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後巷補鞋店見證深水埗變遷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223/19051595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補鞋匠楊權的故事,是社協「基層長者生活攝影展」眾多作品之一。
易仰民


【本報訊】如果「鞋字半邊難」,在深水埗補鞋逾半世紀的楊權,則憑着一雙巧手與錘、銼、針線與膠水,讓物主再感受到「鞋字半邊佳」。在這後巷小舖,楊權見證區內新舊交替。八十多歲的他,本身也是深水埗後巷一道風景。

深水埗桂林街、基隆街一帶縱橫交錯的後巷,隱藏着無數低下階層的經濟活動。吳衛東帶記者遊走附近的後巷,婆婆正在紙皮堆上澆水,準備推到回收舖出售;食肆廚房雜工在處理廚餘,這些剩食可能成為清潔工家庭的佳餚。

憂優化後巷影響基層

左 轉、直行、再右轉,乍現一間默默為區內街坊補衣、改衫的小店,不遠處是鐵皮搭成的權記補鞋檔,僅二十平方呎的攤檔,衣車、鞋模等一應俱全。楊權坐在小木凳 彎腰低頭默默縫補,一針一線,穿越了五十年的光陰。日本侵華時期,十多歲的他在鄉下中山跟親戚學做鞋,中共建政後他到澳門謀生,輾轉到香港,在深水埗剛巧 有鞋檔頂讓,結果一做五十年,「最初喺大街擺檔,後來起樓搬到呢度,睇住啲樓由新樓變舊樓」。

問楊權補鞋日賺多少?他說:「有啲三、四 十、有啲一百幾十,睇吓點做法囉。」從前的皮鞋以耐用見稱,但時移世易,以英國某牌子的名廠皮鞋為例,「以前可以着好多年,?家唔着放喺度三年左右,就會 自動爛」。後巷補鞋逾半世紀,權記很可能會在今年內告別街坊,他持有的「靠牆攤檔」牌照五月到期,屆時他或會退休。楊權的故事,是社協「基層長者生活攝影 展」眾多作品之一,有關展覽正在深水埗的SoCO269展覽館展出。

社協組織幹事吳衛東表示,施政報告提及會在九龍東研究優化後巷,他指深水埗的後巷展現着基層市民的經濟活力,擔心有關措施,遲早會影響到基層的生計。
■記者雷子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