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密件曝光 英曾研港設核武  阻中共趁暴動出兵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179

密件曝光 英曾研港設核武 
阻中共趁暴動出兵



1967年新蒲崗工潮激起左派與警方多次衝突,成為六七暴動導火線。

【六七暴動50周年系列三之一】
【本報訊】半世紀前的5月,新蒲崗膠花廠發生工潮,一個月內演變為六七暴動。警民多次爆發流血衝突,左派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暴動火速升級,終致51人死亡。1967年12月,周恩來在北京指是受極左思潮干擾,並結束歷時7個多月的暴動。

暴動迄今50年,但這場影響深遠的大事仍有很多尚待發掘的細節。近年,由北京到香港,官方對六七暴動都避談;偏偏香港民間都視為破壞社會安寧的土共劣績,使受盡非議的老左終沉不住氣,密謀平反。《蘋果》翻閱機密檔案,重訪當年「反英抗暴」入獄的「YP仔」,今起連續3天刊載,讓死寂半世紀的烽火是非,重溫一遍。
記者:陳建平

50年前爆發的六七暴動,至今尚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根據英國解密檔案,原來當年發生暴動後,英方曾考慮在香港設置核武,以震懾可能發動軍事攻擊的中共。但文件顯示英國無意死守香港,早有投降的準備,更制訂緊急撤離方案,最多帶走2,000人;英政府亦曾討論香港獨立,惟最終認為不可能說服北京而放棄。

《蘋果》翻查多份英國解密檔案,並獲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成員提供文件,了解暴動前後的歷史發展。1967年5月初新蒲崗人造花廠爆發工潮,運動其後蔓延全港;5月22日,港督戴麟趾向英國發出告急電報,指示威者的口號包括「殺死戴麟趾」,群眾又慫恿警察叛變。7月8日,約300名中國民兵越境與香港警察爆發槍戰,5名警員殉職,當時廣州解放軍一度想攻入香港。同月13日,黃大仙警署被投擲爆炸品,「炸彈浪潮」開始。

制訂撤離計劃無意死守


在此背景下,英方亦提升應對策略。解密檔案顯示,7月24日英國內閣舉行部長級會議討論香港情況,出席者包括聯邦事務大臣Herbert Bowden及國防大臣Denis Healey等人。會上曾討論若中共軍隊攻港,港英駐軍必會落敗,這個結果將嚴重影響英國在東南亞的地位,所以有必要預先阻止北京出兵,其中一個可能的措施,就是在香港設置一個小型核武(a small nuclear strike force)以震懾中國。與會者認為,必須要令中國相信英方將會繼續留在香港,而且已得到美國的支援,但其實美英雙方當時根本沒有相關協議,核武提議後來亦不了了之。

雖然英國擺出強硬姿態,但私下無意死守香港。根據另一份當年7月的機密文件,英方評估若北京想強行奪回香港,雙方理論上可商討移交安排,但當時中共在外交事務上已失理性,若得悉港英政府想離開,只會對英國予取予攜,盡情羞辱,所以英方認為寧願不作談判,必要時直接緊急撤離。文件評估,面對中共派兵入侵,英軍最多支撐48小時。

同年9月,英國制訂了一份詳盡的撤離計劃書,當中提到駐港英軍及其家人有約3萬人、英國及英聯邦的非華裔公民3.1萬人、其他外國公民1.45萬人,另有190萬名華人擁有或有權要求英聯邦公民權,理論上英方有責任保護這些人。不過,計劃書認為緊急撤離時,政府匆忙中只能帶走約2,000人,當中以情報人員及容易遭中共報復的人優先離開。
暴動後報告曾考慮港獨

暴動結束後,1969年3月英政府再制訂了一份「香港:長遠研究」報告,當中提到英方始終要離開香港,需要考慮一個完備的撤走方案,較好的選擇要給予香港一個分離的地位,獨立於中國及英國,交由聯合國託管或其他方式處理,如此方可保護香港人「免受強迫的『解放』」。但英方認為中國無可能放棄香港主權,結果在報告中否定了港獨的可行性。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過往從無聽聞英國有意在香港設置核武,但認為英方在暴動爆發後不久,已評估中共不會派兵取回香港,所以應該不會真的動用核武。他又指,港獨可對北京製造困難,又有助英國保障在港的經濟利益,所以英方有此傾向亦屬合理。軍事評論員黃東則認為,當時英國須抗衡整個亞洲的共產勢力,因此在港部署核武不足為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186

六七暴動大事紀


新蒲崗工潮

1967年5月初

新蒲崗的香港人造花廠分廠發生勞資糾紛,約150名工人在廠外集會,阻止廠方出貨,與警爆發衝突;警拘捕21名工人,成六七暴動導火線

5月11日

工潮演變成暴動,防暴隊發射催淚彈及木彈,拘127人,九龍實施宵禁

5月16日

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成立,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委員,左派連日圍堵港督府


鬥委會成立


包圍港督府

5月22日

警與左派示威者多次發生流血衝突,警方鎮壓,港島實施宵禁

5月23日起

左派呼籲罷工及罷課,公共交通及公共機構等職員響應

5月28日

英國軍艦抵港,防備中共揮軍南下接收香港

6月

暴動升級,全港各界罷市,多名工人於衝突中死亡


放土製炸彈

7月

市面出現土製炸彈及燃燒彈,沙頭角中英街示威引發內地民兵與港警槍戰,5名港警殉職

8月4日

港英政府圍剿盛傳為左派軍火庫、地下診所的北角僑冠大廈及新都城大廈,警方聯同軍隊由直升機空降游繩到目標大廈,拘捕時任漢華中學校長黃建立等30人

8月20日

北角一對8歲及2歲小姊弟在街頭被炸彈炸死,社會譁然


林彬被殺

8月24日

商台播音員林彬連番譴責左派惡行,被兇徒燒死,《大公報》報道稱是左派所為,以標題大讚「地下鋤奸隊做得對」;《明報》社長查良鏞亦因反對文革及暴動收死亡恐嚇,離港暫避

12月

周恩來在北京總結六七暴動,給予負面評價,結論是鬥爭受極左思潮干擾,歷時7個月的暴動結束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188

曾於星洲部署 規格似原子彈


1967年7月英國考慮在港設置小型核武(紅線示),阻止中共進一步行動。

【本報訊】1967年英國考慮在香港設置小型核武,解密文件顯示,該核武的規模是類似英方在新加坡設置、用以對抗印尼的核武(similar to that stationed in Singapore at the time of confrontation with Indonesia)。有軍事專家推測,相關核武規模應是原子彈級別,若引爆將死傷慘重。

翻查資料,英國早於1956年主張在遠東地區部署核武應對共產勢力,1958年決定在殖民地新加坡秘密興建核武庫,1962年再運送原子彈到新加坡,翌年作投擲訓練。軍事評論員黃東認為,60年代印尼總統蘇卡諾親共產主義,與新加坡的關係惡劣,所以英方在新加坡部署核武制衡印尼亦屬合理。

或於邊境埋核地雷

黃東表示,相關核武的規模至今仍是機密,因此難以評估香港情況。但他估計,香港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彈丸之地,若英國真的設置核武,規模也不會很大,「只係戰術性嘅,一定唔會係氫彈,最多只係原子彈,類似喺廣島引爆嘅原子彈級數」。

他又推測,英軍或會在沙頭角等邊境,埋下殺傷力較小的核地雷,以對抗敵軍入侵,但無論如何,在港使用核武必會導致死傷慘重,「用得都係諗住同歸於盡㗎啦」,相信英國不會輕舉妄動。
■記者陳建平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191

嘲中共文化水平低


暴動期間,左派示威者深受文革影響,人人高舉《毛語錄》。

【本報訊】從解密檔案中,不少地方可看到英國嘲諷、輕視及不屑中國之心態,明顯認為中方的文化水平較低。例如英國在一份文件中,就指中共眼中的「商量」非一般人理解的平等討論,而是要自己「贏晒」,拒絕任何讓步,不惜用武力威嚇等手段,逼英方滿足自己所有要求。

憂英式管治增中港差異

另一文件又指,英方面對一個兩難局面,因為若政府繼續以英國的社會公義價值觀管治香港,只會增加中港之間的差異,日後政權移交時,港人會很難適應;但若政府故意拖慢香港的發展,不僅令人厭惡,亦會令施政變得困難,「這是一個涉及現實的道德問題」。

英國又指,中共不願分辨香港的「被拘留者」及「已被法庭定罪、有清晰刑期的囚犯」,只是無理地要求港英政府立即全部釋放他們。港英後來欲釋放多名左派囚犯並遞解出境,包括影星傅奇及石慧,中國卻又拒絕接收,令英方不解。
■記者陳建平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197

暴動前擲一億 中共秘密掃港樓


陳劍青

【本報訊】解密檔案顯示,早在1962年中共已秘密於香港投資高達一億港元,主要買賣房地產。有歷史研究者認為中共有份推高樓價,惡化社會問題,成為暴動的催化劑之一。

學者:推高樓價催化暴動

香港殖民地司署於1964年2月向英國發信,引述一間香港著名的英資律師行情報,指中共在香港大舉投資,主要進軍房地產及重建市場,兩年間投放金額直逼一億元,但未有更多詳情。文件不忘嘲諷北京的共產主義政權,竟然躋身資本家行列,在香港物業市場中圖利。司署認為,若中共持續這種投資,或反映他們短期內無意改變香港現況,否則其資金隨時化為烏有。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成員陳劍青認為,左派經常說暴動是港英政府一手造成,但原來北京當年諷刺地推高香港樓價,加劇社會問題,變相催化了基層市民參與暴動,「即係話中方都有影響件事」。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指,當年中共剛剛經歷3年大饑荒,一窮二白下應該無錢投資香港,認為該份情報未必可信。
■記者陳建平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198

程翔斥左派未擺脫狹窄思想


程翔親歷六七暴動,由同情工人變否定左派。

【本報訊】半世紀前的六七暴動,程翔當年18歲,親睹暴動場面令他由同情工人變成否定左派。回顧過去,程翔批評香港左派政治組織至今仍未見起色,對中央而言它們雖是「親生仔」,卻又是扶不起的阿斗。

近年本土意識高漲,程翔指港人首次有「生於斯、長於斯」的身份認同,最早出於六七暴動之後,「六七前港人係過客心態,係視香港為借來的家,因為原本長遠而言係想返大陸,暴動令港人明白現實政治係冇可能永久返大陸,於是建立以香港為家嘅身份認同」。

1967年,程翔與家人居於北角,親睹暴動,印象最深刻的是北角清華街一對姊弟被左派的炸彈炸死一事。程翔指,周恩來對暴動的總結盡顯中共不認同左派,同時港人亦不接受,「所以惟有自己認同自己,即係圍爐取暖,被社會邊緣化」。他指,左派是中共的「親生仔」,即使不認同仍要動用,可惜「(爛泥)扶唔上壁」,而且思想狹窄。

程翔以民建聯為例,「培育咁多年,都培育唔到人才,有邊個政黨會咁多人嘅學歷都受到質疑,而且盲目服從上級」。

他又指,創黨主席曾鈺成算是黨內人才,但英文好卻成黨內罪狀,「曾鈺成常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民建聯有人認為佢只想炫耀自己英文好,反映左派思想幾狹窄」。

劉銳紹:最抵鬧係北京

另一位左派報章出身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形容這場鬥爭是三把火燒一隻鑊。「嗰三把火係港英高壓、北京支持,以及港共土共領導;鑊係香港左派,人人頭腦發熱。」儼如鑊上肉的香港平民,最無辜。「暴動後,好多人痛恨左派,其實係忽略最抵鬧係北京政府,間接直接支援當時的左派鬥爭。」

1972年加入《文匯報》做記者的夫子說:「1967年我13歲,係小鬼隊,幫手帶《文匯》同毛語錄,好彩冇俾人拉……到後來先知,有啲叔伯叫細路仔帶『菠蘿』,掩人耳目。」

鑑古知今,他說六七後由高壓到懷柔的港英政府、由鼓動到置身事外指示路線有誤的北京政府,都是政治盤算。反思今日香港,他說最重要是保持獨立思考:「唔好俾頭頂光環沖昏頭腦,好多錯,都係透過正義作包裝。」
■記者梁佩珊、呂麗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