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九個月內 兩至愛相繼離世 她自強 延續媽媽和未婚夫生命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6/16460103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李昕重返當日未婚夫猝死的球場,她坦言仍會傷感,但最重要是延續亡夫生命,努力活下去。黃建通攝

李昕九個月內經歷兩次喪親之痛。一個是相識20年的未婚夫,在球場上猝死,沒留下半句話別,孤身上路;一個是摯愛的母親,在她面前斷氣身亡,母女雙手緊握,卻是天人相隔。喪親兩年,她哭過也自責過;今天走出陰霾,她推廣生命輔導,勉勵同路人,延續逝者生命,步向晴空。
記者:王家文

李昕記得那個周日的清晨,未婚夫站在床邊許久,看着裝睡的她,輕吻過她臉頰才出門,卻忘記帶波褲,折返,「我仲話好喇,唔使去踢」。她回想,未婚夫離世前常發惡夢,夢見從高處墮下;但現實總是意料之外,未婚夫最終猝死,隨球賽結束,生命也終止。


「冇諗過死亡原來咁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李昕每月都會摺顆星送給離世的未婚夫。受訪者提供圖片

臉 頰的吻痕早已失去微溫,李昕趕到醫院時,未婚夫已蓋上白布,她只能在他額角補回遲來的吻別,還冷靜的提醒護士,未婚夫簽了器官捐贈卡,能捐的都捐出去。喪 夫後一個月,是他倆相識20周年,再難過的日子她都逞強面對。二人約定三個月後去看演唱會,她沒有失約,當歌手陳奕迅唱起《明年今日》時,她終於放聲大 哭。

30餘歲的李昕來自中產家庭,父母是專業人士,她現職怡中航空服務人力資源經理,是三十會理事。她坦言,前半生順境,受寵愛,06年 面試心理輔導碩士課程時,導師問她甚麼叫「失去」,她只想到失戀、失竊,被批評答案「膚淺」,「冇諗過死亡原來咁近,失去至親係咁錐心」。她沒想到,九個 月內要經歷兩次錐心之痛。

母親有遺傳糖尿病,晚年引發腎衰竭。李昕說,未婚夫走後,母親如失去「半個仔」,悲傷得抵抗力漸差,但死亡從來沒有預告。母親離世當日,安靜昏睡,她在旁替母親的口唇沾水,突然聽見「咔嘞」一聲,氣斷了,母親就這樣離去。

成立生命輔導講授生死

未 婚夫早逝,李昕總會問「點解?」為何早死的不是她,曾有一絲自殺念頭,「我仲要留喺世界幾耐呢?驚佢等得我耐,好孤獨」。母親離去,她又怪責自己曾貪睡, 遲了到醫院探望母親。但望見父親,跟長相廝守40多年的妻子分離,她再不覺傷痛,陪伴父親走下去,才是對母親生命的延續。

過去一年多,李昕修讀了生死教育課程,每月到醫院陪伴臨終病人,輔導家屬面對喪親;未婚夫留下的保險金,她用來成立生命輔導機構「心繫心」,舉辦工作坊講授生死之道,延續未婚夫助人的遺志,「死亡唔代表失去,將佢嘅精神帶落自己生命,更有意義」。

李昕說,未婚夫猝死只是一、兩秒鐘的痛苦,沒多受折磨,「算係 good death」;他的器官遺愛人間,也無憾。她說,未婚夫在球場上發光發亮;兩年後的今日,走出喪親陰霾,記者看見她的雙眼,同樣發光發亮。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6/16460104

變得堅強
控制眼淚在心裏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每年都會在未婚夫死忌,李昕都會跟好友舉辦快樂足球賽作悼念。

訪問在餐廳進行,記者在考量如何提問李昕的「傷心事」,她拿起餐牌看見有雞翼,饞嘴說很可口,但未婚夫常告誡她吃雞皮不健康,「佢好注重健康,成日做運動」。由雞翼說起,談到亡夫之痛、喪母哀傷,她都沒保留,有淚有笑;但曾經,她避而不談。


每年辦快樂足球作紀念


家人總叫李昕堅強,未婚夫猝死,她在醫院不敢呼天搶地;家人刻意安排晚飯為她打氣,她勉強歡笑,但心裏惦掛停屍間的未婚夫。喪禮當日,她念悼文時沒泛一絲淚光,堅強背後其實很累,「閉住唔講,好懨悶,好陰沉」。她跟朋友傾訴,「講完又喊,喊完又講」,終找到宣洩渠道。

李昕每周都會跟父親到寶福山探望母親和未婚夫,二人也在旁邊買下龕位,留待日後一家團聚;她每月會摺顆星送給天上的未婚夫,寫上自己近況,「你成個月冇喺我夢中出現喎」。每年她又會跟好友舉辦「咕咕(未婚夫暱稱)紀念盃」,在未婚夫死忌日上演一場快樂足球。

記 者問她,這麼多的悼念,不怕觸景傷情?她說難過的時候也會哭,惟活在當下就要勇敢面對。訪問前,記者提出重返事發球場拍照,她一口答應,那是她第三次重返 現場。訪問後當晚,她在 facebook寫道:「很多當天的畫面都再次湧現,心情忐忑。不過,我想告訴大家,我比從前堅強了,至少我的眼淚可以控制在心裏流。」《蘋果》記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6/16460105

義務輔導
與同路人分享經歷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母親離世,李昕跟父親一起製作悼念冊,以開解他喪妻之痛。

李昕亡夫後,曾向非政府機構尋求哀傷輔導,但要排期兩個月;後來她自薦做義工,跟同路人分享喪親經歷,但對方又指過了報名日期,叫她下年再試。她有感政府資助的輔導服務有限,私人服務收費高昂,基層負擔不起,遂義務推廣生命輔導,長遠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自負盈虧。

70 餘歲林伯是李昕其中一個義務輔導個案,二人在寶福山巧遇,當時林伯喃喃自語,李上前搭訕,得知林伯妻子一年前自殺,他抱怨至今,「佢覺得自己冇用,賺唔到 錢,受家人白眼,連累妻子自殺」。李昕先讓林伯訴苦,再跟他分析其妻自殺原因很多,毋須自責,孫兒還要上大學,需他照顧。經過連月來輔導,林伯的負面情緒 得以開脫。

「好多喪親嘅人都有罪咎感。」李昕說,家屬常用盡方法去延續病人生命,失敗了就自責。曾有名廿幾歲的年輕人,臨終前家人仍安排 他接受氣功治療,但青年感到很累,不願再做治療,只是不想白費家人的努力。她說,很多人以長度去量度生命,卻看不見它的寬度,「如果我哋生命夠豐盛,早死 同遲死冇分別」。《蘋果》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