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暴動慘案50年 市民祭林彬  「毋忘血的歷史」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24/20130886

暴動慘案50年 市民祭林彬 
「毋忘血的歷史」



林彬於六七期間譴責左派,最終在駕車途中被擲汽油彈燒死。

【本報訊】殺人放火金腰帶,雙學三子因公民抗命,被法庭重判入獄;50年前的今日,一名電台主持人批評左派發起暴動殺害無辜,最終被燒死,暴動組織者卻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得到勳章表揚。1967年,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因譴責當時鼓吹暴力抗爭的左派,招致殺身之禍,在上班途中於車內被投擲汽油彈活活燒死。有人發起拜祭悼念活動,呼籲珍惜言論及新聞自由,毋忘血的歷史。
記者︰呂麗嬋

跑馬地天主教墳場的8月天,艷陽似火,原名林少波的林彬,與堂弟林光海同樣埋葬於此。林彬妻女傷心離港,眼前碑石封了塵,但碑頂的花樹卻成了蔭,黃白色的雞蛋花開得燦爛。據知,這裏還安葬了暴動殉職警員江承基及林寶華。本身是孤兒的林彬,1959年商台成立後不久,即由港台過檔任播音員,因聲演處境劇《三人行》走紅,在電視機未普及的年代領導輿論,也因有號召力,在瘋狂的年代成為眾矢之的。

1967年4月中旬,新蒲崗塑膠花廠發生工潮,香港親共左派介入,工聯會理事長楊光等成立鬥委會,罷工、罷課、罷市的「反英抗暴」戲碼輪番上演,演變為街頭放置土製炸彈、燃燒彈。部份市民開始對左派反感。半世紀前的KOL,在廣播劇節目《欲罷不能》中,大罵左仔「無恥無良、低能邋遢、下流賤格」,惹來痛恨,但觸發死亡恐嚇的,卻是小姊弟被暴徒炸死,林彬直斥左派喪盡天良。8月24日早上約8時,悲劇終於發生。

中共前地下黨員自責


林彬

林彬駕車與堂弟林光海,於上班途中被兩名暴徒攔下座駕,被擲汽油彈縱火身受重傷,事件震撼全港。早年移居美國的鄺文莊,在名為《憶亡友》的文章中就指,林彬遇襲後翌日離世,當時為了保密,出殯前一日,有份扶靈的他才獲通知在跑馬地馬會內舉殯。「棺木早已秘密運去停放在裏頭,我們人數並不多,10時過後,馬會門前約一百碼,放下路障,禁止一切車輛來往」。至於當年發起暴動的楊光,則在2001年獲港府頒授大紫荊勳章。

墓碑原本刻上「大丈夫林彬之墓」,及至年前林的家人回港修葺,才用回真名,改為「先父林少波之墓」。擬趁824林彬逝世50周年發起拜祭悼念活動的梁金成,2014年已與友人低調前來拜祭林彬。「嗰年李慧玲被封咪、劉進圖被斬,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不斷收窄,林彬事件,都與今日香港息息相關」。他謂拜祭活動非為與早前要求平反的「老左」對着幹,只願毋忘血的歷史。

早移居加國的中共前地下黨員梁慕嫻,在接受電話訪問時則指,林彬當街被燒死,當年已認定是「自己人所為」,但承認其時並無獨立思考認清對錯。「喺出席工人追悼會時,我總係喊到崩潰;但對警員,甚至林彬嘅死,卻有截然不同反應」,只要以革命之名、鬥爭之名、黨的利益之名,就算草菅人命,也就成了階級鬥爭的必要。回首前塵,梁說總感歉疚自責,認為不單「要為林彬兄弟之死而哀悼,更要向他們的家人致歉,請求寬恕」。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24/20130905

文化人剪報存歷史


原名林少波的林彬,與堂弟林光海安葬於跑馬地墳場。何家達攝

【本報訊】在劍拔弩張的1967年,林彬之死震撼全港,當年有憤慨的市民致電左派機構及新華社,質問良心何在,可惜半世紀過去,事件至今仍為懸案,無人被捕。只是,對升斗市民來說,那個火紅8月,卻是忘了忘不了,文化人吳思源便是其中之一。

當年學校教定逃生路線

「嗰時讀嘅學校好近南九龍裁判處,時常有左派人士示威,放催淚彈,學校一早教定逃走路線」。在油麻地循道小學讀小六,吳說回家的路,原本腳程只10分鐘,一遇騷動,便得兜過水塘山,避走彌敦道。

升中的暑假風風火火,當年已是文藝少年的吳,實體報章是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屋企睇《工商日報》同《天天日報》,每日都會剪存新聞」。身處大時代的小學雞,看到大人在廝殺,似明非明。「到今日,呢批厚厚嘅剪報仍安放家中,唔捨得丟」。他直言六七暴動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就算不會刻意提起,也不應忘記。

咪前的林彬被襲,咪後的幕後工作人員亦人心惶惶,筆名「程雪門」的楊普禧,是前民政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的父親,早於60年代,已是當時得令的著名編劇及小說作家,由他執筆的《大丈夫日記》及短評,諷刺時弊一針見血,被指是當年系列重頭節目的大腦。在烽火年代,楊立門時年7歲,他在受訪時曾透露,父親一度不能踏足內地,祖父母患有重病亦未能回鄉探望,其後改革開放才解禁,得以重回故土方解開心結。
■記者呂麗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