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70503/20009199
上面善信放生
下面釣客撈「海鮮餐」
多名善信上月到青衣碼頭參與放生活動,將大批海鮮倒入海中。周子惇攝
【本報訊】今日佛誕,不少佛道團體都會舉辦放生活動稱替善信祈福積善,但近年多次發生放生變殺生事件,最誇張是將淡水巴西龜放到大海造成集體死亡。《蘋果》近日直擊多次海陸放生活動,發現有團體在青衣碼頭岸邊或乘船到荃灣海面放生,結果善信在上面放生,下面竟有人蹲在碼頭底「截殺」,撈捕剛被放生的紅鮋石斑,被放生的魚未回大海已變成海鮮餐。佛教聯合會提醒放生前注意物種放生後能否生存,因放生原意是護生,有佛門中人直言:「放生不如食齋!」
記者:潘婉玲 周子惇
上月一個早上,平日行人不多的青衣碼頭突熱鬧起來,只因每月一次的放生活動即將舉行。早上8時半,放生活動的姓陳搞手駕車到來,即搬下圓桌、水桶及發電機,工作人員陸續到碼頭,並在碼頭階梯上搭起小神壇,放上鮮花生果。其後海鮮檔工人送來9箱蜆、兩籮海星、12箱紅鮋、黃立䱽、石斑等生猛海鮮,令青衣碼頭有如海鮮市場。此時,更有工作人員利用航拍機拍攝放生過程。
稍後,30名男女善信陸續到達,他們站在梯級上靜心等候,其間有善信徒手拿起一條活蹦亂跳的紅鮋,嘴裏念着「阿彌陀佛」,更有人親吻魚身,未幾紅鮋掙扎跌落地,旁觀者大叫:「你就嚟玩死佢喇!」
「條魚游埋嚟聽佛經」
有人藏身於碼頭底部臨時工作台,打撈放生的魚。
放生活動於11時開始,姓陳搞手向善信展示過去放生的照片,並稱不擔心放生的魚類被人釣去,「就算放完俾人釣咗,佢(魚)都可以去到極樂世界」。他又指着其中一條剛放落海的魚說:「呢條魚喺我哋放生時游埋嚟聽佛經。」
其後陳稱今次活動籌得逾7萬元,是歷來最多一次。現場所見,善信們手執清香,站在碼頭梯級向着大海誦經,然後走近神壇上香,再排隊將海鮮放生落海,當中更包括小童。當時有人以筲箕將數十隻蜆倒進大海,亦有人徒手將海星拋入海。有參加的善信稱,每星期參加幾次放生活動,認為放生是無上功德。
放生原意是積功德,沒料有人乘機撈捕剛放生的鮮魚加料做餸。記者當日發現有數人藏身於青衣碼頭底部的臨時工作台,位置就正正是在善信放生地方的正下方,當上面善信將魚拋落大海的同時,他們就展開打撈海鮮行動,有人手執魚絲魚鈎放餌;有人拿着魚網聚精會神望住海面,其中一人首先撈獲一條兩呎長石斑,亦有人將捕獲的大魚綁着垂下海中暫養。
撈魚童:上次有龍蝦
其中一名年僅12歲的男童自稱家人是大澳漁民,發現放生的都是養魚,因知青衣碼頭是放生熱點,所以常來等候捉魚回家加餸,「最緊要知佢下次幾時再放」。他更說:「上次有龍蝦,但好難撈,只係撈到3條紅鮋。」
上月底,另一佛教團體色登寺亦舉辦出海放生活動,記者當時報名參加,問及所需費用,姓陳女負責人指費用隨意,但不宜少於200元。當日下午4點,10多名善信於荃灣碼頭登乘遊艇出海,當時已有海鮮檔員工將數桶海鮮搬上遊艇。出發時,義工帶領誦經,稍後遊艇駛至汀九橋,放生活動隨即開始,善信排成一列將鮮魚,蜆、麵包蟹、海星及八爪魚等,沿船身的鋼梯「瀡滑梯」放到海中,其後義工又着善信將豆奶灑到大海,指此舉為「施食」,可布施給餓鬼道眾生。放生活動歷時個半小時,船隻其後返回荃灣碼頭後放生活動便結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3/20009205
郊外放生變殺生 屍橫遍野
放生人士帶同多袋鱔及昆蟲等到下花山放生。讀者提供圖片
【本報訊】除了海上放生,亦有不少團體到郊野放生,荃灣荃錦公路下花山是其中一個熱點,村民指近月常見穿袈裟、道袍的宗教人士帶領善信在引水道及附近山頭放生,每次帶來10多個紅膠袋,場面浩蕩。村民稱這批善信會把蟋蟀、草蜢在山頭放生,另又把白鱔、田雞放進引水道。記者其後在引水道發現死鱔及死龜,部份發臭,恐污染引水道。
有下花山村村民指,放生活動由今年農曆新年前開始,她常目睹穿袈裟及尼姑袍男女引領大批男女來到,眾人均拿着一些紅色大膠袋乘車到達。她曾經質疑對方動機,有一次上前查問,但對方以強硬語氣回應:「冇嘢,唔使理!」她稍後躲在一旁觀看,發現對方於草地放置小桌子搭起神壇進行法事,然後安排善信打開膠袋把草蜢、蟋蟀等昆蟲放生。
白鱔巴西龜枉死引水道
村民續稱,放生位置位於下花山村醬油集團李錦記集團創辦人家族墓地附近,每隔一至兩星期便有穿僧衣男女帶領善信來放生,最誇張一次多達20多名婦女,他們乘坐24座小巴到來,帶來30袋鱔、麥皮蟲、蟋蟀及草蜢等,用手推車由山腳推到山腰處,由僧衣男女帶領誦經,善信跟着誦經後打開膠袋把昆蟲等放生。
水署職員於引水道撈獲數隻疑被放生田雞及龜隻屍體。
下花山引水道有一條疑被放生的白鱔屍體。
有下花山村村民批評,放生人士除遺下膠袋垃圾,更嚴重是被放生的蟋蟀及草蜢疑不習慣野外環境集體死亡,屍骸遍佈草地發出陣陣惡臭。記者其後在上址一處草地發現大批蟋蟀及草蜢,部份已死,部份仍在垂死掙扎。
事件引起村民不滿並向漁護署投訴,同時水務署亦派員到來視察,在附近引水道發現白鱔、巴西龜及田雞屍體。有水務署人員懷疑白鱔現身引水道是被人放生,因不適應自然環境而死。
■記者張珮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3/20009213
搞手:係啲魚緣盡要死
多名善信乘船到汀九橋,將八爪魚及鮮魚等沿鋼梯放到海中。
【本報訊】《蘋果》記者分別在青衣及荃灣直擊兩次放生活動,其中青衣碼頭一次場面墟冚。記者其後找到該活動姓陳搞手,他自稱茹素30多年,是道教南天直轄全真堂成員,7年前自發舉辦放生活動。對於所放生鮮魚被釣魚客撈捕食用,他反駁:「邊有人會撈呀,個海咁大,就算俾人釣咗,都係佢(魚)緣盡,要死!」
自稱救逾5,000萬條生命
陳稱放生活動每月至少一次,大部份在周日,最初於汀九橋底舉行,但因路途崎嶇,故改在青衣碼頭舉行,他更為每次放生活動拍照拍片作紀錄,並上載fb專頁。陳指近年傳媒對放生活動的報道對放生人士不公平,「冇智慧嘅人就會話我哋破壞水質,你一報出去我哋就好慘㗎喇!」南天直轄全真堂總部設於台灣新竹市,亦定期舉辦放生活動,該堂指放生有四大原則,包括不能破壞生態環境等。
至於在荃灣舉辦出海放生活動的團體是西藏藏傳佛教「色登寺香港護生群」,他們自稱4年前開始放生活動,累計救逾5,000萬條生命,聲稱「藉着出錢出力贖命放生,來償還以前我們所欠無數的殺債」。該團體的fb專頁上載不少放生活動的照片和短片,根據專頁介紹,他們除於海上放生,亦曾到上水屠房附近及尖鼻嘴等地放生雀鳥、蟋蟀及草蜢。記者致電該團體的姓陳女負責人查詢,她表示上月底在荃灣出海放生的皆是海魚,其後以「唔得閒」為由拒絕回應而掛線。
■記者潘婉玲、李晟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3/20009325
法忍法師:茹素積福勝放生
【本報訊】近年不少佛道信徒熱衷放生,藉以積善積德,但過去多次發生被放生的龜魚,因不適應大自然環境釀成集體死亡,佛教人士亦對放生意見不一,現時佛教聯合會每月仍會舉辦海上放生活動,宣揚佛祖慈悲和護生的精神,但強調被放生物種需是船上捕捉,另有佛門中人指市民未必有足夠知識處理放生,認為茹素積福遠勝放生。
港大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佛教聯合會善德英文中學校董法忍法師(圖)指,據聞60年代時香港已有放生活動,最初是放雀,但其後因禽流感而轉放魚。法忍法師不建議放生,因放生的原意在解救眾生脫離苦海,惟現時大眾未有足夠技巧、智慧及準備幫眾生脫難,很多時放生的物種短期內被捕回,以致「由一個火坑救咗佢,然後掉落另一個火坑」,整個舉動只不過令自己安心。
環保 植樹 也算護生
法忍法師又指,一般人傾向於某時節做善事,「你眼見當牠由被殺嘅環境中解救出嚟,好似有自由」,不過,她指有效的放生應諮詢專家意見,確保將適合物種放回適合環境,過程嚴謹,因此她建議若信徒打算放生,能以食齋取代、捐助素食飯盒或將善款捐到動物組織,同樣有解救眾生意義。
佛教聯合會則指,該會每月舉辦海上放生活動,由法師及工作人員將漁船上捕捉、快被殺害的海產直接放回大海,宣揚護生精神。但佛聯會提醒市民應注意動物來源及放生環境,以及生存機會或對生態影響等,故建議以其他方法如戒殺、環保、植樹、護林、素食、節約等達至護生。
法忍法師提醒,佛家認為做功德涉及兩點考量,一為幫助眾生的善舉,還是純粹為自己的惡舉;二是行此舉時與眾生產生的互動是正面抑或負面。而功德的考量上,善惡並不互相抵銷,故善信應日常多行善舉,「有人會覺得平時我食好多肉,我今日放生能否蓋過罪報呢?其實係唔會」。
■記者李晟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3/20009328
專家斥危害生態
愛協呼籲市民不要買海產放生。
【本報訊】對於有團體在郊野放生蟋蟀草蜢,或在海面放生鮮魚海星,甚至把淡水龜放到海洋引致集體死亡事件,愛護動物協會強調不鼓勵放生,因從街市買到的魚類,部份來自外地或人工飼養,未必適合放回海洋。愛協指得悉荃灣是放生熱點,已派員到該區街市海鮮檔,呼籲海鮮檔主切勿向放生團體出售海產,以免生靈塗炭,放生變殺生。
可傳染疾病
曾到荃灣下花山村考察的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更批評胡亂放生會衍生衞生問題,對於有人放生蟋蟀草蜢等昆蟲,他擔心被放生的昆蟲有機會擾亂原本生態環境,因若放生品種與本土品種類近,可能會爭食,再者外來昆蟲有機會帶有疾病、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給原本無病的生物,因此勸籲停止放生昆蟲。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行政總監段國樑亦指,被放生的田雞和白鱔等動物並非香港郊野天然物種,估計有人將街市買來的食用動物放到溪澗,他憂外來物種沒覓食能力容易餓死,即使能生存亦有機會獵食原來物種,危害生態破壞食物鏈,故建議以植樹、種花及茹素等方式達到心靈上的滿足。
■記者李晟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