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27/16372500
Maria(右)尋找親生父母,真情感動九十後 Shalot(前左)與一眾同學。
燈光熄滅,香港樹仁大學本部大樓405室播放《眾裡尋根》紀錄片,近30位九十年代出生的新聞系二年級學生,慢慢進入靜默裏,這是他們第一次拍攝的紀錄片。
大概五分鐘,一線窗外白光,令 Shalot學生桌上一球一球白紙巾,在暗黑課室裏,顯得閃亮。坐在她前面的 Maria(李玉華,黃佩珍),是片中1959年生的尋親主角。看着自己的故事,聽着自己的心聲,她也拿着白紙巾,放在眼角,隨時拭抹。
試片完結後,比較冷靜的 Alison說過:「我不喜歡在別人面前哭。」樹仁新聞系電視製作兼任講師梁蕙儀( Joanna)回應:「我們也是不喜歡在人面前哭的。」實情是,簡單的大學班房裏,有人不斷流淚、忍住眼淚。
檢
討總結時,組員 Shalot與 Christy,不能自制的背着一眾同學,涕淚奔流。老師讓主力攝錄的阿
Bill先開聲,拍攝一個月期間,他極投入,不怕辛苦,不厭其煩,聽到新的消息,總願意從香港仔老遠跑到上水。誰想,他一張口,未吐出第一個字,就嗆出眼
淚。一邊抽動胸膛,一邊斷續說:「我真想不到,可以拍出那種感覺來。雖然好辛苦,若果要我再次去尋找
Maria的父母,即使找到死的一天,我仍然願意去。」年輕,立誓時容易押上一生;赤誠,是他們最美麗的本錢。負責影片旁白的組員
Philip打趣調適氣氛:「雖然沒有哭,其實我也很傷感啊。這已經不只是一份功課。」
過往曾任香港電台電視部《傑出華人系列》監製的梁
蕙儀說:「我們接觸新聞裏的每一個人物,都會豐富自己的經驗。」她用真實個案,給九十後學生地獄式訓練,一個月來,天天不斷努力,經常工作十多小時。接觸
五十年代末發展出來的故事,是九十後了解上一代的過程,也可以是社會了解九十後的小個案。
樹仁新聞系師生拍攝 Maria尋親記,一同上了人生寶貴一課。
拍攝《眾裡尋根》的組員,總結時都不能自制地哭了出來。
緣起一段賣女故事
Philip與其他組員,在 WhatsApp跟記者談到何謂九十後。很直接的反應,他們不太喜歡被標籤。感動、流淚,沒有哪一代多哪一代少的道理。值得感動的,一齣戲、一首歌、一段新聞片,都可以感動。大學生找到有意思的事情,埋頭苦幹,不問回報,不是很正常嗎?
請
相信年輕人是「有 heart」的。若簡單化,很容易把他們定性為自我中心,只關心自己,不容易為別人事情流淚的九十世代。這一次,他們被感動。
Philip這樣寫着:「感動是因為我們從無經歷過一天沒有父母,即使有,可能是父母分離,總不至有父母把子女賣掉。我們身處幸福家庭,陪伴
Maria去經歷尋親,一舉一動,都令自己反思有否珍惜擁有的。感動,是因為有比較,原來自己比很多人都幸福。」從別人的無,深思擁有的價值,是接觸真實
人物珍貴之處。
新聞裏,真實事情,永遠動人。人有年歲,心可以超越。緣起五十年代末的「賣女」故事,有血有肉,有真實有收藏,九十後自自
然然就學會了人生苦衷,看似反派的人物,也有傷心處。在
Maria一方,從任性不肯接受被賣事實,到悔疚錯失尋親時機,她也反思了自己沒有體諒上一代的難處。尋找
Maria親生父母,讓學生學到很多,還可以再多。這是一個等候完美結局的故事。
樹仁新聞系師生拍攝 Maria尋親記,一同上了人生寶貴一課。
拍攝《眾裡尋根》的組員,總結時都不能自制地哭了出來。
緣起一段賣女故事
Philip與其他組員,在 WhatsApp跟記者談到何謂九十後。很直接的反應,他們不太喜歡被標籤。感動、流淚,沒有哪一代多哪一代少的道理。值得感動的,一齣戲、一首歌、一段新聞片,都可以感動。大學生找到有意思的事情,埋頭苦幹,不問回報,不是很正常嗎?
請
相信年輕人是「有 heart」的。若簡單化,很容易把他們定性為自我中心,只關心自己,不容易為別人事情流淚的九十世代。這一次,他們被感動。
Philip這樣寫着:「感動是因為我們從無經歷過一天沒有父母,即使有,可能是父母分離,總不至有父母把子女賣掉。我們身處幸福家庭,陪伴
Maria去經歷尋親,一舉一動,都令自己反思有否珍惜擁有的。感動,是因為有比較,原來自己比很多人都幸福。」從別人的無,深思擁有的價值,是接觸真實
人物珍貴之處。
新聞裏,真實事情,永遠動人。人有年歲,心可以超越。緣起五十年代末的「賣女」故事,有血有肉,有真實有收藏,九十後自自
然然就學會了人生苦衷,看似反派的人物,也有傷心處。在
Maria一方,從任性不肯接受被賣事實,到悔疚錯失尋親時機,她也反思了自己沒有體諒上一代的難處。尋找
Maria親生父母,讓學生學到很多,還可以再多。這是一個等候完美結局的故事。
有些決定,是一世的。
半世紀後尋找親生父母,上天會給 Maria一個答案嗎?
養母很注重衣着外表, Maria不愁衣食。
撫養一生, Maria盡責照料養母。
1959年上水光復街(現稱新康街)三號居住的地攤檔賣布小販黃鏡明與妻子何月,決定把剛出生20天的女兒黃佩珍送給九巴站長李茂夫婦。
黃佩珍被收養後改名叫李玉華,英文名字是 Maria。按 Maria乾媽黃玉卿說,養母本想找個男嬰,但養父與前妻生了一個兒子,想添個女兒。當天,乾媽陪養母到上水,袋裏收一塊大毛巾,想着若女嬰合眼緣,就會立刻包起抱走。
初
生的 Maria,據說當時長相跟黃鏡明餅印一樣。黃氏地攤檔旁邊,還有一個籃子,放着另一個小女孩,照看應該是
Maria姐姐。送走第二個女兒,是希望她能有比地攤檔更好的生活。留一個,送一個,傷心決擇,半世紀沒完沒了。乾媽說黃鏡明當時哭得厲害:「你爸爸啊,
哭得一地都是眼淚鼻涕。」母親勸爸爸不要為決定難過,冷靜把一張出世紙,遞給養母。養母堅決不肯要,乾媽卻一手收了下來:「你不要,我要。」
養
母把袋裏的30元送給黃氏夫婦,就帶走了黃佩珍。30元在當年,夠買一擔中下價白米。從此,黃鏡明、何月、黃佩珍能聚一起,都在紙上。她的出世紙上用英文
寫着住址是 Kwong Fuk Street三號,殖民政府的英文紀錄,真有實際需要時,搞得人人一頭霧水。幸得另一樹仁學生
Raymond在郵政局網頁查出,那是以前的光復街,現稱新康街。街名與歷史,不無關係。聽說,49年以後,有國民黨老兵奉命留守上水,等候光復,後來在
巡撫街開了一間茶餐廳陳六記,一等,就是63年,餐廳現時以「炭燒五層樓」燒肉最聞名。
遙隔上水一地荒野, Maria當年跟養父母居於遠遠另一個鄉鎮元朗,收藏着另一個故事。為甚麼不要我?這些年,有找我麼?被父母遺棄,對她,是最不能接受的事實。人活在自己眼皮下的世界,目光以外,如戲如真,春花秋月,焉知生父母沒有那麼一刻,遠遠看你,不能吭一聲。
感覺在世上孤零零
「要
送,為甚麼不找一戶好人家……這些年,我真的好苦。」多年委屈,幾番辛酸,
Maria忍不住又流出愛恨眼淚。另有生父母這個秘密,早於11歲開始聽過。養父在她9歲時病逝,養母脾氣壞,經常打罵女兒。李家在元朗九巴車廠經營飯
堂,幾個巴士司機及洗碗阿嬸曾告訴她:「你不是她親生的。」
Maria不信。20多歲時乾媽親口證實,她不想聽。30多歲,乾媽給她出世紙,她憤怒:「出世紙我不要,你把它燒了!」人生,由被賣掉開始,她接受不
了。香港安定繁榮久矣,古老年代,一個城巿都可以賣掉,賣掉一個人的故事,有很多。
自從兒子出生,丈夫丟下家庭一走了之,
Maria尋找家人的渴望越來越重。她從事眼鏡批發,兒子在英國念大學,靠自己,生活不缺。但不知親生父母是誰,沒有家族圖譜,感覺上,她與兒子就像世上
孤零零的兩個人,「好想找回親人,就是兄弟姐妺也好,好想有多些人愛錫兒子。」
紀錄片《眾裡尋根》
找不到親生父母,像世界上孤零零的人。
紀錄片《眾裡尋根》
乾媽黃玉卿見證 Maria的身世,現在已九十多歲了。
紀錄片《眾裡尋根》
出世紙上父母的名字,為 Maria留住思念。
2008
年,
Maria曾求助香港紅十字會尋親,最終沒有成功。今天,一班九十後大學生效勞,從大埔廣福道及附近老人院、粉嶺安樂村及聯和墟新街巿,至上水新康街,每
次都遍尋不獲。細心的
Alison在小巷發現殘留光復街三個字,偏偏沒有三號門牌。一位熟識光復街的老郵差,在他們到訪前,偏巧肺癌病逝。茫茫人海,找不到答案,卻找得到感
受。他們明白,找不着父母,滋味在心頭。
感性也理性的
Shalot,在班房一邊哭,一邊敍述了這次尋親旅程:「當初答應拍攝這個案,因為一股熱血,後生仔就是有一股熱血,很想幫人。答應以後,發覺找不到啊,
到哪兒都找不到,有時又給了
Maria一些假希望,大家都有點氣餒。也開始慢慢了解,無父無母的感覺是怎樣。她令我感受到,有些人連珍惜的機會也沒有。但我相信,拍攝這片子,冥冥中
有主宰,好多人幫我們,包括 Rayman和上水粉嶺的街坊,我感覺,我們有一天會找到,上天會給我們一個答案。」
53年前黃鏡明一地涕淚,若能動天,若有精靈,今天,最少教懂一班學生,越尋找越失望,越失望卻又越明白,愛是這樣難,又這樣長久。
「即使找不到,我一輩子不會忘記你們。」半世紀前痛苦決定,令兩代人相遇。奇蹟,還會出現嗎?
20分鐘《眾裡尋根》紀錄片已經放上網,可以點擊 http://youtu.be/T-RB3_Rq8-s收看。
記者:冼麗婷
攝影:李家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02/16391153
半世紀的淚引發奇蹟
眾裏尋根 終找到同名妹妹
跨越半世紀, Maria終於尋到自己的根源,與相同血緣的妹妹透過視像相見。 王子俊攝
【本報訊】流了半世紀的淚,也許上天都覺得夠了。原名黃佩珍的 Maria,尋親多年,突然接到另一個黃佩珍的電話。在毫無準備下,尋着了。飄泊的蒲公英,倏然着地生根。
1959年,出生20天的黃佩珍,在父母的賣布地攤前,以30元賣了給九巴站長李茂夫婦,之後改名李玉華,英文名 Maria。一張出世紙,是黃鏡明、何月和黃佩珍的唯一連繫。
「頭先有個新加坡打嚟嘅長途電話」, Maria覆記者電話前,剛接了一個電話,「佢話佢爸爸係黃鏡明、媽媽係何月」,那是前日上午11時許。「佢話佢自己係黃-佩-珍。」她當時好失望,心想如果你叫黃佩珍,就不是她要找的人。
《 Maria的出世》
兩張幾乎一樣的出世紙,源於媽媽無法忘記失去的女兒,再生一名女兒,也改了相同的名字。 受訪者提供圖片
《 Martha的出世紙》
父母已逝妹妹移民
失散半世紀終尋到親人的 Maria,難掩興奮之情。
不過,「佢有個家姐出世20日就送咗畀人喇。佢阿媽因為好掛住呢個女,所以再生一個女都改名做黃佩珍」。這句話活像個炸彈,炸開了隱藏半世紀的身世,也確認了媽媽好愛她!
Maria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姊姊和兩個妹妹,「但係阿哥、爸爸同阿媽都已經過咗身喇」, Maria語帶激動。比她小一歲的妹妹佩珍 Martha與丈夫已移民新加坡,姊姊和幼妹則留港。
五分鐘通話,大家認定了大家,妹妹說,「你一定係我家姐」。「佢好開心,我不停喊!」 Maria說。妹妹用手機傳了很多家庭照和訊息給 Maria。 Maria終在相片中見到五年前離世的媽媽。五年前,剛巧是她開始認真尋親的時間。
哭了一個早上,用手機 WhatsApp通知親友。不少朋友來電恭賀。每次提到一直掛念她的媽媽已亡故,都忍不住哭起來。
越洋聊天毫無隔膜
晚上約好妹妹在網上越洋聊天,姊妹倆毫無隔膜。妹妹多次說:「唉哎,我真係好似同阿妹(幼妹)傾偈呀!」幼妹與 Maria長相很像,都似爸爸,妹妹 Martha像媽媽。
原來當年媽媽並不知道女兒被抱走,失去女兒後曾在街上四處尋找。 Maria乾媽提過,抱她走時,她爸爸哭得一地涕淚,媽媽沒哭。其實那不是她媽媽。她媽媽車衣、做地盤,一早照顧孩子梳洗上學,晚上孩子睡了才回家,勤奮得像阿信一樣。
爸爸72歲過身後,傷心的媽媽跟妹妹移居新加坡,後來回港照顧患糖尿病的哥哥。第二年,兩個人先後走了。妹妹說,家裏只有媽媽提過「我仲有個女」,「如果六年前搵返你就好啦!」妹妹已跟 Maria約好,三星期後回港時姊妹們見面,一同到鑽石山墳場拜祭爸媽和哥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02/16391154
樹仁學生拍片助尋親
樹仁學生拍攝的一段20分鐘短片《眾裡尋根》,成功令 Maria在茫茫人海中尋得親人。 資料圖片
【本報訊】兩張幾乎一模一樣的出世紙,將姊妹們的血脈一下子連結起來。
當年抱走 Maria時,養母不要她的出世紙,乾媽代為保存。 Maria長大後乾媽才交還,因對被賣耿耿於懷,她決絕地說要「燒咗佢」。待她看得通想要尋親時,出世紙成了唯一線索。
今年4月,一班樹仁大學新聞系學生以 Maria為題材拍攝紀錄短片《眾裡尋根》。短片約一星期前放上網,一位樹仁學生覺得主角很面熟,把短片傳給親戚。想不到,這學生就是 Maria幼妹丈夫的姪兒,短片很快被轉到住在新加坡的 Martha手上。
出世紙三個名字一樣
Martha
收到短片連結,一度懷疑是釣魚網站,姑且一
click,20分鐘短片畫面突現出現一張眼熟的出世紙,「點解咁似我嗰張?」黃鏡明、何月、黃佩珍,三個名字一模一樣,趕緊與姐姐相認。
Martha說,媽媽「成日都想搵返個女」,她曾想過尋找姊姊下落,但只得一個名字,天下間有千千萬萬個「黃佩珍」,只好作罷。
Maria感激乾媽把出世紙好好保存,才讓她成功尋根。
樹仁學生知道 Maria找到親人後都很高興。豪言願意為 Maria「搵到死嗰日」的阿 Bill,高興得趕到 Maria家,一進門就與她相擁而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