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披鄧小平外衣 珠海視察民企 習再南巡救經濟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633

披鄧小平外衣
珠海視察民企
習再南巡救經濟



習近平昨到珠海橫琴新區高新技術片區考察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新華社

【本報訊】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中國經濟面臨困境、內地社會對中共走向疑慮之際,時隔6年,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展開其「新南巡」行程,首站是珠海,考察橫琴新區粵澳合作的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及格力集團;預計隨後幾天還要到深圳、廣州等地巡視,對外宣示中共「繼續改革開放」之決心,對內穩定民心,為自己再塗抹一層「改革開放領袖」顏色。今日上午,習將親為港珠澳大橋開通剪綵。 

《蘋果》記者珠海直擊
今年來,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民企、股市處於刀口浪尖。隨港珠澳大橋完工、今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近月一直盛傳習近平將再仿1992年鄧小平南巡,第二度考察廣東,並為這個世紀工程開通剪綵。習是否再度南巡備受外界關注,近日官方突然出口術救市,習20日罕見發佈公開信稱支持民企,並駁斥任何弱化民營經濟的言論,可見當局營造良好氣氛,並為南巡定調。

打破離開後才報道慣例


昨日抵達珠海的習近平,今日將會為港珠澳大橋開通剪綵。

昨日上午,習仍在北京,率領全體政治局常委出席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至傍晚6時許,官方人民網率先發佈習已南下的消息。報道指,22日下午,習到珠海市橫琴新區高新技術片區,考察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報道稱,中共十八大後習首赴地方考察就選廣東;習當時表示之所以到廣東,「就是要到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官媒隨即報道習行蹤,再破中共政治局常委外地考察要「離開後才能報道」慣例。

6年前的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在中共十八大上台後首度南巡廣東,先到深圳蓮花山謁拜鄧小平雕像,視察前海開發區及勝訊總部,並探訪當時還住在深圳的母親齊心;繼而又到珠海橫琴開發區、順德的廣東工業設計城等地考察,又到惠州視察當地駐軍,還在廣州考察越秀區東濠涌河流治理情況等。5天考察中習多次強調「堅持改革開放」,那次南巡毫無疑問為他塗上一層「改革開放新領袖」色彩。

習初上台時,曾為新一屆中共中央制訂了「八項規定」,其中包括改進警衞工作,領導人出外考察,要「堅持有利於聯繫群眾原則,減少交通管制,一般情況下不得封路、不清場閉館」。不過昨日記者在珠海所見,珠海市各主要幹道,警察和保安明顯增多,曾接待國家領導人的珠海度假村酒店外架設圍欄有保安駐守,禁外人和車輛進入。前往橫琴島的馬路上更是警察林立,人車勿近。

昨或召見港澳兩地特首


習近平2012年南巡期間往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像獻花,並在銅像後方種下一棵高山榕樹。

昨日,習除了考察橫琴島中醫藥科技園,當地消息透露,他還去了珠海格力集團,在董事長董明珠陪同下參觀了生產情況。據悉,昨晚習入住珠海度假村酒店的別墅區,今日上午9時許,習將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並與港澳特首、廣東省領導一起為大橋開通剪綵。有消息指,因習今日要轉道他地,行程緊密,昨晚或召見港澳兩特區行政長官。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習近平今次南下除為大橋剪綵,更重要是藉機對外宣示;至於宣示何內容、達到何目的,要看他此後幾日行程。習首日考察兩個都是民企,明顯是要告訴外界,炒作中共推行「國進民退」是錯的,「你們看我現在在給他們打氣!」劉指,習考察中醫藥科技園還有一重意思,香港回歸初期,曾有商人建議特區政府把馬灣闢為中藥港,但被否決,變成地產項目,「習用這種方式為粵澳合作點讚,港府應該愧疚檢討」。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635

酒店警戒 無人機禁飛


昨晚約7時,習近平車隊到達珠海度假村酒店別墅。

【特寫】

習近平昨晚約7時抵達下榻的珠海度假村酒店別墅,《蘋果》記者現場所見,該酒店區域附近昨午3點左右便加強警戒,別墅區更禁外人靠近;附近加油站暫停營業,門外有公安車戒備。習下榻的別墅區外面便是著名的情人路,隔海則可遙望到港珠澳大橋和人工島。

機構提示員工勿駕車

昨日傍晚約6時半,珠海度假村酒店警戒加強,周邊200米禁止停留,便衣開始檢查附近的廁所和垃圾桶。約7時,習近平的車隊到達,兩輛黑色吉普車開道,後面緊跟數輛豪華私家車和小巴,交通管制約兩分鐘左右。記者和門口公安攀談,他表示和同事已在酒店外連續執勤4個多小時,戲稱「其實領導最辛苦」。

有當地的士司機指,近兩日沒有封路,但明顯街頭路口都有交警;當地不少公營機構怕大量員工駕車上下班,造成交通擠塞,故「溫馨提示」員工乘搭公共交通。有的士司機則指昨日接載不少武警及醫生上班。

另一方面,深圳市近日突然大規模禁止無人機飛行,啟人疑竇。從「大疆創新」官網的「飛行區域限制」頁面可見,整個深圳都佈滿禁飛區的紅圈圖示,理由為「特殊安全原因臨時禁飛」,禁令自10月20日下午4時開始生效,至10月25日下午4時結束,分析指或與習近平南巡行程有關。

《蘋果》記者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641

習父遭珠海王逼遷深圳


習仲勛

【本報訊】與6年前習近平首次南巡相同,習這次新南巡在珠海過夜並入住珠海度假村。其實,珠海對習來說可能是一個傷心之地,因20多年前其父親習仲勛退休後曾想在此養老,不料被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逐客」,被迫改到深圳定居。

上世紀80年代末,習仲勛從中央退位後,舉家遷往珠海定居養老,暫住珠海當時最高級的石景山莊一棟別墅。珠海環境優美,不少中南海政要都喜歡到珠海過冬或休假,包括前總理李鵬、已故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等;時任珠海市委書記、「珠海王」梁廣大因此臉上榮光。因珠海接待任務重,勢利的梁認為習仲勛已退位,人微言輕,加上有老年癡呆症,在高層無甚影響,佔住別墅有礙接待其他政要,故沒多久就以各種方式要習老搬家,令習和家人不滿。其時習近平在福建任地方官,對父親的遭遇愛莫能助。

張高麗照顧有加

1990年9月底,習仲勛在時任中辦副主任楊德中安排下搬到深圳,入住深圳迎賓館,自此不再離開,也再不踏足珠海,直到2002年初病危,才由中辦接回北京醫治,至當年5月24日在京去世,終年88歲。其時,深圳市委書記是張高麗,張不像梁廣大勢利,對在深圳定居的中共元老包括習仲勛等照顧有加,逢年過節均登門慰問,獲習及家人好評,張由此搭上習這條大船。或許,已退休的梁廣大得悉習又到珠海,後悔到腸子都變青。

明鏡月刊/《蘋果》記者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685

建全球最長沉管隧道 
摸着石頭過「海」 
教授:技術超國際水平




耗資近2,000億元的港珠澳大橋明日通車。夏家朗攝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明日通車,這項「世紀工程」源於1983年港商胡應湘提出建橋連接香港和珠海。方案醞釀26年,2009年粵港澳三地終動工,至今大橋工程大部份完工。儘管多年來爭議不斷,本港工程界認為這條耗資近2,000億元,由中國製的跨海大橋,顯示中國工程技術已趕上世界水平,有相當參考價值,當中長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更打破世界紀錄。
記者:劉卓瑩

港珠澳大橋創下多個世界第一,新華社去年12月撰文,形容大橋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跨海橋樑工程」,又稱其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峯』」。

港大土木工程系主任區達光教授自言二、三十年來,的確見證到內地工程界的躍進,「佢哋(內地工程界)某方面係做得好好,尤其是呢一類嘅重點項目,佢哋投放好多(資源),我諗佢哋個監控亦都好好,其實應該係世界水平,有啲係超越咗世界」。

避開大型船「伶仃西航道」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接受本港傳媒訪問時,曾指整條大橋的設計標準「就高不就低」,又因內地和香港文化有異,「特別是香港,他們一定要按規矩、按流程」,內地人員需要適應,「但它的好處是讓你(內地),實際上跟世界走得更近」。

港珠澳大橋總長約55公里,包括長22.9公里的主橋、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及4個人工島,成為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預計大橋使用壽命為120年。其中海底沉管隧道和東、西人工島的建造方法,被指施工難度極高,6.7公里的海底隧道更成為世上最長的沉管隧道,落成後即打破了韓國的巨加大橋的長3.7公里海底沉管隧道路段紀錄。

大橋被設計為橋隧組合公路,而非一橋到尾,全因大橋跨越的珠江口航道密集,包括5條主要航道,其中一條更是附近海域上唯一可供大型運輸船隻通行的深水航道「伶仃西航道」。區教授直言:「嗰度風高浪急,船隻使用嘅地方都好多、好頻密,所以佢哋做一個建造嘅時候,要考慮晒呢啲因素,盡量唔好阻住啲交通,其實本身係唔簡單。」

伶仃西航道預計將來可供30萬噸巨輪行駛,工程團隊深明要在此航道上建橋,橋面需高80米,橋塔更可能高達200米,將是一條超級大橋。但另一個難題又緊接而來:港珠澳大橋處於香港國際機場附近,該海域的建築物被限制不得高於88米,故超級大橋並不可行;反覆研究後,最終團隊決定以海底隧道連接橋樑。

要在水深40米下興建沉管隧道,工程團隊曾經打算聘請荷蘭專家做顧問,然而林鳴透露,荷蘭一方當時開出15億元人民幣「天價」作顧問費,但中方當時預算只有6億元人民幣,最終雙方因談不攏價錢而未有合作,當時一切只能靠中國工程師摸着石頭過「海」。

區教授指建造此海底隧道難度十分高,「最主要就係比較長,同埋好深,差唔多13層樓咁深」;6.7公里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是紅隧的3倍有多,工程人員最後的方案,是先在海底近50米深的土石層淺挖出溝槽,敷設沉管地基後,再用拖船將33節沉管拖到適當位置安裝。每節沉管長短不一,最長的沉管長達180米、高11米、寬38米,重達近8萬噸,大如兩個標準足球場,而且比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還要重。

以鋼圓筒作人工島根基

中方一早選址珠海桂山牛頭島設置沉管預製廠,方便運送沉管至13公里外的海底隧道工程。雖然只是短短13公里,但運送如此龐然大物是中國前所未有,故為沉管度身訂做了安裝平台,每次由8至13艘大馬力拖輪拖行平台連沉管至施工地點。

即使成功駛到準確位置,仍要進行高難度的沉放,因為潮汐和海流造成的不確定性,整個過程可謂驚心動魄。「佢哋趁呢個機會,開發咗好多好大型嘅機械,做設計係其中一樣嘢,個施工做唔做到就同有冇相關機械有關,如果你冇咁大型嘅機械都做唔到。」區教授說。

工程團隊2013年起運送及沉放沉管,其後在海底逐一進行無人接駁,就如海底穿針。團隊曾兩次因為海上情況惡劣,被迫放棄沉放,最終用了4年才完成沉放全部沉管。區教授相信中方在是次工程中,投放了相當多資金作研發,他認為對將來的工程亦會有深遠影響,「如果你透過某一個工程項目,開發咗某一啲機械,到時你要做啲類似嘅嘢,就好方便」。

由於海上沒有島嶼可供作隧道的出入口,連接大橋兩端,故工程人員另要建造東、西人工島。但是兩座島所處的海床上有15至20米厚淤泥,若以傳統方法填海造島,需要移走大量淤泥,將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最終內地工程師決定以鋼圓筒圍島的方法造島,將120個直徑22米、高40至50米的巨型鋼圓筒釘入海床,圍出兩個島,抽走裏面的海水再填平。

每個鋼圓筒橫切面近一個籃球場般大,高約18層樓,重550噸,與一架A380空中巴士重量相若。這些重量十足,作為人工島根基的鋼圓筒被成功運送到指定海域後,工程人員就要出動特製的起重機,用世上最大的八向震錘吊起鋼圓筒,再以GNSS衞星定位來量度放置鋼圓筒的準確位置,將鋼圓筒穿透37米的海床。

林鳴曾指香港普遍對內地工程印象差,港府亦對大橋的內地工程團隊有看法,但是這次大橋工程證明內地技術不一定亞於香港,例如內地採用的鋼圓筒方案令填海過程更穩定。區教授亦相信,將來外國工程也會參考港珠澳大橋的設計。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688

多彎設計保船隻航行安全


港珠澳大橋因應水流而設計,可避免船隻撞及橋躉。資料圖片

【本報訊】從高空看會發現,整條港珠澳大橋並非以直線最短距離建造,而是有數個彎位。

可順水流穿過橋躉

港大土木工程系主任區達光教授解釋,這個設計是為了保障船隻航行安全,「佢喺呢個河口嘅地方,做咗水流嘅研究,搵到嗰一帶水流嘅方向、速度係點,揀呢個走線大致係同個水流差唔多係垂直」。

因此,船隻從橋下駛經時,會順着水流方向行駛,避免水流將船隻推向其中一邊的橋躉,區教授解釋:「如果唔係嘅話,佢一路揸船,有可能會慢慢挨向一邊嘅橋躉,咁就其實比較危險。」
■記者劉卓瑩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691

胡應湘35年前提建橋構想


胡應湘當年提出興建跨海大橋計劃一波三折。
資料圖片

【本報訊】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1983年向珠海市提出,興建連接香港屯門爛角咀及珠海淇澳島的跨海大橋,促進港人到內地投資,吸引內地商家使用香港貨櫃碼頭及發展珠三角經濟。

珠海市政府多年來十分歡迎此建議,但直至方案在千禧年初被國務院接納以前,此「世紀工程」經歷一波三折。

回歸後遇金融風暴擱置
胡應湘是當年最早進入內地發展的香港企業家之一,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十分支持其建議,1989年珠海市政府公佈「伶仃洋大橋」方案,惟未獲港英政府積極回應。回歸後,胡提出大橋要加上連接澳門,香港口岸則設於位於大嶼山的香港國際機場,稱為「粵港澳大橋」,惟當年港府礙於金融風暴,仍未能實行此世紀工程。

最終港府於2002年,把大橋工程上提中央政府討論,國務院翌年正式批准粵、港、澳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開始港珠澳大橋建設方案的前期工作。

2009年粵港澳三地正式動工建造港珠澳大橋,當時計劃2016年完工。最終大橋主體工程今年2月完工,但香港段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則至今尚未完成。
■記者劉卓瑩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526

2,000億大橋 
營運收入須用作還貸 
三地政府分毫不能袋



港珠澳大橋明日通車,但其營運所得,三地政府卻不能收回分毫。

【本報訊】號稱「國家級基建」的港珠澳大橋,建造將近9年終鐵定明日通車。全長逾50公里的大橋,主橋部份由三地政府合資興建,並各自負責境內連接路及口岸建設。三地政府在大橋及相關項目總花費高達1,950億港元,較港府本年度社福開支多2.2倍。但三地的建橋協議早已列明,大橋屬內地「政府還貸公路」模式項目,大橋營運所得,三地政府不能收回一分一毫。
記者:鄭啟源

根據三地政府磋商結果,大橋主體部份按三地在項目所得效益比例出資,香港負責42.9%工程費,廣東省政府負責44.5%,而澳門則出資12.6%。不過大橋及多項相關工程,均難逃超支及延誤命運,單計大橋主體部份,工程已嚴重超支近100億元人民幣,造價由約381億元增至480億元人民幣,扣除透過舉債融資部份後,港方仍需額外支付約23億港元,款項仍有待立法會審批。

至於香港境內的接線、人工島、連接人工島至各區的屯門赤鱲角連接路,超支問題更嚴重。翻查立會資料,香港大橋接線及口岸人工島兩項工程,超支額達143.2億元,較原估算共高出31%,連同大橋主體工程超支,港方至少額外多付166億港元。至於未完工的屯赤連接路更為大橋相關工程中,工程費最貴的項目,最終造價仍有待當局評估。若屯赤公路超支比例維持約三成,單計該公路,庫房就需額外多付約140億元。

屢爆醜聞 港府貼錢補鑊




大橋及相關工程總造價,勢超越2,000億元。不過按三地政府簽署的《港珠澳大橋建設、運營、維護和管理》協議,三地政府均無法從大橋營運中收回一分一毫。協議第二條「基本原則」列明,大橋是採用非營利原則的公共基礎設施,視為內地法律規定的「政府還貸公路」項目,即從大橋營運收取的所有款項,均只能用作還債及維持營運,不能獲得利潤。

三地政府均看淡大橋營運前景,運輸及房屋局透露根據三地政府顧問2016進行的最新預測,因應珠江口興建另一條連接深圳至中山的中深通道,預計2024年通車,已將大橋車流及客流量預測調低,2030年每日客流量約12.6萬人次,較2008年進行估算的17萬人次降低約25%。2008年時任廣東省省長的黃華華,曾表示大橋主體部份回本期需36年半,在超支及車流量預測下跌後,內地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曾估算未計其他相關工程,大橋回本期已至少增加一倍。

大橋施工期間,工程質量問題亦多次引起關注。大橋香港接線在機場島東南的填海工程,曾在2014年兩度發生海堤崩塌問題,有填土流向海面並伸延5至10米,面積約5,500平方米。到2016年,大橋口岸人工島則傳出「飄移」問題,全部85個填海用的巨型鋼圓筒都有移位,部份移位幅度更達7米,需要額外加固。到去年底,土木工程拓展署發現政府外判的石屎樣本壓力測試承判商,涉將石屎樣本調包造假,承判商嘉科工程顧問公司(Jacobs China Limited)19名實驗室職員,被廉署拘捕,港府最終額外花費5,862萬元公帑補救。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530

工程毀生態 白海豚少近半


大橋工程破壞生態,過去兩年初生白海豚僅各紀錄一條。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明日通車,或對跨境交通帶來便利,但對生態破壞則未能立即復原。有環團指出,在大橋香港段工程施工5年間,中華白海豚數目由80條急跌至47條,跌幅逾四成,大嶼山東北水域更已3年無白海豚出沒,環團質疑當局環評報告過份樂觀,緩解措施欠效用,擔心機場三跑及「明日大嶼」工程令海豚生態雪上加霜。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於記者會表示,據漁護署公佈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在大橋香港段工程於2012至2017年進行期間,中華白海豚數量由80條急跌至47條,跌幅逾41%,是1995年有紀錄以來新低,當中大嶼山東北面已連續3年無白海豚出沒,過去兩年初生白海豚紀錄各只有一條。

三跑 明日大嶼 恐加劇破壞

鄭指白海豚數目持續下跌,反映當局環評報告過份樂觀,提出的緩解及補救措施欠效用,其中在大橋附近設立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但與填海位置十分接近,而且在工程後才劃出海岸公園,生態已被破壞;加上海岸公園成立後,附近又展開三跑填海,影響海岸公園生態。他又指,不少工程按環評要求,安排觀察員全天候監察,一旦發現海豚出沒需即時停工。但據其了解,石鼓洲焚化爐工程的觀察員從未見過江豚,也未接受過訓練,質疑如何監察,「你連隻動物都未見過,點通知嗰邊有江豚出沒呢?」

他明言三跑工程規模比大橋影響更大,白海豚生態難改善。而「明日大嶼」位置位處江豚棲息地,他促請政府盡快與環團會面,建議將大嶼南以南航道進一步南移,減少高速船對白海豚威脅,並將南大嶼兩個海岸公園相連,以令保育措施更完整。
■記者羅繼盛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023/20528534

深中通道車程短 大橋或遭搶客


張劍平

【本報訊】耗資近兩千億公帑興建的港珠澳大橋周三通車,與大橋相距38公里,連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亦將於2024年通車,勢必成為港珠澳大橋競爭對手。港澳直通巴士協會秘書長張劍平表示深中通道建成後,會因應路線需要而轉用該通道,直言「港珠澳做多兩三年都俾人吸晒」。但有貨運業界則認為現時大橋收費和行車時間具競爭力,估計影響不大。

2024年通車
深中通道將於2024年通車,張指通道位於珠江的中部位置,同樣連接珠江東西岸,而整條通道的長度較港珠澳大橋短,大約20多分鐘便行畢。他指出,深中通道更接近中山和江門,因此通車後有關路線會選用該通道,當中涉及至少40、50個班次,「我哋一定行番中江(深中通道),冇可能由頭再行過嚟」。他指作為交通工具,必定挑選最快捷路線方便乘客,相信不少車輛會改用深中通道,「未來港珠澳大橋其實都危危乎,經濟效益都會畀人搶得好緊要」。但他指出往台山和陽江等地,使用港珠澳大橋仍會較為方便,相信大橋帶動該區經濟,使客量增加,「始終咁多年都可能有增長」。

陸路客貨運輸業議會主席蔣志偉則唱反調,指從香港駕車到珠海澳門口岸只需半小時,即使深中通道通車,內地也有機會出現塞車情況,「我唔會放深中通道喺眼內」。他指,香港以往主要經水路運貨至珠海等粵西地區,因內河船運的成本較陸路低。而大橋通車後,以往香港與珠海來回由400多公里,縮短至200多公里,估計成本因而節省近一半,變相與船運收費差不多,有助增加陸路運輸的吸引力。
■記者李思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