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封殖民地圖片  七百張舊照 留住老香港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28/18352954

1837年港島全景

【港英餘影之一】
【本報訊】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解封700張舊香港圖片,包括開埠前1837年由英國人繪畫的港島全景,及一級歷史建築油麻地紅磚屋首次曝光的黑白照片等,學者與專家 指這些圖片對研究香港歷史彌足珍貴,可惜發展至上的都市,留不住回憶,慨嘆香港沒有檔案法,不能有效保存歷史資料:「檔案就係保存城市嘅記憶,冇咗檔案, 記憶就會煙消雲散。」
記者:譚靜雯 


英國國家檔案館推出名為Asia through a lens的計劃,去年9月陸續把殖民地部(British Colonial Office)收藏的歷史圖片在網上公開,除香港外,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斯里蘭卡,也包括中國、澳門及印尼,最早期的照片可追溯至19世紀中,香港的 圖片有700多幅,包括香港開埠前尚未成為英國殖民地時,由九龍眺望香港島的手繪圖片、開埠初期中環的全景相片,及1860年代維港景觀及香港首間室內電 影院等。

香港島繪圖最為珍貴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前古諮會成員李浩然教授說,數百張圖片中,1837年由英國人繪畫的香港島全景最為珍貴。當時中英尚未爆發戰爭,香港仍是清廷 治下的邊陲漁村,「嗰時未有相機,英國人已經對香港島有興趣,有人勘察繪圖,對比𠵱家相片,可以清楚見到扯旗山(太平山)山脊線,歷史就係要睇番前世今 生。」

另一珍貴相片是位於油麻地的一級歷史建築、前水務署抽水站工程師辦公室,該紅磚屋於1895年落成,為水務署現存最古老的抽水站建築物,是 殖民地時代九龍區重要基建,1911年停止運作,其他部份建築物已被拆卸。李浩然說香港只保存當年建築圖,整幢歷史建築的原貌從未曝光,「紅磚屋係九龍最 早期嘅泵房,從來未見過一幅相可以睇到成個泵房嘅原貌,照片見到已經拆咗嘅機器房、煙囱,上海街未填海前嘅海邊,同埋石龍街原貌,非常珍貴。」

補充開埠前歷史空白

解封的700多幅圖片拍攝時期由開埠之初至上世紀70年代初,記錄了殖民地早期發展情況,也有不少民生民俗的相片,見證百多年來香港的變遷。

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稱,據他所知,政府檔案館目前收藏的照片只限於1841年後,沒有開埠前的照片,英國存有的圖片可補充歷史空白。他說雖然政府部門有保留歷史照片,但因未訂立檔案法,難以確保有價值資料獲保留,「檔案就係保存城市嘅記憶,冇咗檔案,記憶就會煙消雲散。」
 

李浩然也認為香港必須有更專業的檔案館,由專業人員篩選重要文件,再將文件分類、歸納及保存,「我哋需要一個Archives,好多國家同城市都有自己嘅檔案館。」
 

政府檔案處表示歷史檔案館有逾百萬項歷史檔案,資料以戰後為主,最早期的為19世紀中葉資料,檔案處指藏品用照片、海報及膠卷等形式保存,部份已數碼化可供網上查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28/18352911 

 

昔日與今日對比


 
 2013年港島全景


維港景色 重現港島原始面貌

維港景色壯麗,看這張1837年的手繪香港島圖片,百多年前香港島只是小漁村。專家認為此繪圖是英國人從現時的尖沙嘴文化中心位置望向香港島,當時未爆發 中英戰爭,至1841年清廷被英國打敗,才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從圖片中可清楚望到港島的原始面貌,在未填海前的維港,不少漁船在捕魚。將舊圖對比現時的 維港及港島北海岸,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仍可清楚看到太平山至柏架山的山脊線,圖右為現時的中上環一帶,向左延伸至灣仔會展一帶。

紅磚屋 還原水務基建全貌

一級歷史建築紅磚屋原為上海街舊抽水站的工程師辦公室,於1895年落成,1911年停止運作,建築物特徵包括紅磚牆面、鑄鐵雨水管、鑄鐵收水斗、拱形遊 廊及花崗石構件等。紅磚屋現時與住宅窩打老道8號為鄰,由於抽水站其他建築物已拆卸,僅留下紅磚屋,而在香港只找到抽水站的建築圖,無法得知當年整個抽水 站外貌,英國國家檔案館公開的舊照片,終讓當年九龍區的重要水務設施重現眼前。紅磚屋現改為毗連的油麻地戲院活動室,可作演出戲曲和相關活動之用。
  1895年落成



銅鑼灣 碼頭重地糖廠林立

銅鑼灣現時名店林立,是自由行掃貨勝地,昔日銅鑼灣是糖廠集中地,19世紀後期是物流暢通的碼頭,不少糖廠、貨倉座落在海濱,來自內地的苦力勞工在該處工作,現址變成熙來攘往的時代廣場。

銅 鑼灣對出的小島奇力島,在香港開埠後,成為英軍的軍火庫,填海後現址成為香港遊艇會。1991年遊艇會進行改建工程時,在地底發現了一個盛載了2,000 多枚隋、唐及宋代錢幣的陶罐,顯示早在逾1,000年前已有商船漁戶停靠該島。



 
  19世紀面貌

  

墳場教堂 160年來簡約如一

有逾160年歷史的跑馬地黃泥涌道香港墳場教堂是一級歷史建築,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西式殖民地建築物。米黃色的小教堂建於開埠之初1845年,為單層建築 物,尖拱的門窗是典型19世紀的建築風格。當時香港墳場主要埋葬陣亡英兵、染病死去的駐港英軍及其家屬等,故教堂外觀簡約,無特別裝飾,教堂主要用途為舉 辦簡單的葬禮儀式。

跑馬地香港墳場見證香港歷史風雲,不少顯赫一時的名人在此長眠,包括革命烈士楊衢雲等,首名到中國傳道的美國女傳教士何顯理。


 
 1845年建成



卜公花園 夷平房屋杜絕鼠疫

殖民時期的太平山街即現時上環,是早期華人聚居的地方,房屋高度密集,衞生環境惡劣。1894年太平山街爆發鼠疫,老鼠橫行,首個鼠疫個案就在此處出現, 不少華人死於鼠疫,英政府曾多次進行大清洗,也無法控制鼠疫傳播。

為了杜絕疫症蔓延,政府實施「洗太平地」,將房屋夷為平地,又進行大規模消毒,更設立細菌學檢驗所、消毒所及病理學院等。當時的港督卜力將民房夷平後改建成公園,成為現時的卜公花園。


 
 1894年太平山街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28/18352907 


無檔案法 歷史難保存

 
 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認為香港檔案制度落伍。
 
【本報訊】香港的歷史,前宗主國留有更多,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指本地管理檔案制度落伍,也沒有檔案法,情況難望改善,「檔案鑑定唔係睇兩本書就識,檔案處 全部EO(行政主任)都要專業培訓,亦唔可以做兩、三年就轉部門。」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表示,其他國家如英國、新加坡也很重視檔案保 存,中國的檔案管理制度更十分完善,「中國仲分為第一、第二檔案室,最重要嘅資料放喺第一檔案室,中國共產黨對檔史十分重視,共產黨自己都有一個檔案室, 仲做得最完整、最好。」反觀香港沒有檔案法,政府檔案處只是一個Record Office,管理、儲存及搜集文件等資料未必符合國際要求,不能與其他國家的檔案館相提並論。

學者斥特首冇口齒

政府檔案處上個財政年度獲4,160萬元撥款,本財政年度獲4,760萬元的撥款,按年增加14.4%。特首梁振英參選時曾稱研究訂立檔案法,但至今無下 文,由多名退休官員與學者組成的「檔案行動組」批評梁振英「冇口齒」。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28/18352921


舊照放上網供報料

 英國國家檔案館將香港舊照放上網,讓公眾人士提供資料。



【話你知】
英國國家檔案館將香港殖民時期的舊照片上載至網上相簿 Flickr,不過舊照片的圖片說明只記錄了拍攝年份及地點,未有詳細說明歷史背景。英國國家檔案館向本報表示,希望香港人或其他任何人士,如對照片有任 何印象,或知道拍攝的景物、事件的意義或詳情,可隨時提供資料給檔案館。網址為http://www.flickr.com/photo......ves/sets/721576311933022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