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秋後算賬 涉網絡罪行 7.1金鐘衝突 警拘反送中22人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704/20720273

秋後算賬
涉網絡罪行 7.1金鐘衝突
警拘反送中22人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莫俊傑(中)指接獲800名疑被起底警員求助。
 
【本報訊】反送中抗爭行動引發連串警民衝突,示威浪潮稍為平靜之際,警方的秋後算賬展開,昨日公佈兩波拘捕行動,包括9人涉及網絡罪行,以及13人涉及7月1日金鐘立法會一帶衝突。連同6月份較早前的行動,至少46名反送中人士被捕,另有6人涉及撐警集會的衝突。針對近日有警務人員及其家人被人於網上被起底及留言恐嚇,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先後拘捕9人包括一名小學女教師。有學者形容警方的「網絡大搜捕」旨為殺一儆百,但若缺乏理據,會令民怨更高漲。
記者:馬耀文 蔡少玲


因網絡罪行被捕的7男2女,年齡16至40歲,涉及罪行包括威脅會摧毀或損壞財產、未經使用者同意披露個人資料 、刑事毀壞及不誠實取用電腦、及威嚇刑事毀壞等,其中3男2女已獲准保釋候查,另外4男通宵扣查。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莫俊傑表示,案件涉及資料包括警員中英文全名、身份證號碼及家人全名、身份證號碼及住址等;亦有警察收到大量滋擾電話,以及恐嚇字句,如「知道佢住邊度,會上嚟殺咗你」等,其家人亦收到同樣訊息。莫指警方早前設立24小時熱線,接獲800名警員求助,警方將個案轉介至私隱專員公署,至今有150個個案。

四人涉起警員底



消息稱,被捕9人,第一至第四被捕者涉及披露未經資料使用者同意而取得的個人資料罪行,頭三人分別是向一至二名警員或其家人起底;第四人是早前以匿名者身份公開600多名警務人員的姓名,電話及住址等資料。

至於第五、第六被捕者則涉及威脅會摧毀或損壞財產。消息稱,他們在網上討論區及Telegram曾提及用汽油彈及炸彈攻擊政府建築物或財物。據知,其中一名被捕者是姓梁小學女教師,她接受網媒HONG KONG BILINGUAL NEWS訪問時證實前日被捕,其後已獲准保釋,須8月報到。報道指梁曾在網上發表反送中等言論,例如「講咁多仲乜?下周立法會放雞尾酒啦!X!」另一名被捕是上班族陳先生(化名),他被指在連登留言提及外國抗爭會用汽油彈對付警察。

第七名被捕者涉及刑毀,他涉以DDoS(分散式阻斷服務)方式攻擊警察網站但不成功。第八名被捕者則涉及不誠實取用電腦,他涉用電腦企圖登入警方內聯網。至於第九人則昨晚被捕。

被問到警方行動是否製造寒蟬效應、不容許市民網上討論。以及網上亦出現同類聲稱起底行為,警方會否追查等,莫俊傑只重複,網上和現實世界的言論自由有很大保障,但如果一些說話帶有刑事成份就會觸犯法例。

倘缺理據加深民怨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分析,警方的網絡大搜捕旨為盡快「撲火」,殺一儆百。然而,若此秋後算賬行徑缺乏充份理據,不單止難以遏止言論,更會令民怨更高漲,若再有大型示威,或會演變成更嚴重事件。

法政匯思發言人蔡麒稱,有關「披露未經資料使用者同意而取得的個人資料」罪名,來自《個人資料(私隱)條例》64條。控方首先須證明被披露的資料是個人資料,且未經資料使用者同意而被公開,但若有關資料在網「公海」可找到,有可能令一般人認為屬公開資料,可作分享。誰是資料使用者亦是一大問題,資料使用者與資料當事人很多時並非同一人,甚至可能不是一個人。至於威脅會摧毀或損壞財產罪,蔡稱並非在網上一人一句玩笑性質的說話便可構成罪名,「唔係就咁講吓就算」,控方要證明涉案人確實存在威脅意圖,講明毀壞的目標的目的,而且要有行動,舉例曾就計劃作詳細安排,提及行動日期、時間、地點,甚或有實際執行行動,例如購買所需工具,越做得多,入罪機會越高。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704/20720276

被捕者受驚 :是但搵個人祭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