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905/18409735
智經研究發現,七成受訪者認為中產應關心社會時事。袁樂婷攝
【本
報訊】中產階層向來予人較沉默、保守的印象。飲咖啡與看法國電影以外,調查發現,七成受訪者認為關心社會時事是中產的必要條件,比學歷及生活品味更重要。
學者指,近十年的社會運動傾向民主、保育及反地產霸權等與中產較貼身議題,激發他們發聲,或因而影響社會對中產的看法。
記者:袁樂婷 馬志剛
智
經研究中心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在今年7月透過電話隨機訪問1,005名18歲以上香港居民,了解他們對中產的印象。調查發現,70.7%受訪者認為關
心社會時事是作為中產的重要條件,比率超過高學歷及有生活品味,認為關心社會不重要的只得兩成。44.5%受訪者認為中產應參與社會事務或政治。
至少擁200萬物業
經
濟條件亦是重要指標,認為中產須擁有自置物業及高收入的比率均接近九成。重視自置物業的868名受訪者中,56.7%認為物業價值應達200萬至800萬
元才算是中產。認為中產須有高收入的894名受訪者中,則有45.5%覺得中產的月入應介乎3萬元至6萬元。另外,三成受訪者自覺是中產,其餘受訪者中則
以18至29歲年輕人最想躋身中產之列,佔67.6%。
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指,自03年7.1遊行,中產專業人士走上街頭,近十年
的政治生態逐漸改變,「好明顯高學歷人士捲入政治,同以前主要係勞工上街爭取權益有好大改變」。加上社會議題開始傾向民主自由、人權及反地產霸權等,「中
產對呢類議題會比反對巴士加價、爭取公屋更加敏感」。
陳健民續表示,最近討論的佔領中環亦不乏中產支持者,或因而改變社會對中產的看法,「唔再覺得中產一定係唔聲唔聲,或者毫不關心」。
雖然受訪者認為,中產應參與社會事務或政治的比率稍低,陳健民指已有明顯進步,四成算不俗,「慣咗做旁觀者,好多人覺得自己無能力改變現狀,既然做咗都冇用,索性唔參與」。
反地產霸權漸增
陳健民續指,調查結果反映市民對「上車」仍存寄望,但現時樓價高企,變相拉高躋身中產的門檻,「中產嘅理想好基本就係買樓,以往覺得好順暢,但?家變得好難」,越來越多中產或希望成為中產的人感不安,「連最基本嘅嘢(買樓)都做唔到」,故反地產霸權聲音越來越強烈。
負
責研究的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鄭宏泰指,以往奉行精英教育,大學畢業生基本具備中產條件,但近年大專學位增長極快,畢業後仍
要努力好一段日子才有機會成為中產,「甚至畢業後亦唔保證搵到高收入好工」,故受訪者考慮中產定義時,認為資產比學歷實際。
智經研究中心主席李國棟則指,受訪者對中產的印象普遍正面,大部份受訪者認同個人努力比靠家族關係更可貴。他期望調查結果可助將來推動相關政策,例如助年輕人上車變中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905/18409737
政府太弱 當然多出聲
新力量網絡主席呂大樂傾向以職業區分中產。資料圖片
【本報訊】「媒體講嘅中產,其實從來都唔係中產。」《四代香港人》作者、新力量網絡主席呂大樂傾向以職業區分,認為專業行政管理人員才算中產。他說中產變化不大,「政府太弱,當然出聲會比以前多,但見唔到有突然變到好熱衷於某件事」。
雖然遊行示威偶爾有中產身影,但始終沒有個別運動或政黨,能真正滙聚中產的想法,「中產由物質到生活質素都有不滿,但未滙聚成一個明確訴求,亦唔會特別想要啲乜嘢政策」。
沒必要統一定義
調查顯示,七成人認為關心社會事務是中產必備條件。但自認中產的呂大樂不以為然,「街上人嘅印象覺得中產係咁,唔代表中產真係咁」。他說中產與絕大多數人一樣,比較中立,「唔好兩極化去睇,我會關心,但唔一定持續參與,要花時間、精力,需要取捨」。
03
年7.1遊行是小陽春,不少中產上街,但當中很多人是只此一次,「如果你要我長期做一件事,我一定會問,你畀到乜嘢我?」他認為沒必要統一中產定義,「大
家可以有唔同諗法,最緊要你自己知道自己講緊邊一群人。如果你話想幫中產,想爭取專業管理人員支持,但政策就話起200呎居屋,即係雞同鴨講,管理人員又
點會滿足於有個居屋單位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905/18409740
「應計算可動用資金」
李梓敬
【本報訊】工資再高,也難敵供樓、貴租。自由黨青年團主席李梓敬認為,港人住屋壓力沉重,不少中產人士的收入都被住屋「蒸發」,難有餘錢,要評定是否「中產」,其可動用資金的金額,實比擁有物業的價值更為重要。
李梓敬說,港人最大支出是租樓、供樓使費,據他接觸,即使月入幾萬元,其實每月扣除住屋開支,可動用資金並不多。
李梓敬反而認為,居於資助房屋、租金負擔較少、月入3萬多元的四人家庭,生活反而可以過得更加舒適。
據他理解,以四人家庭為例,每月可動用資金達3萬元,擁有幾十萬元積蓄,居於自己擁有的物業就算是中產。不過近年香港變成「M型社會」,中產青年每個月的儲蓄不多,對買樓上車已經失去希望,反而會將積蓄適時花掉,「買車、買iPhone買電腦」,情況實在令人憂慮。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905/18409743
「最緊要有層樓揸手」
李子榮
【本報訊】月入三至六萬、有私人樓「揸手」,中產之聲主席李子榮認為調查結果與現實尚算接近,「中產家庭最緊要有個物業,屬於自己嘅安樂窩,無論佢(價值)幾多錢」,加上要交稅、擁有大學學位及專業資格,「譬如律師、會計師或者管理階層」,便符合其組織對「中產」的定義。
但對調查提及七成人指中產關心社會時事,李子榮有保留。「唔少中產對時事興趣都唔大,反而個人家庭、子女教育同個人享受會更加關心」;財爺曾俊華年初指「飲咖啡、睇法國電影」都算中產,他亦不認同,因「每個階層都可以做」。
他說70至80年代經濟起飛,當年中產可以安心努力「搵錢」,但現今中產不易做,「交稅多、福利少,要調整生活(質素),好難好似以前咁揮霍,投資都要好小心;加上近年興裁員、外判,好多人擔心前景,但又未到退休年齡,壓力越嚟越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