕有發聲:損港經濟地位



【六大新聞團體撐馬凱】六大新聞團體昨日到政府總部抗議,促請港府解釋拒批馬凱工作簽證一事。謝榮耀攝

【本報訊】港府拒向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續發工作簽證事件引爆的政治風暴,連日來不斷擴大及升級。繼六大新聞團體昨日到政府總部抗議,過去罕有批評港府的美國商會也發聲明,指事件已令外商憂慮,直斥任何壓制新聞自由舉動,均損害香港經濟地位及競爭力;《金融時報》更在社論中形容事件令人不寒而慄,反映香港基本權利遭北京不斷侵蝕。
記者:梁穎妍

本身是《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的馬凱被指在FCC主持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演講,遭港府秋後算賬拒續發工作簽證,獲多個香港及國際新聞組織聲援。FCC昨聯同香港記者協會、獨立評論人協會、國際記者聯會、大專新聞教育工作者聯會及無國界記者等團體,帶同1.5萬個來自市民及傳媒工作者聯署信到政總外抗議,促請港府解釋事件。獨評人協會召集人呂秉權指斥,港府將政治紅線凌駕受《基本法》保障不同政見的言論及集會自由權利,「莫須有做法,起好壞先例,將大陸做法搬嚟香港。」

除了傳媒組織外,連在港外商也為事件發聲。美商會罕有發聲明,商會總裁Tara Joseph在聲明中指出,今次事件向外界發出一個令人憂慮的信息:「沒有新聞自由,資本市場不能有效運作,商業和貿易也不能可靠地進行」,強調任何壓制新聞自由的舉動,均會破壞香港作為龍頭的金融和貿易中心的競爭力,「香港理應向國際商界說明,在香港這個世界級城市,言論自由、通訊自由仍是穩固,以讓商界考慮香港作為一個重要的中心」。

歐盟:新聞自由受保障成疑


香港美國商會總裁
Tara Joseph

聲明更提到,事件引起國際商界圈子注意,因香港一直以來也是開放給記者和編輯的開放社會,多間大型國際傳媒也因香港有法治、聯繫性和言論自由,以香港作為總部,新聞自由、國際傳媒和本地傳媒是香港賴以成功核心部份:「我們也是支持自由貿易、市場開放、有道德和負責任的商業行為,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是支持具透明度和資訊流通的核心價值。」有商界人士稱,美商會以往極少在政治議題表態,「即使在佔中、政改都唔會企任何立場」,公開批評港府更是絕無僅有,「可見外資對今次件事幾憂慮」。

繼英國外交部、美國駐港總領事館之後,歐洲聯盟駐港澳辦事處發言人昨亦回覆查詢指,正密切留意事件,直言新聞自由本受《基本法》和《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保障,如今卻成疑問。而馬凱任職的《金融時報》也發表社論表示,指當局拒絕續發馬凱簽證感非常遺憾,質疑是對他在FCC主持民族黨演講作「報復」,事件向香港每一個人發出「令人不寒而慄的信息」,凸顯北京對香港控制不斷收緊、法律及國際協議保障香港的基本權利正不斷受到侵蝕。

面對傳媒組織及外資批評,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昨晚回應事件,強調入境處處理簽證根據現行入境政策及法律作決定,又稱現時香港有80間外國傳媒機構在港運作,他們均享有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至於事件是否和宣揚港獨有關,張強調港獨違反《基本法》及國家憲法,政府絕不容忍。

建制派議員:港府手法不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就強調,香港特區政府是按照《基本法》實行出入境管制,特區政府有權就是否批准在港工作簽證延期申請作出決定,重申權力是毋庸置疑,「看不到事件對香港聲譽會產生影響」

自由黨黨魁鍾國斌認為,雖然現時馬凱的事件未見得對本港營商環境有影響,不過他亦提到,香港美國商會向來很支持香港的發展,亦與本港商界「好老友」,反問港府「點解搞到AmCham要出聲?」

鍾認為,當局今次的處理手法相當不智,令原來已平息的FCC事件再度「煲番大」,是「小事變大事」。他覺得當局要好好處理餘下問題,包括要說服到國際商界和國際傳媒,今次「係好個別嘅事件,最好話以後唔會再發生」。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09/20517954

「二次懲罰」僅批7天旅客簽證


馬凱周一凌晨由泰國曼谷返港時婉拒回應記者提問。

【本報訊】港府向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開刀」,拒絕其工作簽證續期申請事件,已引起國際社會及傳媒猛烈抨擊,但港府不但置若罔聞,更對馬凱施以「二次懲罰」,對昨返港的馬凱只批7天旅客簽證,換言之要馬在一周內離港。有立會議員批評港府做法決絕,明顯因為政治理由針對馬凱。

一事上周五曝光,馬凱周一凌晨時分由泰國曼谷返港,當時已有傳他只獲批7天旅客簽證,到他步出禁區面對傳媒追訪,未有透露為何入境時間較一般長,亦未有提及簽證問題,僅表示回到香港很高興,指香港是他多年的家,又連聲婉拒回應,只不斷重複稱很遺憾,暫時不能評論事件。

葉劉:畀佢執齊嘢馬凱的工作簽證被拒走

《金融時報》昨午則發聲明,指馬凱前日返港後只獲批一個7日簽證,「入境處並沒有提供一個解釋,為何只批出一個短時間的旅客簽證,我們會向香港政府當局尋求為何拒絕向他(Victor Mallet)續批工作簽證的解釋」。據悉馬凱在入境時被查問一段時間後,才能正式入境香港。FCC主席Florence昨於政總抗議活動上稱,對馬凱僅獲發短期簽證並不知情,又多次重申待當局給予一個合理解釋,才會回應事件,被問到是否擔心FCC會址租約被終止,以及個人工作簽證問題,她稱當局尚未給予解釋,擔憂有關問題是「無用的(useless)」。

曾任職外國傳媒的立會議員毛孟靜表示,今次明顯是政治事件,據她所知,馬凱原於明年1月離港,故早前向港府申請3個月工作簽證,惟港府拒絕,現在更只向他簽發7日簽證,「人哋(馬凱)有屋企喺香港,有太太,做到咁決絕,批7日喎!」

根據香港及英國的免簽協議,一般英國旅客可留港6個月,曾任入境處處長及保安局局長的立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港府拒絕馬凱的工作簽證續期,並批出7天旅客簽證,意思是「畀7日執齊嘢,請你走」,強調做法完全符合《入境條例》,即使香港與英國有免簽安排,但「要入境處認為你唔會生事,製造麻煩」。

入境處發言人回覆馬凱為何只獲准逗留7日旅客簽證時,一再堅持說:「入境事務處不評論個別個案。」發言人續指,根據《入境條例》,訪港旅客均須接受入境管制人員的檢查和訊問,以確定他們訪港目的及是否符合一般入境規定,入境可向獲准旅客施加逗留期限及條件。
■記者梁穎妍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09/20517905

「港要遵守國際公約保障新聞自由」
法律界全體選委促政府交代



左起:陳景生、戴啟思、潘熙、吳思諾等全體法律界選委昨發表聯合聲明,促政府解釋拒續馬凱簽證理由。

【捍衞公義】
【本報訊】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不獲港府續發工作簽證,引起社會激烈反彈。法律界全體30名選委發表聯合聲明,形容當局決定前所未有,對新聞自由有深遠影響,應圓滿解釋並認真審視決定。法政匯思亦對當局決定存有疑問,憂向外媒發出災難性訊息。
記者:羅繼盛

全體30名法律界選委會委員,包括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前主席陳景生、副主席彭耀鴻、立法會前議員何俊仁和梁家傑、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資深大律師潘熙、大律師吳思諾等,昨發表聯合聲明,對馬凱不獲續發工作簽證表示關注。

指當局決定前所未有



聲明指馬凱自2016年一直在香港工作,而今次是第一次有《金融時報》記者被當地政府拒絕簽證申請,亦不知拒絕理由。特區政府亦未有為拒絕馬凱簽證申請作出任何解釋,「我們不會猜想背後的原因,但我們希望指出這拒絕的決定在前所未有及對香港新聞自由有深遠影響的情況下,應得到一個圓滿的解釋」。他們懇請特區政府就拒絕馬凱工作簽證的申請再認真審視,當局若維持原本決定,亦必須提供充份理由。

他們又在聲明中表示,新聞自由是言論自由的重要一面,是在為執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而訂立的《香港人權法案》第16條奉行的基本權利。聲明又引述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一般意見》內容,指出「自由、不受審查和妨礙的新聞或其他媒體都是極為重要的……可以在不受新聞檢查或限制的情況下,對公共問題發表意見並發表公眾意見」。

張達明表示,由於事件影響到本港的核心價值,全體選委才決定發出聲明表達關注。他指,香港需要遵守相關國際公約條文內容,《一般意見》可謂國際公約中的權威意見,應在香港社會上體現。

法政匯思憂開危險先例

法律界人士組成的團體「法政匯思」同樣對馬凱不獲續發工作簽證深表關注,認為特區政府未就事件提供解釋,對當局決定是否合理存有疑問。他們更憂慮事件將向外國傳媒發出災難性的訊息:「若果他們拒絕跟從政府的立場,香港便不再歡迎他們。」法政匯思稱,任何外國傳媒被迫離開都是香港的重大損失,必須竭力避免。

法政匯思重申,新聞自由是文明社會的基石,文明社會的政府須向人民負責。新聞自由在維護法治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有助於確保香港的經濟成就以及長遠成功。政府在《基本法》第27條下須肩負捍衞新聞自由的責任,當局只能在極有限的情況下,才能對新聞自由施加限制。

他們指,當局在沒有提供任何理由的情況下拒絕一名知名記者的簽證申請,將為政府開下肆意審查於香港的外國傳媒的危險先例,促請政府立刻公開馬凱不獲續發簽證的原因,「若政府繼續拒絕提供理由,將加深寒蟬效應,令國際社會認為香港政府的決定隨心所欲」。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09/20517921

官媒發功斥「香港大陸化」抹黑


《中國日報》發文反駁指控,死撐馬凱事件無損一國兩制。

【本報訊】中國官方出版的英文報章《中國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指香港入境處拒絕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工作簽證續期,只是眾多被入境處拒絕續簽申請的其中一個,對於有言論認為此舉是損害一國兩制,文章反駁相關指控並無根據。

指事件無破壞一國兩制

文章指出,香港入境處每年因各種原因拒絕簽證及續簽申請,馬凱只是眾多被拒絕申請的其中一個,又強調香港新聞界只要符合法律,仍然可以一如既往自由運作,發聲權利不會被扼殺。文章反駁有言論認為香港入境處拒絕馬凱的工作簽證續期是破壞一國兩制原則,認為指控沒有根據,是攻擊中央和特區政府,強調批出簽證及續簽是主權權利,其他國家政府不得干涉。

文章又反駁,有人指中央政府正嘗試將香港「大陸化」,批評有關言論的真正目的是要抹黑一國兩制,並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指出會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認為特區政府正按《基本法》執行一國兩制這個獨特制度,與外國政客描繪的情況剛剛相反。

另外,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在社交網站發文反駁,認為馬凱不是因為以記者身份報道新聞而遭「報復」,而是因為以會長身份製造新聞而遭不發工作簽證。湯家驊又引用有「建制第一健筆」之稱的專欄作家屈穎妍指美國拒絕記者入境作例子:「為何當時不見英國政府高調『促請』美國政府作『緊急』解釋?」

湯家驊強調,政府沒干預新聞報道,形容事件在這時候發生非常可惜和不幸:「可惜和不幸是因為特區政府再一次雙手送上一份大禮給予反對『一國兩制』者,令他們又有新彈藥,可以高呼『新聞自由已死!』值得嗎?」
■記者謝明明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09/20517929

民主派擬傳召特首解畫


毛孟靜批評港府至今仍未交代事件。 張志華攝

【本報訊】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被拒續工作簽證後,特區政府至今仍以不評論個別事件為藉口,拒絕公開向國際社會及港人交代理據。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稱,民主派計劃在立法會提出議案,傳召特首林鄭月娥及相關官員到立會交代事件。

毛孟靜:一定係政治事件

自從馬凱被拒續工作簽證事件曝光,由特首林鄭月娥以至保安局、入境處等均拒回應,或以不評論個別事件作擋箭牌。毛孟靜接受《蘋果》訪問時表示,今次馬凱被拒續工作簽證一定是政治事件,亦不信他的行為有牴觸法律,「同法治無關,犯法就拉咗(馬凱)好耐啦!」

毛孟靜又稱,今次事件已上升至國際層面,「逼到《金融時報》要出個社論嚟鬧香港政府,你話佢(政府)做乜啊!」但港府至今仍拒絕解釋,所以民主派正擬提出議案,要求立即傳召林鄭月娥及相關官員到立法會解釋,「政府到𠵱家都不願意解釋,搵啲嘍囉(全國人大代表常委)譚耀宗間接講(事件與FCC邀請民族黨陳浩天演講有關),仲話『不利香港』,罪名叫不利香港啊?邊個不利,幾時不利,都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堅持,入境處處長不批准簽證從來不需要解釋,又對於英國政府要港府解釋感奇怪,直言回歸前英方做法也是一樣,又稱他有朋友到英國不但不獲批簽證,甚至有人遭原機遣返,「(英國)都唔會解釋」。

對於今次拒批簽證是否北京意思,譚相信是入境處處長決定,指今次香港及國際社會對事件反彈實為雙重標準,批評有人愛聽的事就不批評,不愛聽的事就說影響新聞自由,又斥外國記者會明知港府準備取締民族黨、明知外界有人反對,仍提供平台予對方演講,「 (後果)你自己考慮」。
■記者梁穎妍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09/20517941

學者:威脅手段難逼外媒屈服


杜耀明

【本報訊】有不少國際知名媒體均在本港設立新聞中心,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被港府拒續簽工作簽證,令人憂慮駐港外國媒體日後就敏感事件報道會自我審查。浸大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政府雖然企圖以此威脅外媒,但外媒可以更換駐港人員,加上外媒需向所屬地區作獨立客觀報道,料難改變外媒立場。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前助理教授黃偉國憂慮,事件對外籍和內地學者會造成寒蟬效應。

香港是國際都市,除了馬凱任職的《金融時報》,不少國際知名媒體如CNN、彭博、路透社和BBC在港均設有分站。政府新聞處資料顯示,與轄下香港以外地區公共關係科有聯繫的駐港外國傳媒機構約有80間。

浸大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指出,政府借簽證審批打擊主持香港民族黨陳浩天演講的馬凱的意圖是「寫在牆外」,圖起殺雞儆猴之效,但相信駐港外媒不會因此改變立場,「佢哋(外媒)可以換人,只係新人要少少時間熟習,外媒有其立場,對本身個地區accountable(負責),作獨立客觀報道,可能對個記者有心理陰影,但報館唔會改變立場」。

學術界恐現寒蟬效應

杜耀明又舉例指,過去有不少《紐約時報》駐京記者被「請走」,但《紐約時報》仍然報道北京負面新聞,並指如政府對媒體政策收緊至與內地一樣,政府將付上巨大代價。

本港除了有外籍記者,亦有不少外籍學者在港工作。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前助理教授黃偉國認為,在港未居住滿7年的外籍或內地學者料會擔心發表「唔聽話」的研究或言論後遭到包括不續批簽證的處罰,造成寒蟬效應。
黃偉國又表示,有經中聯辦安排來港的內地學者對於校政和社會事件有所不滿,不過礙於工作簽證問題,都會忌諱發言或支持。
■記者曾偉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