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喪禮後首露面《蘋果》獨家專訪 高錕夫人:覺得佢未到時間走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202/20559307

喪禮後首露面《蘋果》獨家專訪
高錕夫人:覺得佢未到時間走

面對摯愛離世,高錕夫人至今未走出傷痛。王心義攝
【本報訊】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教授,離開愛妻黃美芸已經兩個多月。與高錕相知相伴逾半世紀,沒有他的日子,人前堅強的高太,夜闌人靜時經常獨自哭到心碎。高教授離世前因吞嚥問題被醫生禁食,她嬲自己不夠強硬未有要求餵食,令丈夫沒有氣力與病菌搏鬥,未能多活一年,與她攜手共度結婚60周年,亦令她耿耿於懷。
記者:嚴敏慧


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教授今年9月23日在醫院管理局轄下白普理寧養中心病逝,享年84歲。喪禮後未曾露面的高太接受《蘋果》獨家專訪,披露高教授離世前點滴。

「我覺得佢未到時間走,係唔好彩染咗菌。」高太指,丈夫雖患晚期腦退化症,但健康尚算不錯,能吃能睡,「胃口好好」,6、7月還在上繪畫課,亦有與子女外出吃飯,惟8月時受到病菌感染,發燒時高時低,依照醫生建議入院治療,「(入院時)佢仲係幾醒,眼望住你會笑,會點點頭,打針唔舒服會出聲『吖吖』」。

惟醫生指高教授吞嚥有問題,「話佢唔識吞,食嘢怕佢入肺,唔准餵食」,夫妻倆早已有共識不會以鼻胃管灌食,結果醫生為教授吊營養奶,老人家血管幼,一周後雙手腫脹因而停止,之後只吊鹽水及葡萄糖水。之後高教授病情一直未見好轉,抗生素治療亦未見效用,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及沙田白普理寧養中心留院共一個多月後,最終因肺炎辭世。

1959年高錕教授與太太黃美芸在英國倫敦舉行婚禮。

已屆腦退化症晚期的高錕去年與家人聚餐,見到兒子高明漳(後右)、新抱(後中)及孫女時面露微笑。高錕慈善基金提供圖片

懊悔無強硬要求醫生餵食

對於高教授離世,高太最懊悔未有強硬要求餵食,「應該偷偷攞嘢畀佢食,冇食嘢冇力殺啲菌,所以(我)自己嬲自己」。原來高教授三年前也曾患肺炎,那時醫生也指不能餵食,但她當時照餵碎蛋、粥仔,「小心啲慢慢食」,結果兩周後痊癒。

因為那次經驗,高太深信丈夫今次未能打勝仗,與沒有進食、無營養無力抗病有關,「應該提出(餵食),最多簽張紙話一切責任我負責……不過都知道、都明白,畀佢(進食)都可能會走咗,講唔到後果點樣,不過(要求餵食)畀多個機會佢」。

與高錕相愛逾半世紀,陪伴登上事業高峯,老時得病亦不離不棄,丈夫的離去,高太眼中充滿不捨。家中少了一人,連帶工人也減少一個,高太說:「靜啲囉。」「會經常想起教授嗎?」記者問。「日頭冇事,但晚黑半夜醒咗就諗𠵱啲嘢,我咪靜靜喺度喊,唔畀人睇」。

遺憾未能慶祝結婚60周年

人前堅強的高太,晚上哭得心碎。「𠵱家我好明點解人哋話有時一個人走咗,剩餘嗰個人好快幾個星期都跟住走咗」,她指這是「broken heart(心碎)」,「晚黑喊嗰時心係好痛,喊得多咪痛死佢囉」。更遺憾的是,明年是兩人結婚60周年紀念,「想佢等多年,一齊慶祝」。悲傷湧至,情緒到達臨界點,眼眶含淚的高太細聲一句「唔講呢啲嘢」,停止催淚話題,眼淚收回心底。

子女定居美國,高太選擇一個人留在香港,繼續在中大教職員宿舍居住,除了放不下她一手創立的高錕慈善基金,亦因為香港朋友很多。「可能怕我做儍事,(朋友)成日叫出去食飯行街」,她指整個11月差不多每天也外出,「日日都唔得閒,叫我去港珠澳試下新橋,又叫我去廣州」。在訪問中她多次感謝中大、尤其聯合書院對夫妻倆多年的照顧,又感激港人記得高錕並尊敬他。現在的高太,正用忙碌的生活去度過哀傷。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202/20559309

夫腦退化變大baby 初期最辛苦

高錕患腦退化症後獲太太悉心照顧;圖為兩人2015年出席高錕慈善基金五周年慶典。

【本報訊】高太的愛情轟烈又動人,年輕時與高錕私奔結婚,結婚後放棄事業成就丈夫,在丈夫患病後寸步不離照顧他至終老。對於晚年因病「返老還童」的丈夫,她說照顧起來不算太辛苦,平日會讓他寫字訓練大腦,「大baby(指高錕)肯鼓勵佢都自己肯做,好合作,乖嘅baby,容易湊」。

訪問在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進行,會客室內剛巧有高錕年輕時的照片。記者問高太:「教授後生係咪好靚仔?」她笑咪咪地回答:「係囉,係靚仔先入我眼,佢𠵱家都好靚仔,冇乜改變,五官30年都冇改變。」高太的眼中,仍然有着對丈夫滿滿的愛意。

高太:了解患者最重要

2004年高錕確診腦退化症,與病共存14年,一切有賴高太無微不至的照顧,當中她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最辛苦係早、中期,佢(高錕)唔明白點解佢有問題,點解個世界咁亂,佢自己冇信心」。高太指,最重要是了解患者,「唔了解佢嘅話,佢發脾氣你又發脾氣,又嗌交,兩邊都唔開心同辛苦」。

作為過來人,照顧腦退化患者全是學習過程,「嗰時我都唔明,只係知佢嬲,唔明佢嬲自己,以為佢嬲我,咁我又嬲佢,呢啲時期好辛苦」。後來照顧得日漸熟手,高教授也算是合作的病人,高太指,到病情晚期時,雖然丈夫已不擅言詞,亦失去活動能力,但已經相對「易湊」。

高錕其實很聽話。高太透露,他晚年留鬚全因她不願為他剃鬚,「佢年紀大要一日(剃鬚)兩次喎,上晝一次,下晝三、四點又要批……佢自己批又miss,又係要我同佢批……我咪叫佢留鬚啦,佢又好合作話好」。對於照顧腦退化患者,高太認為生活質素必須維持,「要好多人去探佢,需要過生活,唔好畀佢覺得自己冇用……still human,唔好歧視佢」。

■記者嚴敏慧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202/20559292



「盼大眾記得高錕光纖成就」



患腦退化症的高錕接受藝術治療五年,愛畫動物不愛畫花草。

【本報訊】高錕有「光纖之父」之譽,是因為他研發的光纖科技,為通訊帶來劃時代的突破,造就了互聯網世界,令資訊可一秒間傳遍全球。不過,他晚年患上阿茲海默症,令高錕這個名字近十年都與腦退化症畫上等號。高黃美芸說,感覺香港人好像已不太記得丈夫的光纖,希望大眾關注腦退化症外,亦記得高錕影響世界的科技成就。

早在1930年,科學家已發明可傳導光線的光纖,但舊式光纖光能損耗率高,光線穿過20米光纖後只剩1%,不能用於長程通訊,用光纖傳遞資訊存在難度。1966年,高錕在英國標準電訊實驗室任工程師時,研究光纖的各種基本特質,發現只要提高製造光纖的玻璃純度,能減低光能損耗,其中熔煉石英更為可製造出高純度玻璃的物料,認為石英基玻璃纖維可以長距離傳遞訊息。


高錕研發的光纖科技造就互聯網世界。
高錕慈善基金提供圖片

嘆諾貝爾獎來得太遲


高錕這個改變世界的理論全記載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內,惟最初一直不被看好,認為不可能製造出那麼高純度的玻璃,但在他四出游說下,美國公司Corning Glass Work於1971年製成首條一公里長的光纖,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也於1981年問世。相對電線或無線電傳訊,光纖頻寬大大提高,傳遞資訊多出數萬倍,更不受天氣影響,結果光纖成就今天的網絡通訊,不論文字、音樂、照片或錄像,不足一秒可傳遍全球。

高太憶述,丈夫當年醉心研究,「佢做工程師覺得玩咁,返工唔返屋企都得」,同為工程師的她雖明白高錕的物理世界,但有時仍會嬲他太夜回家,「佢覺得佢成功,話有一日全球都會改變,我答佢『係咩』」。她當時是不相信的,過了40年真正實現,更為高錕帶來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當時高錕已患上腦退化症,「(個獎)太遲,歧視,中國人唔係西人,咁耐先攞獎,等得太耐」。

高錕一生最重要成就是光纖,卻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他曾指不感後悔也沒怨言,不認為事事要以金錢為重。枕邊人又有何看法?原來高太想法一致,「有錢食咪得,好唔明點解啲人錢要得多啲得多啲,夠食夠住就得」。

近年大眾想起高錕,一定會提到腦退化症,她感覺好像太過偏重於疾病,「佢(變咗)係face of Alzheimer(阿茲海默症),唔係記得好多佢係光纖,希望兩樣都記得」。
■記者嚴敏慧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202/20559294

看高錕報道 女兒驚覺母患腦退化



受助於「高錕流動車」的Mary(左)學懂如何照顧患腦退化症的母親。謝榮耀攝
【本報訊】因為腦退化症,讓高黃美芸從高錕背後走到鎂光燈前。2010年成立高錕慈善基金,接受訪問、出席活動及分享會,她只希望公眾加深對腦退化症的認識,亦希望為患者、家屬及照顧者提供協助。基金最廣為人知的項目「賽馬會高錕腦伴同行流動車」,原來是高太的主意。有流動車使用者指,因為高錕的報道,才意識到媽媽患有腦退化症。

「成立基金會係因為當時好多人冇留意腦退化症」,高太憶述,丈夫十多年前在香港看醫生,有醫生竟然指東方沒有此病症,「話正常,覺得係老人退化」。坊間常稱腦退化為老人癡呆症,甚少人知道阿茲海默症,日間服務又不足,「校長(高錕)有呢個症……咪用埋校長做『告白』」。

步行籌款、藝術品義賣等,基金會籌到起動資金後,開始資助不同團體就腦退化症開展教育或服務。其中「賽馬會高錕腦伴同行流動車」,項目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高錕慈善基金共同支持,現時由聖雅各褔群會運作。流動車是高太的主意,參考了紅十字會流動捐血車,希望服務可以到達港九新界不同區域,深入屋邨讓長者更了解腦退化症,更讓照顧者有所支援。

高錕夫人提出以流動車深入社區,加強公眾對腦退化症的認識;圖為2013年流動車揭幕禮。

從流動車了解照顧技巧


90歲的中度腦退化患者謝婆婆,與照顧她的女兒Mary都是流動車的使用者。Mary指,媽媽去年才正式看醫生確診腦退化症,但回想原來十年前已出現病徵,「經常講無厘頭嘢,變得主觀容易發脾氣,一直以為係性格轉變」,直到近年出現日夜顛倒等明顯病徵,再看到高錕教授等腦退化症的相關報道,才意識到媽媽患腦退化症及求醫。

去年確診後,Mary為媽媽找服務卻無從入手,直至屋苑樓下停泊了「高錕腦伴同行流動車」,除了有豐富的疾病資訊,更能讓媽媽參加一對一訓練,自己則參與照顧者支援小組,認識了同區腦退化症照顧者,「知道例如病後期會點,可以做好啲準備」,同行者小組結束後亦有定期自行聚會,互相傾訴減輕壓力。由於流動車服務以四周為上限,謝婆婆現時在同區的日間中心繼續訓練,「會唔方便,因為要搭車,最好都係流動車,落樓下就係」。

聖雅各福群會服務經理——服務發展岑智榮稱,流動車2013年投入服務後已走訪全港18區,提供多項服務,包括檢測、個人或小組訓練、轉介及腦退化症教育。照顧者支援亦為重點,由於照顧者要24小時無間斷照顧患者,面對患者情緒及行為問題,需要學習如何應對。照顧者本身亦會有巨大心理壓力,故照顧者支援小組顯得更為重要。
■記者嚴敏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