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八十後帶領的道德---港女

當我小時候,我知道待人接物有一個應有的態度,不過慢慢地又覺得越來越模糊,由其是女孩子,當時我沒有說半句,為甚麼別人會幫你?別人討厭你?難道小學老師沒有教你麼?直到一個很新穎的名詞出現後才晃然大悟。

以前有齣電影叫得閒飲茶,間中也會見到連種情況。

我第一次看到港女這個名詞是在一本便利(Face的前身),當時港女災難應變中心(網上討論區)的負責人Anson說他預備好會壯烈犧牲,不娶香港女孩為妻。

當你看過他如何形容自己的前女朋友,脾氣很大,小姐脾氣,很現實,認錢不認人,完全不知道作為他的男友多麼辛苦。

有些習慣,例如禮貌、待人接物,最應該從小培養的,否則他長大了他自己也不知自己難相處,更甚者甚至闖下彌天大禍,會是每一個父母也不想見到的。

以往的女孩子,總希望自己會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公主,大約2000年後開始,女孩子會希望自己成為受人"尊敬"的公主。對我而言,現在的女孩子行為尚且能夠接受,只有少數會令人反感。





當一個人得到大多數人的寵愛後,他會想要甚麼?我想起一位很謙遜的心理學巨匠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理論。完成了第三需要之後便會要求第四需要,似乎是理所對然的。

馬氏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依金字塔的最底層到最高層,需求層次如下:(為後來增加的需求)
  1. 生理需求
  2. 安全需求
  3. 愛與隸屬需求
  4. 尊嚴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
  5. 自我實現需求
  6. 超越個人或靈性的需求(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




由於符合了Y理論,所以在工作和讀書上,不難找到成績比較出眾的一群,但有很多情況很下,你會發覺她們沒有正面的人生觀,追求一己的私欲,同樣地又是符合了Y理論,可想而知她身邊的人可謂苦不碪言。

在香港網絡大典中,63.824歲大學生港女之劣行,我不覺得她們符合了Y理論,只是停留在X理論階段,在女士被批評容貌打小女童事件中,你只會覺得這個人沒有教養,不代表她是X理論還是Y理論。



X理論是麥格雷戈對把人的工作動機視為獲得經濟報酬的“實利人”的人性假設理論的命名。主要觀點是:
  • 人類本性懶惰,厭惡工作,儘可能逃避;絕大多數人沒有雄心壯志,怕負責任,寧可被領導罵;
  • 多數人必須用強制辦法乃至懲罰、威脅,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目標而努力;
  • 激勵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層次上起作用;
  • 絕大多數人只有極少的創造力。 

他針對X理論的錯誤假設,提出了相反的Y理論。Y理論指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融合的觀點,與X理論相對立。Y理論的主要觀點是:
  • 一般人本性不是厭惡工作,如果給予適當機會,人們喜歡工作,並渴望發揮其才能;
  • 多數人願意對工作負責,尋求發揮能力的機會;
  • 能力的限制和懲罰不是使人去為組織目標而努力的唯一辦法;
  • 激勵在需要的各個層次上都起作用;
  • 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人類廣泛具有的。



在香港生活並不容易,或者我會承認,社會上對女性的保障比較大,由於工業式微,有得多工種上女性明顯佔優,但如果你要婚姻上的幸福美滿,並不代表你需要甚麼能力,而是看你的性格。

以女人的角度,除事業外,伴侶也是一個人生標,希望嫁給一個好丈夫,有人照顧她一生,但婚後的生活如何?誰去照顧家庭?她們應該沒有想清楚,只是一相情顧等照顧她的人出現。

我本人而言,主要問題是不曉得規矩、禮貌和尊重,有點小姐脾氣,為甚麼有些事不可以做?
每個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標未必一樣,想找一個如意郎君又是不是你的人生目標?還是錢、權力。還是在同輩壓力下想找一個伴侶但又沒有好好想清楚?可有想過結婚後的生活會是怎樣?

另外:
中學老師教我:
有些東西不是權利,是眨低自己。難道自私自利是人權麼?你有看過乞丐隨處大小二便嗎(現在比較少見)?連警察也不管(以前),你不是這種人又何必這樣做?!


港女並不單在香港發生,全世界也有發生,無可否認有關指控很發人心省,全世界有不少人認同,連英國女記威爾遜(Tara Winter Wilson)者發表毒妻症候群(Toxic Wife Syndrome)也獲得熱烈響應。

威爾遜所指的"毒妻" 行為比較接近63.824歲大學生港女之劣行,可想而知她身邊的人多麼辛苦。



英國記者揭露"毒妻症候群",獲全球熱烈迴響

物色對象眼界漸高 港男港女網上對罵數“惡行”
香港網絡大典 -- 港女災難應變中心

香港網絡大典 -- 港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